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平均利潤率水平的下降是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結果和表現形式?

時間 2021-05-29 22:42:14

1樓:施百鴻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以長期來看,剩餘價值率的提高比不上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速度,因此資本主義的長期利潤率會有下降的趨勢和規律,但是短期來看有反作用力抵銷掉這個趨勢,經濟危機可以抵銷掉自己利潤率短期下降,資本主義就用這種方式來克服自己的矛盾

因此經濟會有7~10年週期性波動的朱格拉週期,70~80年一次的康德拉季耶夫週期

利潤率=M/(C+V) = (M/V) / [ (C/V) +1 ]

M/V=剩餘價值率

C/V=資本有機構成

社會勞動生產率越高,代表用越少的勞動產出越多的「使用價值

但是「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人類勞動力

結果就是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同樣一單位商品包含的人類無差別勞動「價值」更少了

因為單位時間勞動力所能推動和生產的「使用價值」越多了

結果就是每一單位商品的價值,隨著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提高而降低

有人可能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節約勞動力降低了成本會導致利潤率下降?

因為如果以個體的眼光來看只有一家廠商這樣做他的利潤率提高,但是這點是「合成繆誤」陷阱在資本家市場競爭的情況下,其中一家採用新首席技術官期也會導致其他資本家跟進採用新技術而提高成本,結果就是整體來看產品以他的生產成本賣出,因為產品每單位「使用價值」不變但是包含無差別人類勞動「價值」 越來越低,就越來越便宜。

所以資本主義長期提高勞動生產力,使用節約勞動力的技術,會導致商品用越來越低的售價生產出來

舉個例子電腦和手機因為摩爾定律,電晶體每格一段時間降價一次

每單位計算能力的價格是隨著摩爾定律下降就知道了

其他工業品也是一樣的只是比較緩慢的降價而已,和100年前的人比起來現在的商品是更便宜不是更貴的。

那你在看看馬克思的利潤率公式P=M/(C+V),把分子和分母同時除以V

就得到分子是剩餘價值率M/V 分母等於資本有機構成C/V+1

P=(M/V)/[ C/V +1]

但是「剩餘價值率M/V」在乙個社會很難長期無限提高,否則會造成社會動盪,因為有各種各樣的勞工組織

而且即使壓低了工資V提高利潤M,也會造成產品賣不出去滯銷,消費不足的危機

在生產過程即使能提高剩餘價值率,在流通過程卻無法實現剩餘價值,

因此長期來看M/V可能會保持穩定或是緩慢增加,(可以看各國「總工資/GDP」的比例觀察這一點)

與之相比「資本有機構成C/V」就會隨著資本主義的積累越來越大,(可以看各中國人均資本存量/人均工資成長是不成比例的)

勞動力總「價值」和剝削到的「剩餘價值M」的成長速度比不上「不變資本價值C」的提高,

那樣利潤率就長期下降了

而主流西方經濟學可能會拿「邊際生產力遞減法則」來解釋利潤率下降

但是那是很膚淺的觀察,因為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沒有看到剝削這回事

2樓:劉寧

這個意思說白了就是把乙個行業做爛了,做成白菜價了,我們中中國人最擅長這種事,你看華為逼得思科、愛立信、貝爾阿爾卡特之流死的死傷的傷,把通訊裝置從高大上的神壇拉下來,普通大眾都買得起了,這就是科技進步了,生產效率提高了,製造這些東西已經不是個事了。

為什麼資本有機構成提高會降低平均利潤率?

ZIPPER 剩餘價值率不變是因為技術並沒有提公升 社會勞動率沒有提高 還是兩個工人產一部手機賣1000.有機構成提高,並不代表技術提高 生產效率的提高 只是在技術或者生產資料上的投資提高。 若羽 利潤率公式,剩餘價值m除以不變資本c加上可變資本v,m c v 資本有機構成是不變資本c對可變資本v的...

如果利潤率為100 那直通車的盈虧平衡點是多少?

高飛揚 利潤是按照你的售價來的,如果你的意思是售價200元,利潤100元,你這利潤率也就50 結合直通車盈虧平衡點公式 投產平衡點 1 利潤率 1 50 2,只要直通車roi投產大於2,就不虧本了,低於2就是虧的 如果你是售價100元,成本1毛錢,那利潤率就是99.9 也就是投產平衡點 1 利潤率 ...

為什麼說媒介是使大眾審美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

乙個球 題主的問題描述不準確哦 這個帽子扣人媒介身上媒介是絕望的。笑 大眾審美?文化水平?雖然不太應該這麼描述但我大概能理解意思啦 罪魁禍首是大眾傳播 大眾文化吧?1 文化水泥 大眾傳播中的乙個現象大概意思就是將受眾的思維固化成統一模式,這樣有利於媒介持有者或者它們的金主們向受眾傳達對他們有利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