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片近年為何丟失港味了?

時間 2021-05-29 23:18:09

1樓:Rich2G

只說台詞,以前那些耳熟能詳的港味對白,似乎再也聽不到了:

1,呵呵,怕咩醜哇,出來做吧。。。

2,咁串,師姐大嗮哇?

3,好快要移民嘎納達,不如一起走囉?

4,(掛上毛大頭)早晚供奉,平安度苟茨了噢5,叼,好巴閉咩?睇你地衰樣,遲早令你冚家鏟。。。

6,(啪啪啪。。。)差人查房

7,後生可畏,來,同埋歹佬做完哩單嘢,一起去嚄藍8,捉佢條女返來,輪個大公尺先

看到沒?這就叫接地氣,不忌粗口,不忌政治,不禁血光,這種自由創作的風氣,與大陸市場一旦接軌,必然不能存活;技術人才的流失,迎合大陸市場票房等原因,其他答案都說了

港片已死,莫等

2樓:

時至今日,香港的經濟、文化地位都已經遠不如二十年前了,在亞太等華語地區的影響力自然也急轉直下。而大陸作為乙個強勢的華語地區,香港勢必要為市場妥協,進而被文化同化。即使不妥協,弱勢話語群也難逃同化下場。

另一方面,也確實有些為了得到而必須失去的話語情境,以及立場考量,畢竟擦邊易走火。

客觀想想,二十年,即使香港電影依舊,你還是當年那個喜歡港片的你麼?

3樓:FTAndy

以前拍電影是拍給香港人看,那時候香港還沒有回歸。90年代沒有網際網路,宣傳渠道小,宣稱範圍小,小眾電影符合市道。香港就那個點地方,一部電影上檔了,有哪個明星拍,大家都知道。

最重要的是你必須要到電影院才能看到電影。資金小,請幾個小知名的明星來拍就能有不錯的票房,回報多的機率大。

現在香港回歸了,拍電影還要給內地人,既要符合內地口味,才有錢收。要顧及到內地市場,主題是乙個問題。宣傳範圍大了,宣傳資金是乙個問題。

而且千禧年開始,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人們都不需要去電影院,就能在乙個月後在網上看到最近上檔的片。要去電影院的話都是看大片,都看3D,要看大導演,大明星。小片小明星的生存環境被壓縮,上檔的小電影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喜歡看。

很多小明星都拿著自己90年代的名氣到內地拍爛片吸金,人才流失。

其實這些因素總結起來,香港電影沒有港味是必然的。

其實說到底還是乙個字,「錢」!

4樓:地西潘

答案很明顯,因為是「合拍片」呀,合拍片有大陸電影公司投資,考慮到票房,投資公司必然會選擇迎合大陸人的口味而非港人口味,作為被僱傭方的導演所拍出來的玩意自然港味不濃。

5樓:

1.裝置。拍攝裝置鳥槍換炮了,你當然看不到那個熟悉的調調;

2.演員。演員們都成熟了繼而天價,沒法湊齊那麼多。新生代青黃不接,老演骨都在,沒出頭之日;

3.製作。製片、導演、公司、編劇就那麼幾撥,有點壟斷的感覺。而這批人實際上都暴發戶了,沒了當年那種激情和動力,脫離了群眾和生活;更是攜大陸某些導演在「高雅」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4.盜版與抄襲。直接扼殺絕大部分創作人才,創意不值錢,抄現成的才是硬道理。

大陸電影同理。

6樓:安靜的胖子

真正的港味內地會喜歡嗎?看錢份上,改!這也是為什麼彭浩翔之流那麼被香港年輕人推崇,所謂堅持本土文化,但是估計他也堅持不了多久。

為何港片沒落至此?

同類問題,我已經看了不下三次了,我還是堅定的認為,港片就應該是這個地位,以前被捧太高,香港電影只有香港,沒有大格局。然後我不明白同樣的問題為什麼總有人問,另外的問題下答案有幾百個,大家回答的內容很多,你總結一下不就是全面答案了?還是說,你心裡有個判斷,想讓別人說出來?對不起,香港電影就應該是這個地位...

為何近年來世界集體右轉?

ZZ不正確 必須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觀來看待這件事才能看的明白。因為所有的正確都是妥協,綏靖一樣的方法。不同人群就是不同人群不會因為宣傳而變成一群人。物質決定意識形態,右轉是因為大家發現這套謊言帶給他們的現實感受完全不一樣再也忍受不了了。 長空一鶴 因為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大國,基本上都是以小資產階級為國...

奇瑞汽車近年來銷量為何大幅下滑?

我就想講講我作為大學生車主手裡只有五六萬塊想買車時候的感受 實話實說,最想買的就是這三款 別的也買不起 就說說上市時間 吉利一馬當先六月畢業季學生年滿十八駕照在手正愁沒個練手車,長安當然也嗅到了商機承接悅翔系列的DT也緊緊跟隨吉利上市,奇瑞害怕友商車不好買特地等九月學生都開學了才上市犧牲自己成全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