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人「的地得」不分呢?

時間 2021-06-01 06:57:11

1樓:wyb96566

早期白話文是不分的,或者分得不嚴格。個人以為,這是中中國人接觸了世界後,跟外國學的。傳統上中文的語法不是很嚴謹,主要靠上下文來意會。

而英文相對比較嚴格,形容詞和副詞不能混用。"This is a possible solution.」和「Possbily, this is a solution.

" 這兩句話意思差不多,但是還是有不同的。個人覺得,中國的語言學家們正是借鑑了英文的這種語法,才制定了現代漢語「的地得」的用法。

2樓:江州司馬

因為打字打得很快,打完了也不會仔細看一遍,並不是真的不分,只是因為打字是乙個快速的過程,來不及慢查。

比如很多人也會打錯字啊,並不是不認識字,而是單純打字太快了也不會去檢查一遍而已.....連寫字有時候都會筆誤,這樣的情況不足為奇。

不否認極少數人真的不分的地得,但接受過小學教育的人應該都分得清,只是平時沒注意罷了。

聊天不是搞文學作品,表情包顏文字都可以用。但如果出現在創作中,就真的很不好了。

3樓:王書聰

分不清?說明文化水平有限。

作為助詞時,三個字的發音是一樣的。讀作「de」,輕聲。簡單地介紹一下用法:

「的」接名詞,比如:我的手機。

「地」接動詞,比如:慢慢地消失。

「得」,動詞接副詞,比如:跑得飛快。跳得很高。

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必修知識點。只要你理解了它們搭配的方法,就很容易區分它們的用法。

4樓:上班儕要混腔勢

我也看得難受,但後來我了解到這算特殊時期產物,因為我讀小學的年代,教育系統裡特別強調這個區別。這個事順便讓我想到我地的前後鼻音例項,因為教育系統當年的強調,無論發音還是常見字對應拼音,分不清的話我覺得是有「文盲」傾向的(當然日常沒人分,因為根本沒用處)。不同年代的人,不可避免有不一樣的境遇。

5樓:「已登出」

好像早期白話文就是不分的。雖然看起來我們用的作形容詞結尾、地做副詞結尾、得做補語開頭顯得合情合理,但由於歷史原因,很多事就是那麼不講道理。當然現在很多人不分,不能歸到歷史原因,歷史已經過去,現在有了好的規範,他們不分是小學沒學好。

如何看待 的 地 得 不分的問題?

我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很聽話,所以以前這個東西分得清。注意是以前。但是長大之後發現周圍的人對於 的地得 的用法很奇怪。一開始覺得是他們的問題,直到初一發現語文老師用 快速的思考起來 於是就陷入了自我懷疑。語文老師的 得 和我用得一樣。但是 的地 都是用 的 後來發現我們班乙個學霸用法和語文老師一樣。當...

如何看待生活中的語文,很多「的」「地」「得」不分,甚至全都用「的」的現象?

養條狗啊 我覺得趨勢如此,不一定非要糾正,畢竟就算寫錯大家也都知道是什麼意思。最開始還有 底 表示歸屬,現在也不再用了,這就是語言的發展變化。願意按照語法寫的就保持自己的語法習慣,沒必要把大家都拿出來批判一番。當然了,正式公文還是要注意語法規範的。 嗡嗡嗡嗡Weng 這個問題說到我心坎兒上了,畢竟多...

為什麼會有人喜歡墨香銅臭呢?

共暖 因為喜歡 其實可以從乙個作者的文裡看出作者的內心啊,她要塑造角色絕對不是憑空想象的,肯定會結合內心而寫出來的。她的文有一種強大的力量,讓人不得不相信善良。還有就是 她真的很溫柔吖。 輓歌夜鶯 作為作者,寫的作品都挺合格的,還很好看。這就夠了 我有不和她處物件,不在意她人品是否真有問題作品好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