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世間一切,都是遇見》這本書?

時間 2021-06-17 18:54:18

1樓:

人生在世,總會遇見各種挫折、不順。這些挫折與不順隨著時間的消逝,有的化成了記憶,有的已然消失殆盡,而有的卻成了今後人生路上成長的基石。

人生在世,總會遇見各式各樣的人。有的成了朋友,有的成了人生路上的貴人,提攜你、指導你、帶領開啟新世界的大門。而有的人卻消失了,就好像他們從未出現過一樣。

《世間一切,都是遇見》一書是十點讀書優選了21位優秀的作者推出的短文合集。端午假期的最後一天收到書後,當我躺在沙發上靜靜地把最後乙個故事讀完的時候,我抬頭望著頭頂的風扇,眼珠跟隨扇葉一圈圈地旋轉的同時,思緒回到了過去。

十一年前,高考前夕,就在像今天這樣天已悄悄熱起來的時候。作為高中生的我在教室的最後一天,班主任說了一句我今生難忘的話——「你們大可不必把高考當作你們人生的全部,十年後若再回過頭來看,不過如此。」

後來,我高考數學嚴重失誤,由於志願填錯的原因而不得不去異地念一所大專。我滿心沮喪,覺得我的人生已經毀了一半,甚至想要自暴自棄地就此渾渾噩噩地混過此生。BBS中一位網友和我說了他的苦難的經歷並告知我:

「只要堅持讀書,人生必然會有改變」。

如今當時的BBS也早已不復存在,就像《我遇見你,我記得你》中的宋姐那樣,這位網友早已聯絡不上。可那句話我卻牢牢記住了,即使身邊的環境糟糕,無數的人嘲笑著我「讀書有何用」,我依舊保持住了讀書的習慣。就這樣,我讀了專公升本,繼而讀研。

這條別人七年就走完的路,我走了十年。

《讀書可以改變部分命運》的作者楊熹文曾糾結於表妹說的「讀書有什麼用?」,因為她的同學輟學去參觀幹活,幾個月便當上了經理,月薪五千。

可終於有長輩打破平靜:讀書有什麼用呢?讀書的用途,就在於讓你看到,有些人,可能這輩子就只能賺五千塊了。

而超過五千塊的部分,便是讀書可以改變的命運。就像三毛說的那樣:「讀過的書,哪怕不記得了,卻依然存在著,在談吐裡,在氣質裡,在胸襟的無涯,在精神的深遠。」

亞比煞Aimee的《願你永遠不會與美好決裂》裡說了她母親的故事,曾經的白富美、萬人迷,在遇見各種挫折後,接受不了生活的現實,逐漸自暴自棄,最終變成了乙個粗俗的女人。

做了母親後的作者祝願自己,無論命運將她剝奪到何種程度,永遠不會與美好決裂。

人生中有太多相遇,如若我沒有相遇那位網友,可能早已放棄進步;如若楊熹文沒有聽到長輩的鼓勵,他可能便會失去心中的依靠;如若沒有讀這本《世間一切,都是遇見》,我可能也不會想到這麼多吧。

一切都是假象麼?

齊天大聖 這個說法主要是中觀學派提出來的,原因是說一切有部主張一切都是實有,並且在當時屬於北傳佛教的主流,中觀為了立宗,就和有部唱反調,其實一切都是假象這個說法並不能很好的理解佛教。原始佛經中講一切法無我,空,這裡的意思是指,一切事物都是因緣而生,不能永恆,所以稱為一切法無我,我就是指永恆的意思,空...

如何理解「一切都是過程」這句話?

一億個傷心的降落傘 這句話是我常用的一句話 一切只是過程 或許你正承受苦難 或享受著 不管何時你回頭看你只是經歷了乙個過程。乙個乙個的過程組成了未知的旅途。清晰的此刻又通往了未知的旅途。 人生如戲,走個過場而已,凡事盡力就好,得不到也別太過於困擾,畢竟人死了也不過黃土一堆,努力追求自己的夢想的過程比...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嗎?

Vita 我自己是不太認同這句話的,很多時候都是一種自我安慰罷了。說它有一定的因果 選擇 緣由和合理性,大概還能解釋 非要說 好 還得 最好 你認為好嗎?如果你不認為,那就是強行解釋為有乙個很大的存有,為我們都做了最好的安排。但我非常懷疑,這樣的存有。如果解釋為上帝,顯然太人格化,如果是道,其實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