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中的「鄭伯克段於鄢」中關於莊公與姜氏最後關係的「遂母子如初」你是如何理解的?

時間 2021-05-30 04:18:13

1樓:Curiosity

開始也說了,是因為長大之後武姜一直請求武公去立共叔段為太子,所以才會使莊公生怨。這之前的事也不能就說他母親以前對他不好。

2樓:

沒必要過度解讀。

這其實可以看做乙個乙個放下仇恨和解的故事。現實中其實也經常發生。老年人心態會變,之前兩個兒子都在,可能有偏愛,現在段已被趕走,和長子的血緣親情反而就重要起來了。

鄭莊公本人可能也經歷了乙個仇恨逐漸消退,重新拾起親情的階段。

3樓:zoey

我也認為「如初」並不是和睦相處,只是回到了互不喜歡互不干涉的狀態,有些史書認為鄭莊公奸詐險惡,也不至於吧,如果不是生存環境促成他沉穩的性格,或許早就死於非命了

4樓:路上行人

這跟家庭裡成員之家的關係類似,就算再怎麼彼此看不慣,不滿,總是需要表面給人看的和諧。一旦不這樣,各路人就來勸誡的。其實他們也不是真的想解決問題,也懶得去管你們之間究竟有什麼,只是需要你們維持乙個表面上的和諧就行了

5樓:

春秋的時候禮崩樂壞,孔子為了恢復舊禮制所以作《春秋經》。

孔子在《春秋》裡宣揚的也是一種家庭、君臣和睦的關係。

齊景公問政,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我認為,孔子作《春秋》的時候是想恢復這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狀態,這裡從《春秋》很多敘述的地方都能表現出來。

也有「《春秋》成而亂臣賊子懼」。

而作為《春秋》的注《左傳》,也保留了這種思想。所以在這裡最後寫到「遂母子如初」,其實是想宣揚這種家庭和睦的關係。

而且當時鄭伯把母親流放到了鄭國邊境穎水的上游——基本上相當於深山了。所以我覺得這個「和好如初」的程度其實不好判斷,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了。

個人見解。

6樓:

莊公母親因為出生的時候胎位不正嚇到自己而遷怒於他,並且這種冷眼相向應該持續了他的整個童年,幫他弟弟造反並且要殺了莊公奪他的王位,失敗之後被莊公被關起來冷藏,書中說隨後說兩人關係和好如初。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7樓:

我覺得這個遂母子如初。並不可能是姜氏和公叔段的關係,只不過是姜氏妥協於現實,放棄讓公叔段當王,而鄭伯也不過是為了博得乙個好的名聲,與姜氏和好,畢竟鄭伯在歷史上就是乙個很有心計的人。自己的母親一直討厭自己,甚至幫助自己的弟弟來奪取自己的性命,怎麼可能真的不計前嫌和姜氏和好呢?

之前鄭伯說不及黃泉,勿相見也!這才是真正的心裡所想,後來又和姜氏和好,只不過是表面上的禮罷了。畢竟在那個年代,孝敬,不計前嫌,是乙個國君籠絡人才的重要品質

8樓:採採

前兩天剛剛看到這裡,姑且說一下。莊公和弟弟都兵戎相見了,他媽還幫著小兒子害他,莊公心裡肯定是怨懟的,而姜氏心愛的小兒子被逼離開,她怎麼能好受。但莊公又是一國之主,必須做出孝悌的典範,不能把母親晾著。

故需要找個台階下。肯定依然彼此猜忌,彼此防範,彼此反擊分割線史傑鵬02年寫過一篇《鄭莊公自述》,雖然翻譯腔濃重且語言不太簡潔,但不失為乙個思考方向,可讀之。

9樓:Zhang Fuguang

公羊傳裡面有這麼一段話:

克之者何?殺之也。殺之,則曷為謂之克?

大鄭伯之惡也。曷為大鄭伯之惡?母欲立之,己殺之,如勿與而已矣。

段者何?鄭伯之弟也。何以不稱弟?

當國也。其地何?當國也。

齊人殺無知,何以不地?在內也。在內,雖當國,不地也。

不當國,雖在外,亦不地也。

彀梁傳裡面則是這樣解釋的:

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殺也。何以不言殺?見段之有徒眾也。

段,鄭伯弟也。何以知其為弟也?殺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為弟也。

段,弟也,而弗謂弟;公子也,而弗謂公子。貶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賤段而甚鄭伯也。

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於殺也。

於鄢,遠也,猶曰取之其母之懷之云爾,甚之也。

然則為鄭伯者,宜奈何?緩追,逸賊,親親之道也。

史記裡面的記載比較簡短:

莊公元年,封弟段於京,號太叔。祭仲曰:「京大於國,非所以封庶也。

」莊公曰:「武姜欲之,我弗敢奪也。」段至京,繕治甲兵,與其母武姜謀襲鄭。

二十二年,段果襲鄭,武姜為內應。莊公發兵伐段,段走。伐京,京人畔段,段出走鄢。

鄢潰,段出奔共。於是莊公遷其母武姜於城潁,誓言曰:「不至黃泉,毋相見也。

」居歲餘,已悔思母。潁谷之考叔有獻於公,公賜食。考叔曰:

「臣有母,請君食賜臣母。」莊公曰:「我甚思母,惡負盟,奈何?

」考叔曰:「穿地至黃泉,則相見矣。」於是遂從之,見母。

總的感覺是,塑造出乙個優秀君主的典型形象。

個人體會:有時候,重新讀這篇文章,我會想起辛德勒的那句話:什麼是權力?

乙個人犯了罪,法官依法判他死刑。這不叫權力,這叫正義。而乙個人同樣犯了罪,皇帝可判他死刑,也可以不判他死,於是赦免了他,這就叫權力!

寬恕,也許是我們面對人類醜陋本性的最大權力。

10樓:SamuelYi

bbs.saraba1st.com/2b/read-htm-tid-761168.html君主的道德不在於實質,而在於形式。

春秋所推崇的是「禮」,而「禮」指的就是各安其位各謀其政。

母子之間的「禮」和朝堂之上的「禮」同出一源,莊公表面上與母親和好就完成了道德上的責任,至於實際上是否感情真的融洽則無關緊要。另外這段是左傳春秋筆法的典型,有諷刺意味

鄭伯克段於鄢 裡面,難道莊公等待時機維護權利是違背孝義的?

春秋筆法真是厲害哦,把段作為純粹的過錯方不提,而強調鄭伯沒有 避免 這樣的事發生,喔嚯,作者怎麼不上天呢,諷刺帝王沒有面面俱到,不是搞笑嗎?自古皇家多薄涼,兄弟相殘之事古今中外,就沒有斷絕過,這算得了什麼。真正的過錯方在其母,說是她自己親手弒的子 都不為過。 zhzh 其一,個人認為,當時的人們可能...

《鄭伯克段於鄢》中對鄭莊公的評價分為兩大派,能用直白的方式說服我理解左丘明對其的評價嗎?

老皮 支援哪一派,取決於你站在儒家還是法家一邊。儒家講孝悌,孝是伺候好父母,悌是善待兄弟,如是方能維繫宗法關係。可這個故事裡母親偏心,弟弟叛逆,哥哥陰險,總之是一家子不講禮數的反派,大不和諧。所以孔子拿他當反面教材。儒家認為不教而誅已是惡行,鄭莊公搞引蛇出洞的陽謀手段對付兄弟。儒家認為人性本善,鄭莊...

《左傳》開篇為什麼是「鄭伯克段於鄢」這種骨肉之間相互戕害之事?能將開篇看成作者最想傳達給讀者的思想?

已登出 開篇第一章第一節 弟弟有野心,但哥哥不是善茬 哥哥把弟弟幹了 第一章最後一節 弟弟有野心,但哥哥是個善人 弟弟把哥哥做了 那麼,在這第一章裡 首節和末節能這麼完美呼應 難道不爽麼? 稽首燃燈者 春秋筆法的首次應用。看似就這麼一句話,實則微言大義。既批判了鄭段作為弟弟臣子不忠不孝,圖謀不軌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