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乙個剛經歷親人去世的年輕人,如何開導,看淡生死?

時間 2021-06-01 17:39:15

1樓:恨別鳥驚心

,。,。,看淡生死是對人類很難的事情。

因為人類大部分時間都是活著的狀態。除非經常和死亡打交道,才能讓生的時間和死的時間達到平衡。就是讓自己接觸生命活動的時間和接觸生命終結的時間達到平衡。

一般人是沒有這種狀況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生活。。,。

,。,。,。,那就去看一些能看淡生死的書籍吧。

關於如何看淡生死的書籍是有很多的。雖然我表示我並不經常去讀這些書籍。不過我到記得一本楊絳先生寫的書,叫做《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

這本書我覺得還不錯,她談了自己關於死亡的問題,作為乙個九十多歲老人談論死亡,也作為乙個人類談論死亡。

。,。,如果覺得還不足夠的話,我還推薦幾部番劇,比如《未聞花名》,講的是和過去已經逝去的同伴告別的故事,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口味。

還有《異度侵入》。這些並不是重點描寫關於死亡的看法的,但是有關於描寫和離別那種情緒如何相處,建議不要開彈幕。。。。還有一部電影叫做《附身》。。

《消失在第七街》。。,

。,。,經典的死亡,就是要把已經活著的,變成已經活過的,把潛意識裡的那種用某種方式超越,相信某人已經離開了生命本身,到達生命的另一種形式。

知道為什麼會有葬禮嗎?人可以為了另乙個人舉行葬禮。這就是為了告別,把所有告別的情緒用自己的行為表現出來,把所有認為做不到放不下的那種情緒,都放在已經做得到的行為身上,相信那是最好的告別。

建立一種平衡的,關於兩種生命形式交流的,關於生命運動和生命終結交流的,連線關係。

2樓:天心月圓

有生就有滅,有聚就有散,這不過是事物平常的狀態。堅強或者脆弱,接受或者抗拒,生活都會繼續。在繁華中,在廢墟中,生活都在繼續。

關於無常,佛經中講過這樣乙個故事: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叫喬達彌的婦人,她年幼的孩子病逝了,她非常傷心,到處問有沒有藥能讓她的孩子起死回生。後來,她找到佛陀請求幫助。佛陀說,我可以為你制這種藥,但需要特殊的配料。

你去城裡找一戶從來沒有死過人的人家,向他們要一些芥菜籽拿回來給我。於是,喬達彌高興地去城裡挨家挨戶打聽,卻發現所有人家都曾有人去世。她終於意識到並不是只有她乙個人遭受失去親人的痛苦。

她再次來到佛陀面前,佛陀悲憫地開示:你以為只有你在受苦,而事實是一切都是無常。

我們每天都在面對無常,都在面對痛苦和死亡。我不知道怎樣的痛苦和死亡才算溫和。也許是因為我身份的原因,周圍認識我的人如果親戚朋友遇到不幸、災難之類的事,總會告訴我,希望我能給他們一些安慰和幫助,所以幾乎每一天我都會聽到一些「壞」訊息。

這給我很好的機會,讓我熟悉人間的苦難、世事的無常,也讓我迫切感受到修行的重要。

大多數人面臨死亡,不論何種形式的死亡,都是身不由己、極度惶恐的。他們所有的知識、技能、思想都只能應對現世的、與生相關的問題,而死亡是什麼,該怎麼辦,他們很少考慮過。

人的一生即使不經歷大災大難,也是很短暫的,幾十年轉眼就過了。也許是日子太平靜,人們輕易就忘記老之將至,死亡不可避免。不要說年輕人,連很多老人也是這樣,好像相信自己能夠一直活下去。

以上節選自:希阿榮博堪布《次第花開》

3樓:燃燈道人-卡比

這要讓他自己看的。

也許他關在自己的房子裡看幾天,頭髮也白了,鬍子也白了,他顫顫巍巍走出房間,說「我看明白了」,就看明白了。

他看,就能看明白。

4樓:自然而然

他還是見得少,經歷的多了,人就會豁達得多……我12歲親眼看著爺爺完成最後一次呼氣,滿臉的皺紋瞬間展開,當時沒有感到任何的恐懼和不適……知道出殯之後回到家裡,看不到他的時候才意識到爺爺永遠離開我了,大哭不止……21歲看著父親在極端痛苦下停止呼吸,他病的時間很長,痛苦的折磨讓他不再恐懼死亡,而是一種解脫,只有痛苦,已經毫不眷戀……那是我大一公升大二的暑假裡,我本想等自己大學畢業好好跟父親一起過一段把盞話夜話,談天說地共享天倫……促膝長談,追憶祖先族史……可是一切都沒有了,只有無限的遺憾……43歲看著母親在痛苦和恐懼中停止呼吸,母親查出病到去世不足兩個月,到最後的日子意識不太清楚的情況下也能感受到她想努力活下去,都不能睜眼睛了,還努力的進食……是我內心最痛苦的一次經歷,因為看著親人在努力,自己卻毫無辦法……

爺爺去世的時候,知道這就是永別……很快就適應了。

父親去世之後,總覺得他去上班了(他一直在外地上班,在一起的時間相對少,所以我們在一起的時候經常聊天到天明)……就是有話想跟他說的時候,心頭的滋味……

母親的去世,讓我產生了一種漂泊感,失去家的感覺,再也沒有家的感覺……這種感覺持續了很久,特別是每逢重要節日的時候,更加強烈……

你說的這個小朋友,很可能他只知道關注自己,沒有去體驗親情,沒有體驗失去親人的情感,所以他只有對死亡產生恐懼,卻沒有逝去親人那種生離死別的痛苦,如果這種痛苦在他的內心佔主導地位,它不會把心理活動的焦點放在死亡上邊……我認為要從親情入手讓他體驗失去親人的痛苦,把他的關注點轉移……

5樓:暖暖

你的表弟多大了?如果是孩子,對家人逝去的恐懼是會有的,需要你們家人多給予陪伴、撫慰,教導他什麼是人生的生老病死的旅程。人生就如同樹木的四季,有誕生新芽的春天,也有落葉凋零的秋天,生命一直都是以更新代替的方式來傳承的。

試著講一些這類的通理。大一點的少年,就要注意一下是不是受了什麼惡性刺激,傷害到了心理情緒。

6樓:劉杍晨

親近的人永遠的離開了,真是令人難過啊!

你的表弟心裡一定也非常不好受。 我們需要哀傷,陪他一起。

不要急於讓他開心起來, 就好比乙個人本來很悲傷,我們若要他能開心起來,這有可能是我們自己的願望,因為我們不想看到這些悲傷。 需要給他一些時間去難過悲傷,陪伴在他身邊,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7樓:無名

emmmm其實是想幫題主改下標題的……看淡生死這件事情很難,每個人對於死亡態度都不一樣,有些人即使人到中年也對死亡這件事懷有畏懼。正如您描述的:他抑鬱、恐懼、疑病、焦慮,這不是談兩句話,灌幾句雞湯,小朋友就可以理解接受的事情。

如果他還有:反覆回憶創傷事件,警覺性高,易激惹、睡眠問題、或避免到會引起痛苦回憶的地方,不願與人交往,對親人變得冷淡,興趣愛好範圍變窄等症狀,也許會得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這種疾病發生在經歷重大變故的人身上,建議到大醫院去做心理諮詢。

在此之前可以多陪伴,多出去走走,我看過一部電影《尋夢環遊記》,這部電影對我來說意義重大,至少是在看完後對奶奶離世感到一部分釋懷。

無名:懷疑自己有精神障礙,心理疾病抑鬱症或焦慮?那麼我們如何就醫。全網最全就醫指導。

作為乙個剛步入成年的世界年輕人如何活著?

魚兒 我剛好成年了,生活的話,還是跟之前差不多吧。只是要要求自己以一種成熟的方式看待問題和處理事務,不能再像原來一樣那麼單純了。防人之心不可無。 行者 活著,能咋活著,吃喝拉撒,上班週末。作為乙個畢業一年的北漂三無青年,無房無車無女友,存款的話不能說沒有,不過也是少的可憐。每天懷揣著理想,在生活的泥...

對於初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遇見乙個奸詐的人學到的東西多還是遇到乙個品格高尚人學到的東西多?

June 乙個人的修行和領悟,會通過你的言行舉止與他人互動而發散出去的,這與你遇到的人是否好和壞沒太大關係。奸詐是深諳世俗規矩,清流是貼近真理而活。各有所長,少數人處於超級世故和超級純真這兩級之間,但絕大部分的人是中庸的部分,就是所謂的凡夫俗子。你的通道有多大,注定流入你世界的事物有多少。 歌頌者 ...

對於乙個二十左右的年輕人創業你有什麼看法?

在路上不言敗 首先要確定,自己為啥要創業?1.為了逃離不可理喻的上司?為了上個班更自由?如果是這個理由,趕緊回去好好上班。這種小事都搞不定,更搞不定創業過程中的各種問題 2.為了更高的薪水?如果這個理由,也要回去好好上班。心裡只著眼薪水,而不是整個專案,很難把乙個事情做好。如果已經創業,以下幾點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