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到底能從詩人那裡得到什麼?

時間 2021-05-06 06:59:11

1樓:浸月

自然的世界是銅的世界

唯有詩人為它鍍上金色

若人在極深的夜裡

赤裸的雙腳在冰冷得鐐銬裡

呼吸在極度逼仄的空間裡

詩歌總會是手中至少會有的一束花枝

是目光盡頭的一扇窗子

——威廉·莫里斯

2樓:

人類生而殘缺

於是上帝給了人類一雙眼睛,這雙眼睛看透了世事的憂傷。

給了人類乙隻鳥,在人類傾覆了苦難之水的土地上日日夜夜用泣血的喉嚨歌唱。

給了人類一棵種子,在被荒蕪的世界裡萌芽生長。

給了人類另乙個太陽,在光明傾沒時把世界照亮。

生命黑暗中困頓,詩人成為夜中繁星,黑夜沒有完全墮入黑暗,大地還有夢的囈語回聲。

自然已被踐踏,詩人和那些文學巨匠讓我們儲存著對世界唯一的美的希望。

3樓:「已登出」

玫瑰即玫瑰,花香無意義

——博爾赫斯《七夜》

博爾赫斯

四年前讀了王爾德《道林.格雷的畫像》,我的腦子裡也有這個問題。(序言裡說的藝術無用)

直到讀了王爾德給讀者的信:

尊敬的先生:

藝術是無用的,因為藝術的目的只是營造情緒,它不是為了以任何方式來指導或影響行為。藝術是極其貧瘠的,而藝術所帶來的愉悅感,就在於它的貧瘠。如果對一件藝術品的思考,引出了任何形式的行動,那麼要麼是這件作品十分不入流,要麼是觀眾未能完整地領會藝術品要傳達的意思。

一件藝術品就像一朵花一樣無用。一朵花為了自身的喜悅而綻放,我們則在觀賞花時獲得片刻喜悅。我們與花的關係僅僅如此而已。

當然,人可以賣花,這樣花對他就是有用的,但是這與花本身沒有任何關係。這並非其本質的一部分,而是非本質的,是一種濫用。恐怕我說的這些十分晦澀,但這一主題是很深刻的。

真誠的

奧斯卡·王爾德

切爾西西南泰特街16 號

王爾德按他來說,藝術在現實領域的確是無用的,那麼藝術(包括詩)到底有什麼用呢?它不能指導行動,只能營造情緒。

姑且引用一篇豆瓣文章

藝術:無用之用

藝術的用處其實和人自身息息相關,它無用著,正是它的作用。

4樓:

詩人總是走在時間的前面,2023年前的巫師就是詩人。

巫師做法以後,用自己的頭顱血淋淋得祭祀神靈。

所以商周青銅器,鼎器為何那麼關鍵與重要?鼎器就是煮著巫師與身體,神聖的獻給神靈。

至於戰俘與犯人,是沒有資格作為獻給神靈的犧牲的。

戰俘與犯人只會在野地裡,如牲畜一道屠宰,就如同耶穌死於耶路撒冷的郊外。

這是常識。

我們的時代,沒有巫師的存在的需求。

自然,不需要詩人。

如果你需要詩歌,抑鬱症就是一首生動的詩歌舞台劇。

5樓:星之燼

專屬於人類的自豪和自負。

當然也有專屬於神的寬恕和盛怒。

哦,還有時間的見證和磨滅。

最後就是文明的崛起和隕落。

但是重要的,無非是詩中,當下的美吧。

6樓:怡天

如果這個世界沒有詩人,所有的事物都會缺少一層存在的意義。詩人可以將一切釀成詩,超越時空,給無數人飲。人人品嚐到的滋味都不同,人人都能得到美的享受。

7樓:麋鹿先生

我想死亡詩社裡captain給了我們最完美的回答:

「我們讀詩寫詩,並非為它的靈巧。我們讀詩寫詩,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員,而人類充滿了熱情。

醫藥,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高貴的理想,並且是維生的必需條件。

但是詩,美,浪漫,愛,這些才是我們生存的原因。 」

8樓:

當物慾充斥了生活,卑瑣麻木了靈魂,博愛遭人唾棄,猜忌反博同情,除了詩和遠方,還有什麼值得寄託的呢?出汙泥而不染也並不是那麼的簡單,但至少在混沌中,詩會勾起你對光明的憧憬,在善惡不辨的交鋒中留下些許殘存的純淨。

9樓:

這個世界並不能從詩那裡得到什麼,也不需要、不準備從詩那裡得到什麼。

我們也不太需要詩和詩人,除非我們喜歡詩。

真正需要詩歌的是詩人自己,這是他們認識世界、表達自己的方式。我們看到的是詩人血淚流淌之後的遺珠。

10樓:辭秦君

我覺得用下面這首詩來回答再好不過了,它同樣可以用來回答「詩有什麼用」等一系列問題:

如果沒有詩,吻只是觸碰,畫只是顏料,酒只是有毒的水。

如果沒有詩,沒有人喜歡那張叫做「山」的三角臉,沒有人喜歡那具叫做「山」的無頭屍體。

如果沒有詩,人種下火藥,不會得到楓林;人種下鹽,不會得到沙漠;人放走乙個氣球,地平線上也不會公升起月亮。

只要天空還有一抹藍,就有詩。

只要雪有影、雨有痕、雷有聲、水有紋,就有詩。

只要有一滴淚、一條小徑、一陣惘然,就有詩。 不能沒有詩。

如果人不寫詩,鳥來寫;鳥不寫,風來寫;風不寫,蝸牛來寫,昆蟲來寫。

或者,人寫詩不用文字,用行為。

詩仍然是詩。

——王鼎鈞《有詩》

所以,根本不該問「這個世界到底能從詩人那裡得到什麼」,沒有詩,就沒有世界。

11樓:王世煒

詩歌和文字於我存在的意義在於,當我讀到那句詩(話)時,我忽然眼前一亮,之前縱有千萬種難以言表的個人情緒,像是找到了歸宿般,靜靜的在心靈流淌,如此而已。

12樓:冰個蛋

或許寫詩並不是為了讓外界得到什麼,而是他在分享一種他當時的心境,就是那麼有感而發 ,就是那麼行雲流水一氣呵成,讓後人感嘆 ,讓後人鑑賞,非要給這文藝氣息濃重且瀟灑的詩人們帶點什麼使命感的話,我覺得他們給了我們我們最需要掌握的去表達愛的方式!

13樓:

什麼也得不到

世界根本不需要詩人與詩歌

世界連人類都不需要

需要詩人與詩歌的只有人類

豬牛羊狗雞都不需要詩人與詩歌

為什麼人類喜歡把自己等同於世界

這是病,得治

人類是人類的全部

對世界來說人類什麼也不是

你們還覺得世界需要詩歌嗎

14樓:雨店

人類自從有了文化上的進步,文明之火才真正被點燃;而沒有文化催化的尼安德特人,在冰冷寂寞的山洞裡生活了幾十萬年後,默默消失,無影無蹤。

文化的產生,成就了現在的人類。作為文化的一部分,詩給了這個世界以想象的天空和創造的靈感!

尼安德特人也許永遠不懂:生活並不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15樓:

我覺得首先要理性的給詩人乙個定義, 到底什麼樣的才能算詩人, 真正的詩人是什麼樣的?

首先, 我個人理解詩人是一種清高之極到自負的一種形態, 就和我們期望將一些想法迫不及待的展現給別人一樣,詩人也是如此,但是更多的是,他們有意或者無意的留給了我們無限的想象空間。我們無法真正的揣測詩人在做詩中到底收到了何種啟發,他到底想借詩句抒發何種感情,如此我們看到的詩詞和翻譯也不過機械式的翻譯和後人妄自猜想的結果罷了,沒有什麼真憑實據來證明,作者真正的思維。

所以我對詩句的理解, 是給人足夠腦補空間惡意賣作的產物。空虛而乏味,且絲毫不考慮是否能準確的像讀者傳遞真實的想法

16樓:

給需要的人,提供乙個心理舒適的場合。

看電影是為了爽,讀詩也是為了爽。因為看電影能爽的人多、看詩能爽的少,就否認詩的意義,屬於蠢。你們需要被打麻將跳廣場舞的中老年朋友教育一下才行。

什麼?看電影也不行?您還是回娘胎去吧,那裡沒有封資修的毒害。

當然,也包括,給某些人提供裝逼的場合。裝逼是合理的心理需求。裝逼是合理的心理需求。裝逼是合理的心理需求。

17樓:劉忘憂

實用主義者不需要詩歌,他們應該不會問出這樣的問題。如果強求得到什麼,那麼這個提問本身就是「負能量」-------身心的愉悅,審美快感,人生體驗的昇華......這些形而上的「得到」,豈是粗鄙無文者能夠明了的?

難道你希望世界上充斥著所謂"不裝逼"的無趣之人。人生已多風雨,留一些念想吧兄弟。夏蟲不可語冰,古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確非虛言。

當然,前提是原材料(好詩歌好詩人)必須好,其次是審美主體的自身能力和修養。就這樣吧,展開可以寫一下午,我沒時間寫你沒耐心讀。

18樓:見山

我們讀詩、寫詩並不是因為它們好玩,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沒錯,醫學、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撐人的一生。但詩歌、美麗、浪漫、愛情,這些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

——《死亡詩社》

19樓:

換句話說

是詩人賦予了世界什麼

同一場雨可以被賦予不同的顏色、不同的溫度

或不同的情緒

是藍色的,斑駁回憶

是趕了一路從你那裡下過來的

是為了淋雨說忘了帶雨具

同一位姑娘可以是哀怨的、調皮的

或迷人的

是撐著油紙傘,埋下丁香一樣的情結

是遲到後,說蘋果晚熟了乙個鐘頭

是驀然回首,燈火闌珊處

這個世界還需要

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很美好的溫情

一顆螺絲掉在地上,就像在此之前,某個相同的夜晚,有個人掉在地上的絕唱今日高興洗腳後,明日健步爬山去的反省

20樓:

首先/我自詡為詩人/

管你贊不贊同/

我就是/

詩人/我寫詩,

但寫不過生活!

也寫不出你的嘴臉。

——其次,

我再來慢慢回答

這個問題~——

21樓:王汪汪

秋天到了,三隻田鼠開始準備過冬的東西。

第一只田鼠每天都到田野上運糧食,準備冬天食用。

第二隻田鼠每天都到田野上運野草,準備冬天取暖。

而第三隻田鼠每天都跑出去遊玩,對糧食和野草一點兒也不關心,好像冬天永遠也不會到來一樣。

前兩隻田鼠勸它為即將到來的冬天多準備一些必要的東西,但它只是笑笑,仍然每天都出去遊玩,經常玩到天黑才回來。

寒冷的冬天很快到來了,三隻田鼠住在洞裡,餓了就吃第一只田鼠運回來的糧食,冷了就用第二隻田鼠運回來的野草取暖,而毫無貢獻的第三隻田鼠自然也得到了前兩隻田鼠的嘲笑。

然而日子一天天地過去,每天都無所事事地待在洞裡,做著同樣的遊戲,吃著同樣的糧食,三隻田鼠漸漸厭煩起來,感覺到了無聊的空虛。

這時,第三隻田鼠開始為前兩隻田鼠講故事,講它在秋天出去遊玩的時候見到的許多新鮮有趣的故事,前兩隻田鼠聽得津津有味,生活開始重新變得充實而有意義。

分割線———————

這是我很久以前在少兒讀物上讀到的一篇童話,擷取了前半部分貼在這裡,覺得回答這個問題挺有趣。文章作者不詳,望知情者告知。

22樓:李小建

世人不能從詩人那裡獲得什麼。要說能獲得什麼的話,我認為是一種新的觀察世界的方式。這種獲得是一種主動獲得,所有人讀一首詩必須要投入自己的時間、情感、經驗、想象,才能從一首詩中有所獲益。

沒有讀者的主動參與,詩就是一堆分行的文字。

什麼是新的觀察世界的方式?就是在你平常眼中所視的世界裡發現事物的不同和聯絡。我們的語言、文化中有如此多的隱喻、象徵,這些得益於詩人的功勞。

詩人是萬物的命名者。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說桌腿這個詞,桌子作為乙個死物,怎麼會有腿呢?這是一種比喻,比喻就是發現兩個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並產生聯絡。

沒有這種比喻和想象力,我們可能連話都不會說。

再比如說象徵,為什麼玫瑰象徵著愛情,月亮代表著思念,看見流水就想到時間的流逝?這是無數詩人無數的文字積累下來的象徵和文化內涵。我們從詩人那裡得到的就是這種觀察世界的新方法,萬事萬物之間都有聯絡,這就是想象力。

讀詩就是激發想象力、聯想力的過程。一切精神文明的創造都離不開這種想象力和創造力。乙個人讀詩其實在讀他自己,他所有的知識、經歷、情感、心性都會參與到他閱讀一首詩的規程中去,所以很多人讀詩都有自己的不同理解。

詩無達祜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而那些凝聚了人類情感的詩歌,無論我們在何時讀都不會感覺過時。

詩人的影響是巨大但隱蔽的,很多人感覺不到而已。因為很多人覺得不讀詩一樣過的很好。但乙個愛讀詩的人其內心必定是豐盈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必然有一種新鮮的角度,能從最平常的生活中發現詩意和美好。

所以他們必然是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對生活充滿熱愛的,對時間萬物都傾注感情的。詩人通過詩給讀詩的人乙個重新觀察世界的方式,也因此給了他們乙個新的世界。

這就是詩人對這個世界的最大貢獻吧。大致如此。

到底怎麼看待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很美好,有溫情 有感動 有真誠,而我們每乙個人都是以不一樣的存在方式活在不同的群體之中,這帶給人不一樣的體驗。要用善於發現的 好奇的眼睛,和一顆熾熱的心去對待這個世界 首先,是人在看世界,我們人類是浩瀚宇宙的星塵,是宇宙演化的細小的部分,我們在不停的研究發現宇宙規則。我們目前生存在資源有限的...

詩人和瘋子都不屬於這個世界,這句話怎麼說?

留蘇 正常人誰能幹這事?咱且說這瘋子,很小的時候,村里有過這麼乙個精神不正常的,她不會說話記憶裡只會張口哇哇再帶上到處指指來表達她想要去做的事情。一身紅棉襖裹了整整一年又一年,斜挎包永遠都是碎布粗糙縫製的那乙個,蓬頭垢面臉也是髒兮兮的,她有過自己的孩子而且不止乙個,只可惜因為很多次的意外讓那麼小的生...

如果得HIV應該活在這個世界上嗎?

我覺得是這樣的。愛滋病一共有三種傳播的渠道。無論是三種中的哪一種,被感染者都是受害者。最可惡的那種人是,明知道自己是病毒的攜帶者,卻還惡意的傳播病毒的人。 周一 為什麼不應該,每個人都有生的權利啊。得這個確實會讓人聯想到其他地方,但我覺得,只要不在刻意隱瞞的情況下去傳染給其他人,都是友好的。這個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