什麼是美,美的定義是什麼?

時間 2021-05-30 07:54:24

1樓:rational being

美是主觀的。

美是存在於內心的。

美是一種對映,由外部訊號引起,關聯到內心的記憶以及慾望。

美麗的事物,其實是一種記號、符號,單有事物沒有物件,那麼事物的美醜也將無從說起。

美是人們慾望的連帶產品,如果乙隻猴子在聽到440hz的鈴聲後會得到食物,長此以往,它會覺得440hz的鈴聲很悅耳,並認為這是一種美。

如果乙個人初看很醜,但他不斷做出滿足我們自身慾望的舉動(有時候並不需要直接為我們做什麼,只需要表達和我們所持有的相同觀點,就能滿足我們的表達欲,人們都希望自己能被認可),我們會發現他居然越看越順眼了,就好比我看羅翔一樣(舉個栗子,無意冒犯羅老師,羅老師那麼帥~)

2樓:本雅明的天使

專業問題,來答一波。

「美」這個詞語出自古希臘,大概是柏拉圖那裡吧,「美」也是一種理念,美可以是物體外在的美,比如乙個美女,乙個金色的勺子,在柏拉圖的著作,我記得他的兩個人在辯論,美是什麼,最後得出美是難的。美可以是合適,可以是有用,美也可以只是一種理念。

在康德那裡,他認為美是一種無目的的合目的性,也被稱為形式美學,也就是說外物的形式剛好符合了我們內在的無目的性,從而使我們感到一種愉悅感。其實還分為美和崇高,崇高更多的是超出了我們的自身的能力,使我們產生崇敬感。

在中國文化裡,美在魏晉時期,可能更多是一種人物品藻吧,骨肉神。我覺得美相對出現的還比較少,更多的一些人物品藻或者作品風格的詞語出現的更多。

在先秦那裡,老子認為「大美無言」,這裡的美則不是一種外在的美,我認為更接近於「道」,美和道一樣,是一種不可說的東西,因為接近了「道」才有這種東西。

再說到如今,「美」這個詞語如此氾濫,似乎用在外表/外界事物上更多一些。我想這可能與日本翻譯西方美學,然後又引入中國有關。

所以美是什麼呢?美是難的。即使是美感,康德認為每個人都有一種「共通感」,即每個人都能感受到這種感覺,但我仍然認為這受到文化環境的影響及其大,很難一致。

3樓:

「美」無法脫離「人」而存在,狹義的「美」是人經過外界刺激而公升起的感受。

一般而言,大部分人習慣性傾向「人體美」。

在普遍觀念中,「人體美」是一種生物本能的繁衍慾望,只要審美物件可「刺激」內在的慾望,那便是「美」的。

人的理性藉由一系列的科學分析,生物繁衍本能倒推溯因,進而得出「人體美」的應然,最後得出「美的定義」。

實際上,審美物件本就不限於「人體」。

美雖然是主觀的感受的體現,但審美物件也分為不同的客體,萬事萬物均有「美」。

限制審美物件是一種極為「狹隘」的審美觀,它也更為「危險」,人們普遍推崇也正是因為生活中的直觀感受——可能在於慾望的刺激,可能又並非如此。

如果藝術領域是「創造美」的集中體現,藝術家是最為貼近「美」的人群,那麼刺激「美感」的源頭,其形式完全可以被創造、被改變。

這是乙個事實。

「美」有形式,但美的形式是無限的。

「美」有主體,這是審「美」過程中的必須。

「美」有客體,這是刺激「感受」公升起的源頭。

當美的「主客合一」,審美物件經由「刺激」感官,人內在的審美感受就此公升起、蔓延,甚至是流出、彌合——這是「美感」,它是「美」憑藉人主觀感受的自行創造。

美感是「美」由無到有的第一步,它經由人的理性思考,進行下一步的創造,內化於我們的思想,昇華到我們的精神領域,最終融合成為乙個似是而非的瞬間。

美似有非有、似無非無,可定非定、可動非動,它有高低、有前後、有左右,它無限而有限,超越而倒退。

美如人生、如生命、如創造。

我們可以形容它、改變它。

卻始終不能定義它。

4樓:水翰三木

大美就是明白一切現象的宿命都是滅,而對生時所展現的各種狀貌的珍惜。或有意識,或無意識。

小美,則以各文化風俗習慣不同而定義。

5樓:且不言

美,是一種靜觀。

在安靜、平常的心態中,你的靈性無因生活之別事而牽掛,那時你蜷縮著的靈性能得到自然的舒展,回歸至一種非想非非想的境界。觀賞任一,皆能有所觸動,生活中的美將一一向你展現。

美,是一種觸動。

是未見之所見,是存在而未發現,是存在而再發現。是一種超脫平凡的事物,是你生活裡所有都不能及的存在。你的靈性因未曾見他,還未對他產生倦怠。

他就仿若洪荒猛獸般闖進你的心靈,讓你的靈性直視他,你會因陌生而不知所措,兩者皆因自己的無遮掩而觸動。而假使他的存在能將你所精心構造的色界,撥動,損傷、毀滅。你將會因他而震憾,因他而瘋癲。

美,是一種融入。

在此時,你將設身處地,將自己反而拋下了,你將化身到自己所見之中。如若你見一幅海嘯之景,你將融入至那幅景中,你是海嘯,肆無忌憚彰顯你的力量,來摧毀阻擋在自己面前之一切;你將又是海嘯下的人類,自己的命運全然無由自己,你被掌控,被統治,被無常的命運操弄於指間。你即是時光之景暫停住的剎那,又是時光停留下的永恆。

你不會因自己的微小、偉大或是平等而掛礙,你是天地自然交織下的一切。

美,是心與心的靠近。

你通過他作品(並非狹義的作品,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作品)而去領會他在這幅作品中所蘊含的東西。藝術往往是自我的闡發,是疑問的提出,是解答的豁然。你通過作品而體會作者彼時彼刻所思所想,而因他所思,產生一種啟示,因啟示而觸動,故而震憾,有了這種感覺,你會因天生所有的好奇與求知,迫不及待的想更深一步的體會、融入。

是一種彼間與此間的交匯。斯人未在此岸,而我卻通過其作品和他在此岸能有觸及。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

即是矣。

美,是一種想象。

我將創造乙個星體,預備著地球的墜毀。我將編織眾生的命運。我將描繪一粒微塵。

這是美,你既是造物主,亦是滅世者。哪怕你創造出來的事物只是心間的浮影,從未在所謂世間出現過。你是僅且唯一的觀察者,你僅感動過自己,又有何不壯哉,美哉。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美,是一種追求。

是不完善的、缺少的,對自身的一種補全。人對於此種追求,恰如飢者渴食,乾涸的沙漠需要水分。嚮往是美的,人由於永遠的慾望與幻想,在你到手的那一剎那,你沒辦法也不會再想要他。

飽腹者不會再僅僅滿足可飽腹之食物,轉而追求了美食,而美亦是。當美成為一種習慣,美感便會逐漸消退。美有時恰存在於得不到之中,存在於追求得到的路上。

故美,不是已達成,而是存在於你的想法與理想之中。

6樓:空中飛舞的屁

記得沈從文先生的《長河》中寫到:美是不固定無界限的名詞,凡事凡物對乙個人能夠激起情緒引起驚訝感到舒服就是美。這是最好的詮釋了吧。

7樓:平凡自由成人

進行昇華。從低階到高階,意味著三個境界,這裡主要指的是價值美的角度。

一般來說,美就是一種愉快的感覺,而這種愉快和事物相互聯絡起來。美在於外,為客體屬性。

美是主體對客體的感受和評價。但這是基於先天或者後天經驗的審美能力的,代表著主體對待事物的態度和體驗和感性印象,也就是感受。美在於內,為主客體共同作用的屬性。

美是意志是趨向和希望,也是形而上的物自體。與真、善等聯絡在一起,是人應當的追求。美無處不在,為永恆屬性。

從賞美到體會美,把美作為乙個形象放在心中,學習、模仿美,直至無美,最終美的意義是自承於美,自我產生美表現美欣賞美,此時美不過是尋常。

外界的美始終只是啟發,真正的美在心中,但是我們難以留住任何一種極致的美,故而對美欲求不足。

8樓:

可以讓人心理產生快感的一切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內容。

美可以是生物性的也是社會性的。

審美能力有先天的部分也有後天學習的部分。

9樓:包不同

我來個俗一點的回答吧,美就是有利於繁洐後代的特徵。

去夏威夷觀光時,當地導遊介紹古時候太平洋諸島常年爆發戰爭,冷兵器時代麼,胖子比較耐扎,瘦子一槍就扎死了。所以以胖為美愛上胖子的姑娘有更大機率繁洐後代,所以就.......

10樓:奚裡

小生覺得美沒有定義,但有闡釋。

乙個人在他的幼年時期,剛剛接觸到美這個詞語的時候,顯然是不會知道它的內涵的。於是她或他就會問身邊的人,美是什麼?像題主一樣。

而顯然,大多數人也對於美沒有準確的定義。所以這個小孩不會得到美的標準答案。可是那個人也許會告訴這個小孩一些闡釋,一些關於美的知識。

至少那個人可以告訴他,小橋流水很美,雕梁畫棟很美,山山水水很美,或許還會加入他自己的獨特見解。於是這個孩子就知道了:美是這些東西。

但還有其他東西。或者說,這些東西是美的外延。這個孩子可能會從這些東西裡歸納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

比如,美,是自然,美是生活,美,是愛與同情。之後他遇到了其他各種各樣的人,這些人告訴他各種各樣的見解,他對於美有了更多的歸納。但是顯然,他還是沒有歸納出最最終極的東西,能真正給出美的定義的東西。

不然題主也就不用在這問問題了。那麼,讓我們追溯每個人的幼年時期。他們都經歷了這個過程,至少按照現在的知識看。

一直追溯到最終的最終,那個第乙個問出美是什麼的孩子,他問的那個物件,是第乙個提出美這個概念的人。可能這個人一開始提出這個概念,只是乙個普通的概念,乙個可以完全定義的概念,乙個具體的東西;或者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美是什麼,只是瞎扯。如果是前面那種情況,這個孩子肯定是產生了誤解,或者是後面的孩子產生了誤解。

所以美這個概念被曲解了,變成了乙個沒有定義的概念,我們現在知道的美。於是這種情況也變成了第二種情況:美是瞎扯出來的。

所以我認為美沒有定義。

但美可不可以有闡釋呢?我認為是的。

如果美沒有闡釋,沒有某些條條框框來規定,至少是在很多人的腦子裡存在邊界,那就什麼都是美了。事實上,因為很多人的見解都不一樣 ,美的確好像什麼都是。但在乙個人的腦子裡,至少在很多個體眼裡,美存在邊界,也就是判斷它是否為美的規定、闡釋。

這些闡釋可以是如上文,是自然,生活,愛與同情;還可以包括個人的見解歸納,比如是力量。總之,美是可以有闡釋的。

那這個闡釋在大多數人眼裡是什麼?

這個問題我區區一介準高一還不足以來完全回答,不過我也有我的看法(當然,這已經被很多人看出來):美是值得追求的。在文明的漫長歷史之中,這條闡釋好像一直存在(根據人們的歷史知識)。

只是隨著時代價值觀的變遷,下位概念有所變化。當然還有其他的變化,比如在唐代美以詩為形式,宋以詞,元以曲,當然還可以有對前代的繼承。這個論斷可能有點武斷,但還是可以理解的。

想要知道這個闡釋在各個時代,各個文明是什麼,還得題主自己去挖掘呀。以上。

美的感覺從何而來?或者說什麼是美,美是什麼?

顧匯百 關於 什麼是美 或者 美是什麼 實際上是詢問的美的本質問題。但是就分析美學之後,學界避而不談美的本質問題。這涉及到語言的使用問題,在維根斯坦看來,所有能用語言表示的就能解釋清楚,而有些問題則是不能用語言來表述的,主要指一些形而上的問題,而題主所問的美的本質問題則屬於此類問題。因此,既然美學問...

美的定義是怎麼主導?

美就是你追求的東西所擁有的特徵。決定審美的兩大因素 需求 認知。你在大城市生活久了,就嚮往沒有壓力的地方,一切沒有壓力的地方都可能被你認為是美的。解脫壓力的需求 農村沒有壓力的認知 農村美 你想擁有錢,所以你認為錢是美的。即使紙幣設計得再不好,也沒幾個人會認為紙幣難看吧?搞設計的從專業角度看除外,想...

什麼是朋友?定義是什麼?

桃源閒客 朋友這詞兒整天都會掛在嘴邊,真要是給出乙個確切定義,一時還真想不起來。於是就查了一下詞典,給出的解釋是 彼此有交情的人 要是按照這樣的理解,我們在日常生活裡,恐怕就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認識了。同學三年,戰友兩年,同事之間天天在一起,這樣的關係算不算朋友?我們很多人應該會給出肯定的答覆。其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