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皇帝為什麼沒有避正德帝朱厚照的諱,仍然叫朱厚熜?

時間 2021-05-05 14:50:07

1樓:Vannie Ch

因為明代絕大多數時候避諱的基本規則是「二名不偏諱」,《大明律》:「凡上書奏事誤犯御名及廟諱者,杖八十;餘文書誤犯者,笞四十;若為名字觸犯者,杖一百;【其所犯御名及廟諱聲音相似,字樣各別,及有二字止犯一字者,皆不坐罪】」,民間尚且不禁,甚至寫作時候是否需要缺點劃,各朝都有不同規定,比如成化中規定「凡遇御名廟諱下一字,具要減寫點畫」,但弘治時期就又改為「御名、廟諱及親王名諱仍依舊制,二字不偏諱,【不必缺其點劃】」(《明會典》)。

避諱單字始於天啟,《明史·志二十七》,「廟諱」條:「天啟元年正月,從禮部奏,凡從點水加各字者,俱改為「雒」,從木加交字者,俱改為「較」。惟督學稱較字未宜,應改為學政。

各王府及文武職官,有犯廟諱御名者,悉改之。」之後在崇禎一朝達到頂峰。整個過程參見《亭林餘集》「廟諱御名議」 所述:

「臣聞諱名之禮,始自周人。然記曰:「既卒哭,宰夫執木鐸以命於宮曰:

舍故而諱新。」不於其生也。又曰:

「二名不偏諱,詩書不諱,廟中不諱,臨文不諱。」諱者所以為恭,不諱者所以為信,此聖人之法,傳之萬世而不易者也。自漢以下,人君之諱乃至不勝其繁,而本朝之制則有不然者。

伏讀大明會典:凡進表箋及一應文字,遇有御名廟諱,合依古二名不偏諱,嫌名不諱,寫字之際,不必缺其點畫;惟二字相連,必須迴避。又大明律一款:

「凡上書奏事誤犯御名及廟諱者,杖八十;餘文書誤犯者,笞四十;若為名字觸犯者,杖一百;其所犯御名及廟諱聲音相似,字樣各別,及有二字止犯一字者,皆不坐罪。」此本朝之制所以遠軼漢唐而上同周禮者也。古之諱也以敬,今之諱也以文;以敬則少而不為簡,以文則諱日多而敬日衰。

故太祖高皇帝之制諱,稍闊略於其文,乃所以責臣子之敬也。崇禎以後,誠薄而文繁,於是有徧諱二名,假借別字。臣竊以祖制求之,其可議者有五:

夫君前臣名,父前子名,天下之通義也。春秋書:「桓公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

」同,莊公名也。不諱者,君前父前之義也。書顧命:

「逆元子釗於南門之內。」釗,康王名也。不諱者,君前父前之義也。

國史為一代之書,不載帝諱,何以傳信後世?臣請依歷朝實錄之例,於列聖建立之初,大書曰立皇子某為皇太子,曰立皇子某為某王。並直書御名,不必減去點畫,以合君前父前之義。

此後除郊廟祝文外,並不再見御名,以盡臣子諱君之禮,此所當議者一也。御名下一字,惟皇帝用之;上一字,則皇帝與諸王宗室之所同也。歷朝實錄並不諱上一字,如漢王高煦之類並從直書,亦不減去點畫。

今則以常為嘗,由為繇,將欲廣諱名之義,而不知擅改賜名,變亂玉牒,反為臣子之大罪。再考廟諱上一字,如以太祖之諱而避之,則列聖之稱元年,其可改乎?如以仁宗之諱而避之,則廟號之稱高皇帝,其可改乎?

又如孝潔肅皇后諡號有翊聖字,神宗之世何以不改乎?又考歷科試錄命題,如憲宗朝成化七年山東鄉試:「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一節;十六年山西鄉試:

「孔子有見行可之仕」一節;武宗世宗朝則正德二年河南鄉試:「博厚所以載物也」二句;嘉靖七年福建鄉試,十七年會試,並「博厚所以載物也」一節;十六年順天鄉試:「天地之道博也厚也」一節;二十二年應天鄉試:

「今夫天」二段中有廣厚字;二十八年浙江鄉試:「博厚配地」一節;三十一年四川鄉試:「博厚所以載物也」二節;四十年順天鄉試:

「久則徵」四句中有二博厚字;熹宗朝則天啟元年四川鄉試:「民可使由之」,皆不避御名上一字。又如憲宗成化十三年應天鄉試: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一章;武宗正德十一年福建山西鄉試,並「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皆不避御名下一字。請依祖制:詩書史傳之文凡二字不相連者,並許直書,自所作文避下字不避上字,此所當議者二也。

天下衛、府、州、縣之名,同於廟諱者甚多。臣考英宗朝不改鎮海、鎮江、鎮沅、鎮遠衛府等名;憲宗朝不改深州、深澤等名;武宗朝不改日照縣;至萬曆三年始改鈞州為禹州;崇禎某年改洛陽、洛南、洛平等縣俱作雒。一則別賜新名,一則古字通用,並為合理。

若聖安皇帝諱本從山,而松字自是韓憲王諱,乃一切改之,又不知古字有■〈沿,木代氵〉■〈穴上呆下〉可通,松江之本作淞,而並改嵩字,文疏義舛。臣考周厲王名胡,不改胡國,秦莊襄王名楚,改楚為荊,豈周人之尊其君,反不若秦人哉?本朝諱制闊略,正同周人,一洗嬴秦以來之陋。

一切地名除禹州、雒陽、雒南、雒平外,合併仍舊,此所當議者三也。又人名犯廟諱者:方國珍犯仁祖廟諱,劉基犯宣宗廟諱,鄧鎮犯英宗廟諱,胡深、寇深犯憲宗廟諱,魏校犯熹宗廟諱,此類尚多,考之實錄,並從直書。

夫以臣子之名上同君父,雖一先一后,本自無妨;而大書屢書,恐亦未便。記曰:「與君之諱同,則稱字。

」請依沈約宋書例,於本傳首曰:名某字某,名犯某宗廟諱,以字行。而傳中並稱其字。

然臣又考元史修於洪武二年,中有卜天璋傳,竟直書不減點畫,此則聖祖之時已定不諱二名之義,此所當議者四也。康叔名封,衛之祖也,而其官有儀封人;太祖設官光祿寺,有珍羞署,不避仁祖廟諱;武宗之世不改照磨。崇禎中,始以官名之同於廟諱御名者,改作較字簡字,義既不協,音又各殊,若欲將此之文一一追改,實有未便。

此所當議者五也。臣伏覩皇上中興,命儒臣纂修國史之日,竊謂宜申祖宗之典,頒畫一之規,以垂之萬世。又恐後之人臣守婦寺之忠,而不達敬君之義,是以據典詳陳。

臣又嘗考唐書,高宗顯慶五年正月,詔曰:「孔宣設教,正名為首,戴聖垂文,詩書不諱。比見鈔寫古典,至於朕名,或缺其點畫,或隨便改換,恐六籍雅言會意多爽,九流通義指事全違。

自今以後,繕寫舊典文書,並宜使成,不須缺畫改字。」而宋史言高宗時進士卷有犯御名者,帝曰:豈以朕名妨人進取邪?

令寘本等。史家書之以為美談。況今日聖明卓見,超出千古,必有一洗漢唐之陋,而為萬世之法者矣。

謹議。」

2樓:52Hertz

因為「厚」是字輩

宋朝要避諱,比如趙匡胤,趙光義(趙匡義),趙廷美(趙匡美,趙光美)如果明朝要避諱,那朱厚烷 就會和趙廷美一樣朱祁鎮朱祁鈺,朱由校朱由檢朱由崧朱由榔,朱聿鍵朱聿鐭同理還有,明朝中期,避諱沒那麼嚴

有乙個後宰門,明朝時名為厚載門一下子與三個皇帝衝突了。。。。。。

「戊申三月,欽遣閱視京營而識見深沉,料事多中。」

出自《酌中志》

3樓:海頓

主要還是因為朱家皇帝的中間那個字是洪武皇帝八八欽定的吧,而且嘉靖是繼統不繼嗣,他在法理上是正德帝的堂弟而非親弟弟,不過我還是不能理解,究竟是誰把嘉靖培養成權術大拿的?畢竟乙個湖北鄉下的親王嗣子,登基之後一路玩死那麼多天才,話說要是朱常洛他兒子也有這種水平,說不定大明就中興了。 @徐小疼

你覺得嘉靖的政治學老師是誰?

4樓:

我記得理論上,雙名不偏諱,就是說名字是兩個字的,不用避諱其中乙個字,只要不同時用兩個字就好了。當然,還是要看皇帝講不講道理,他非讓你改也沒辦法

5樓:

其實很多人冤枉題主了,就像樓上兩位提到的趙光義,趙廷美(曾用名趙匡美,趙光美,為倆皇帝哥哥改兩次名,哭暈在廁所)。絕不是同輩就不避諱。

再拿無知做理直氣壯,知乎真就變貼吧了。

楊廷和為什麼輸給嘉靖帝?

金海 老楊之所以不是霍光,是因為有了霍光死後滅族的教訓。權臣手握權柄時可以照自己想法的做事,但把事做絕,就麻煩了。明朝首輔大臣的權力遠遠不及兩漢,三國和晉。桓溫廢司馬奕時,滿朝文武連同太后都不敢吱聲,他兒子桓玄被殺時又有誰為他說話?即使上位,事做絕了,後邊難道沒有因果迴圈?隋文帝殺宇文家,後邊隋煬帝...

為什麼嘉靖皇帝不直接重用海瑞?

嘉靖是個聰明到知道如何輕鬆駕馭國家的皇帝,但他的心思在如何享樂長壽且明面上過得去,他需要嚴嵩這種知道如何 遮風擋雨 的輔助,而不是海瑞這種戳破表現的耿直boy。海瑞適合想治好國又能力不夠 奸佞包圍而有容人之肚的皇帝吧。崇禎蠻適合的 大多數都在胡說八道。嘉靖不重用海瑞和嘉靖性格還有直接關係?關鍵還分析...

為什麼嘉靖皇帝把明太宗改成明成祖?

楊同光 名朱厚熜繼位,萌生了想把自己的父親追封為皇帝,並享受太廟的念頭。但是,太祖朱元璋規定。太廟可以供奉九個牌位,到了嘉靖皇帝朱厚熜在位時,太廟的牌位正好用完了。在此背景下,如果嘉靖皇帝想要讓自己的親生父親進入太廟的話,必須把另乙個皇帝的排位移出去。這個時候,有些大臣就提到了永樂皇帝朱棣。考慮到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