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伯克段於鄢》是家庭悲劇,還是政治悲劇,或社會悲劇 人性悲劇 道德悲劇,為何以喜劇結尾?

時間 2021-05-07 04:14:36

1樓:呂千繪

《鄭伯克段於鄢》,好題目,不用看內容你就已經知道大致講什麼了。

典型的春秋筆法,文筆極其簡練。

仔細想想,這算是嗎?當然不算了,這出自《左傳》,是史書啊,談什麼劇不劇的。

不過中中國人喜歡定義劇啊劇的,這裡簡單說說。

粗淺一讀,說是家庭倫理劇也沒問題,但我想這不是一部悲劇。

段想造反,他哥哥鄭厲害,把段擊敗了。段是由他們的母親唆使才造反的,最後鄭對老娘說,你讓我弟弟造反,他被我打敗了,你別來見我了。最後鄭醒悟,接回母親。

請注意題目,我用的是公,題目卻是鄭伯,主角是鄭莊公,作者覺得你做哥哥的沒把弟弟教育好,不配為公,給你降級為伯,弟弟想造反,可惡,就喊你乙個字,段,他本名叫做共叔段。最後告訴你打仗的地點,鄢。

有深意。

鄭莊公的雄才大略是事實,不然也不會出現在《左傳》的最前面。

武姜(鄭莊公的母親)向著弟弟段,但段輸了,所以鄭莊公講了一句話,叫「不及黃泉,無相見也」,當然是氣話,畢竟鄭莊公贏了。

最後母子團圓了。

鄭莊公做的完全沒毛病,之後鄭國興盛,他是明君。

這場家庭鬥爭上公升到了政治高度,最後團圓了,所以是喜劇。

其實是作者在表達自己的態度。

人性,談不上,史書不需要反應人性,春秋時期的作品就能上公升到人性的高度,中國為什麼不出莎士比亞?

這是社會普遍問題,哥哥弟弟鬥,母親幫乙個,我看是不能團圓,徹底鬧翻,這才符合人性。

所以這更是一部喜劇。要是悲劇,應該是鄭莊公和母親再也不來往,不過那個時代重禮法,母子團圓更符合事實,畢竟是史書。

這就是徹頭徹尾的喜劇,兄弟倆打打鬧鬧,最後乙個贏了,少了另乙個,家庭和睦,事實上,中中國人窩裡鬥,家庭不會和睦的。

是作者在傳遞他的倫理觀,道德觀。

2樓:九章

喜劇?說岔了罷,那可是一出諷刺劇,是一出從政治上到倫理上乃至人性上都地地道道的諷刺劇。

對於《春秋》裡「鄭伯克段於鄢」這一句簡簡單單的話,《左傳》給出的註解可是:「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其中責難意味不言而喻。

鄭莊公與公子段同室操戈這件事,在儒家看來是很嚴重的,因為這件事反映了西周以來維持社會運轉的宗法制開始動搖了,更透露出「禮崩樂壞」的末日跡象。是以孔夫子在素有「微言大義」之稱的《春秋》加入這一句,而左丘明又做了一番詳細的闡述。固然這件事在春秋戰國年代屬於國際大事(要留意那時的國家並非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值得一寫乃至大寫特寫。

然而,這背後更深層的原因恐怕在於這件事挑戰了儒家的傳統觀念,提出這件事也有一種自我警醒的意味——儒家要有新的理論成果來回應、解答時代問題。

說回事件本身,鄭莊公與他母親的和好,固然彌補了表面上的嫌隙,卻也犧牲了公子段的政治生命。若說喜劇的表面是悲劇的核心,這樣的說法到也合適,只是還差了那麼一點意思。

3樓:餘人

我覺得應該算是一出家庭悲劇,也算是人性悲劇。姜氏偏愛自己的小兒子,但大兒子是王位的合法繼承人,因此他不顧禮法多次讓武公立小兒子為繼承人,這就已經傷害了大兒子的心。姜氏都已經提出了廢長立幼,這說明姜氏多麼厭惡自己的大兒子,在日常生活中對他也肯定沒有怎麼好。

因此,大兒子對自己的弟弟肯定是嫉妒而仇恨的,對這個母親也是充滿了憤恨的。

有一天,大兒子繼位為王成為莊公,那麼在處理自己的弟弟和母親上又該如何處理呢?殘暴的君主直接就殺掉自己的弟弟,讓姜氏後悔又痛苦,這也算是報了曾經的仇了。

但莊公沒有,他沒有抱著仇恨的心理去對待自己的弟弟和母親,而是選擇了比較平和的道路。如果弟弟不與他爭權,那他就是一輩子的安樂貴族,他也不會刻意去針對自己的弟弟,。

從側面上來看莊公對母親和弟弟還是有感情的,但是,他與弟弟和母親的隔閡依舊存在而不可調和。

在大夫一次又一次的諫言之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弟弟的行為一次次出格,而他又一次次忍讓,這是政治的需要,也是禮法的需要,同時也是他對母親偏愛弟弟的一種報復。

弟弟被母親溺愛,而他從小都沒有得到母親的愛,因此他要看著弟弟在母親的溺愛下走向毀滅,讓母親親自將弟弟推下懸崖,這也算是報了小時候的仇。

最後,他挖地道和母親再相認,第一是告訴母親她親自毀了自己的兒子,第二是告訴母親,你當初錯的有多離譜,第三是他對母親還是有愛的,正所謂愛之深恨之切,他才會一步步縱容自己的弟弟走上懸崖,讓母親親手將他推下去,讓母親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現實中母親對孩子的偏愛一直存在,很多時候被偏愛的孩子都是看不起被冷落的,而被冷落的從小日子過得都不怎麼樣,對被偏愛的孩子自然有種仇恨在裡面。這應該算是家庭的悲劇,一種人性的悲劇。

鄭伯克段於鄢中鄭伯和弟弟書段的王權之爭持續了多少年?

高宇 首先要糾正一點,二者不是 王權 之爭,是鄭國內部的君權之爭,如果以叔段得到 京 為正式起點,則這一爭鬥達二十二年。鄭武公跟自己的老丈人申侯有殺父之仇,但因為當時鄭國立國只有兩代,力量還太小,同時畢竟有自己的夫人制衡 武公十年娶武姜,就表明申侯與周王的政治同盟是為了控制鄭國這個仇敵,而把女兒強嫁...

《左傳》開篇為什麼是「鄭伯克段於鄢」這種骨肉之間相互戕害之事?能將開篇看成作者最想傳達給讀者的思想?

已登出 開篇第一章第一節 弟弟有野心,但哥哥不是善茬 哥哥把弟弟幹了 第一章最後一節 弟弟有野心,但哥哥是個善人 弟弟把哥哥做了 那麼,在這第一章裡 首節和末節能這麼完美呼應 難道不爽麼? 稽首燃燈者 春秋筆法的首次應用。看似就這麼一句話,實則微言大義。既批判了鄭段作為弟弟臣子不忠不孝,圖謀不軌最終...

鄭伯克段於鄢 裡面,難道莊公等待時機維護權利是違背孝義的?

春秋筆法真是厲害哦,把段作為純粹的過錯方不提,而強調鄭伯沒有 避免 這樣的事發生,喔嚯,作者怎麼不上天呢,諷刺帝王沒有面面俱到,不是搞笑嗎?自古皇家多薄涼,兄弟相殘之事古今中外,就沒有斷絕過,這算得了什麼。真正的過錯方在其母,說是她自己親手弒的子 都不為過。 zhzh 其一,個人認為,當時的人們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