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寫字樓是開發商自持,有些會散售賣掉,這背後的邏輯是什麼?開發商是如何抉擇的?

時間 2021-05-31 02:33:28

1樓:王大師

賣掉或者自持都是正常的。

賣掉是一次性獲得現金流。這種方式需要考慮的問題:1.

能否賣。(土地性質是商業還是工業)。2.

好不好賣(分割成了多大面積,售價,地段)。3.回款週期(銷售速度預期,銀行配不配放款及額度。

)持有是獲取長期回報。香港的REITs非常成熟,內地太少。這種方式考慮的問題:

1.開發商有沒有足夠的運營能力,這個是重中之重,國內商業運營公司能力普遍偏低。2.

內地不像香港,沒有土地可以繼續開發。涉足一二三線業務的開發商,一般希望迅速收回其資金繼續在其他城市開發。而某些只做北京上海核心地段的開發商,沒有其他專案同時進行,也沒有合適的地塊,那持有的機率就會更高。

2樓:lyn2019

主要是開發模式不一樣。

內地開發商主要是高槓桿快周轉模式,並且資金成本較高,需要快速開發快速套現。

由於內地寫字樓租金水平和出租率比較低,如果自持,專案的租金收入可能連銀行利息都不夠付,因此對開發商而言,最好的選擇是賣掉。

香港開發商資金成本很低,槓桿率很低,一般主要都依靠自有資金,即使外部融資,利率也很低,加上香港的寫字樓租金高,收益率比較理想,因此適合長期持有。

3樓:尾班車

持有經營是個長期生意,香港現在每年那麼點開發量,如果都是搞散售,接下去就沒生意可做了。這是其一。

第二,香港資金成本低,租金收益可以包住機會(資金)成本。內地運營的好的寫字樓租金回報率也就4%水平,而融資成本基本不止這個數,肯定不如散售。

第三,你可能會說,港資也可以來內地搞開發啊,是的,但這個巔峰期是在90年代。地產開發眾所周知是個關係江湖,這一點內地肯定近水樓台。90年代內地沒資金沒見識,還仰仗各種外資,現在這種關係逐漸瓦解了,所以港資在內地空間大大壓縮了。

第四,港資很多二代三代了,財富可以繼承,企業家才能並不。所以很多港資保住家業就不錯了,也就別整啥花樣了。不像內地還都是一代的江湖,像孫巨集斌這種大起大落的才能幾人有?

第五,內地也有持有經營的,但很多是勾地的對價,想賺的錢早從可售住宅套走了。

最後,持有經營漸漸的也會成為內資的玩法的。

4樓:

其實這個很簡單,就是看開發商現金流。

比如,有些專案是僅僅一棟寫字樓,開發商本身也沒有其他專案了,就乙個寫字樓專案,而且他開發的資金還是借來的,那麼他肯定就要銷售啊。

同樣是一棟寫字樓或者幾棟寫字樓這樣的專案,開發商他可能前期做其他產業,積累了相當多的資金不缺錢,那麼他就好好的自持這些寫字樓,然後將它運營好,坐等公升值,靠著租金收入,也很滋潤。

也有一些寫字樓專案是配搭公寓或者住宅同時開發的,開發商通過銷售住宅或者公寓就已經回籠了大部分資金,甚至整個專案已經賺錢了,那這個寫字樓是純賺了,自持等公升值、自持收租。

因此,所謂背後邏輯主要就是看開發商有沒有錢。

另外,現在在一線城市,比如北京上海這兩個城市,開發商還是會努力將好地段的寫字樓物業運營好,然後整棟銷售,而不是散賣,這樣的價值會更加大。

散賣掉了,後面的運營管理就不好搞。

5樓:深深deep

自持的鳳毛麟角,以目前大多國內民企的融資成本,自持的那點租金收益估計就連債主的利息的五分之一都達不到。大部分自持的是國資和外企。外企重長線收益,國資是為了做資產報表好看。

開發商私自給1樓劃佔花園,如何從法律角度制止這種行為?

Megan 遇到過類似問題,一樓花園是絕對沒有產權的,因為當時買房的時候我們也看過一樓,詳細了解過。交房的時候因為維權開發商允許一樓都在自己家門前圍了個小院。同小區的鄰居去有關部門舉報的,住建部們來查了查,後來不了了之,沒有解決。 三鮮B咖土豆 有種做法是在購房合同裡寫入了 臨近的綠地有對應的最近的...

開發商的首付貸是合法的嗎?

呆呆 需要看開發商給你做的是什麼產品 目前國家規定是不允許有首付貸存在的,如果開發商還是有打著首付貸的名義給客戶放款的話,肯定是不合法的 但是目前市面上用作首付的產品一般都是採用不上徵信的貸款來充當,這種產品都是屬於消費貸,因為不上徵信,所以用作首付也不會被發現的 我是在廣州,我銀行就可以做這種不上...

高空拋物的事也發生過,為什麼開發商不在一樓建個水泥遮雨棚?

不轉不讚不評論 真見過。大概是04年,在韶關地區,韶鋼 是不是韶鋼記不清,反正是鋼鐵企業周邊 附近有個叫馬壩的地方,記得不太清了。去同學那玩。同學住的小區全部是22層,一層沒有住戶,是小房 儲藏室,北方有的地方管地下的叫地下室,一層的叫小房,不知南方怎麼個叫法 和樓梯 電梯以及外挑 不是懸挑,最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