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翻譯外國人人名的時候,其間隔號有時是「 」,有時是「 」?

時間 2021-05-31 11:11:52

1樓:蕾夫公尺爾

很簡單,帶短橫線的原名裡就有短橫線。

比如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夏爾-路易·拿破崙·波拿巴Charles-Louis Napoléon Bonaparte/路易-拿破崙·波拿巴Louis-Napoléon Bonaparte(同乙個人,又名拿破崙三世),比如阿圖爾·賽斯-英夸特Arthur Sey-Inquart、讓·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里Jean Frédéric Joliot-Curie,前兩例是復名,後兩例是複姓。

「·」才是間隔號,「-」是連線號。間隔號起間隔作用,因為外文表示間隔都是空格,而中文沒有這種做法。

列維-史特勞斯就是典型的複姓。而盧貢-馬卡爾家族是阿德萊德·福克(Adélade Fouque)與盧貢、馬卡爾兩人生育的共三個孩子的後人的總稱。

2樓:

為什麼?估計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書寫者沒看《標點符號用法》(最新版是2011版),二是國家標準中對外中國人姓氏、名字的各種複雜情況的規範不夠具體。

更大的問題是外中國人姓、名之間間隔號字元,也沒有明確的國家標準。

3樓:tensorspace

連字元前後的名字共同構成姓,因為歐洲人如果祖上來自多個大家族會把幾個家族的姓放在一起,而分隔符前後的分別是姓,名,中間名的一種。

4樓:梁海

橫線對應西文人名裡的連字元(hyphen),主要出現在複姓裡(比如「列維–史特勞斯」(Lévi-Strauss))。

注意:這裡應當用較短的橫線符號(比如鍵盤直接可以輸入的 hyphen「-」或更高階的 en dash「–」),不建議用佔一字寬空間的 em dash / 半個破折號「—」。因為「—」應當對應西文裡連線兩個人名字的 en dash,比如「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e)。

間隔號對應西文人名的詞間空格。更嚴格的情況下,只用於分隔姓名各部分(一些人主張:「John von Neumann」這樣的人名應當譯作「約翰·馮諾伊曼」而非「約翰·馮·諾伊曼」)。

翻譯外國人名時,什麼時候用音譯,什麼時候用意譯?是否有規範?

取決於原名在其原語境中是什麼樣的。比如雷神的名字,大部分時候只代表他的名字,沒必要強調突出他是奧丁的兒子,哪怕他確實是而且這很有牌面。所以我認為應該翻譯成奧丁森。在雷神強調自己是奧丁之子時他會說自己是 son of Odin 簡單點說,我看到的幾乎所有情況都是音譯更適合。只有在翻譯名字中間帶綽號的時...

外國人名是怎麼命名的,為什麼有的人讀前面有的人讀後面的名字

外國名字不過就是first name middle name 但是middle name可能會有一串 姓,姓也可能比較複雜。大多數用姓稱呼多,親近的才會用first name,除非特別正式很少用中間名。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這是拉斐爾全名 古代人稱呼約定俗成,第乙個被人...

為什麼很難區別外國人的長相?

浮生過半闖天涯 可能是現在大多數外國面積都比較小,環境差別不大,人的相貌都沒什麼區別。不過歐洲人和非洲人可能是可以分清的。另外幾個外國的人口可能都是乙個祖先,基因差別也不大。 伊nice 來西班牙大半年有時候還是會臉盲其實是大多數時候尤其是本土西班牙人留鬍子的太像了簡直除非長得有點特點的我一般都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