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麥克盧漢的 冷媒介 熱媒介 理論?

時間 2021-05-08 01:18:35

1樓:蘿蔔-蘿貝

其實這個問題在郭慶光老師的《傳播學概論》一書中已經解答了。

麥克盧漢關於冷熱媒介的理論並不完全正確,甚至沒有科學研究價值,這個理論的意義不在於區分冷熱媒介,而是為我們提供了媒介分類的思路,他的這一理論也影響了後來人們對媒介的認識

2樓:阿策

就像水星近日點和現代物理界的兩朵烏雲一樣。每乙個錯誤與漏洞都是開啟你新世界大門的鑰匙。看了麥克盧漢的原著你就知道是什麼了。

3樓:張子涵

按照中國著名傳媒學者郭慶光先生的回答是:

但是,麥克盧漢的這種分類並沒有一貫的標準,而且存在著邏輯上的矛盾。例如,就資訊的清晰度和所需的想象力而言,無聲電影顯然比有聲電影或電視更為模糊和需要聯想;從資訊含量而言,作用於多種感官的媒介傳遞的資訊內容顯然比作用於單一感官的媒介更為豐富。「熱媒介」和「冷媒介」的分類本身並沒有多少科學和實用價值,重要的是它給我們的啟示:

不同媒介作用於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為反應也各具特點,研究媒介應把這些因素考慮在內。

——《傳播學教程》郭慶光

而按照何道寬先生的回答,則與題主問題描述中的「成文當時電視和今天的有重大區別」相一致。

如果要我強行解釋麥克盧漢的冷熱媒介的分類觀點,我試試。

就拿「無聲電影」和「有聲電影」來做比較吧(因為這兩個最類似),麥克盧漢認為無聲電影是熱媒介,而有聲電影是冷媒介,怎麼會這樣呢,就如郭慶光所說「無聲電影顯然比有聲電影或電視更為模糊和需要聯想」(至少它不含音訊資訊)。

根據麥克盧漢的冷熱媒介分類觀點「熱媒介傳遞的資訊比較清晰明確,接受者不需要動用較多的感官,冷媒介與之相反」(麥克盧漢本人其實是沒有對冷熱媒介作出明確的界定的,這些都是後人根據他的文章進行的推測)。

有聲電影需要人們呼叫「眼睛」和「耳朵」兩個器官,而無聲電影只需要人們呼叫「眼睛」這乙個器官,所以後者較於前者是冷媒介(只根據「接受者不需要動用較多的感官」這一點,是可以推出這個結論的)。

4樓:符芬菊

結合前面的回答......

(技術發展史)在當時電視的清晰度極低,看電視需要更專注,比如坐的近一些、注意力更集中一些才能看的「清楚」。而電影在當時已經發展的較為成熟,相對的高畫質晰度以及寬大的銀幕(data的面積擴大),能夠讓觀眾看的更清楚...注意力的投入必要也相對減少。

同理,印刷品在當時印的非常清楚,清晰度高(high definition)。

5樓:energry king

我想說明一點的是:媒介延伸論,媒介即訊息,在我看來這已經是母庸置疑的事實,換句話說,這是他看世界的視角。而冷和熱才是他最主要的思想成果,這是他探索的具體結果。

印刷文明與電子文明的二分,視覺空間和聲覺空間的二分,等等裡面各種二分法,都是冷和熱的某種延展。這就像伊尼斯的空間偏向與時間偏向一樣。因此,他的最大爭議也就在這裡。

我們可以通過前兩個知道了解最為深層最為隱秘的觀察視角,而如果想要理解他的具體探索,就必須理解冷和熱。當然,這只是他的探索,我們最好不要用現在的去直接套冷和熱,然後批判一番,而是去理解他為什麼會探索出這種結果,我們要親自去感知。有:

冷和熱與媒介上面的內容沒有關係!!!不要關注內容!不要關注內容!

6樓:Honest.WL

麥克盧漢本身就是乙個有爭議的學者。但是有爭議很好,爭議意味能引發激辯和思考。

學者郭慶光在他的《傳播學概論》一書中這樣評價:熱媒介和冷媒介的分類本身沒有多少實用和科學價值,但是它給我們帶來的思考是不同的媒介作用於受眾的方式不同,引起的行為和心理反應也不同(大致這樣,原文請參閱書籍)。這是一種思路的指引。

所以,個人覺得不需要去糾結電視到底是冷的還是熱的,時代不同會有不同的解答是很正常的,把握本質更重要。

以上。僅供參考。

7樓:研究猿

麥克盧漢認為,媒介裡的「光透射」比普通更多自然光照射在世間萬物上,要深刻的多,「光透射」要求人的參與度要大得多。因此,被照亮的屋子(傳遞給我們的資訊)並不是那麼有趣,相反,發出這些光線的電燈泡卻要有趣得多(媒介即訊息)。

穿透事物去看問題的意義在於,他給我們提供了能夠超越反射回來的自我影像去看問題的機會。個人電腦帶有「光透射」的味道。天空的螢幕也同樣帶有「未來」這一我們形而上的,我們不完全知曉的東西。

當然,光透射與光照射只是媒介的一種品格,麥克盧漢還把「彈回來」和「射過去」的光做了「熱」與「冷的區分」。

麥克盧漢做出了電影和電視的區別,他認為電視要求的參與性和主動性比較高,而電影是靜態的,他把一格一格全然不動的靜態畫面加以回放,使之動起來。僅僅從這乙個理由來說,看電視是一種更加積極主動參與的經驗,

但是電視或者別的什麼媒介並不能說他們具有永恆不變的形而上的冷熱屬性,相反,在被人使用和發明的壓力之下,媒介總是處於變化之中。關鍵可能取決於這個因素:一種媒介如何使用其他媒介的內容。

[1] 這裡清晰度並不是畫素的概念,而是在人們腦海中形成印象的容易程度。

8樓:夏洛克

這個理論本身就是不完善的,很多人都認真麥克盧漢故弄玄虛,他總是丟擲來一兩沒頭沒腦的話,卻也不加足夠的解釋,因此惹來不少爭議。個人認為萊文森對他的認識比較客觀,可以去讀一下他的觀點。

首先。冷熱媒介這個理論目前看有很多缺陷,有許多媒介既有冷媒介的特質又符合熱媒介的要求。

其次,他的其他觀點例如地球村,媒介即訊息,人的延伸,都是這種比較抽象的,乍一讀摸不著頭腦,不像馬爾庫塞哈貝馬斯他們的理論,觀點乾淨利落,直言不諱。所以,你不應該去咬文嚼字,就跟英文詩似的,你要是挨個把漢語翻譯出來就一點美感沒有了。去看看萊文森對他的解讀,理解個差不多就夠了

總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對於麥的理論,「認真」你就輸了。

9樓:洛伊漫談

簡單來講,媒介的冷熱是相對的。比如說,《何以笙簫默》電視劇集和電影是熱媒介,書就是冷媒介。冷媒介比熱媒介更需要調動自己的思考,也就是會有想象出來的空間,影視劇就是完全呈現出來的,具體的細節都表現出來了,自己無需想象,屬於熱媒介。

10樓:

他就那麼一說,你就那麼一聽。這個概念其實本身就是沒有自洽的。

麥克盧漢很多的理論就像是乙個手電筒一樣,照亮了黑暗中很小的乙個地方。它可以引導你到到更遠的地方,但是當你到了那裡,摸索著向旁邊走去,你就會發現,麥克盧漢引導你到的那個地方,並非是最好的所在。但是你能到達這個層次,卻不可不感謝他。

可以說麥克盧漢有點「故作驚人語」。他的話很酷很有啟發性,但並不是經得起邏輯上、經驗上的推敲。更像是一種觀點,而不是學術上的理論。

回到具體的「冷媒介」和「熱媒介」的概念,具體的是電影和電視為何這麼劃分。 @殷嘉偉說的很好了。就是因為在麥克盧漢寫這本書的時候,看電視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色彩、解析度、喜歡的養成都是原因。比起電影來看,當時的電視只是個小弟弟,人們接觸的最多的還是電影。

最後想說乙個就是,冷熱媒介的劃分,並沒有乙個具體的標準。只有當媒介之間互相比較的時候,才會出現「冷」「熱」的差異,單獨的將其歸類,沒有標準也沒有意義。

@田川這個回答不知您是否滿意。

11樓:葉子輕

說說我個人的理解吧,有不妥的地方希望各位指出。

首先,麥克盧漢對冷熱媒介的分類並不嚴格,二者之間並沒有乙個清晰的界限。我們不能保證麥克盧漢對每一種媒介的分類都是恰當的。但是我很同意電視是冷媒介的說法。

將電視當做冷媒介是因為,電視上的內容有時候受到時長的限制而不得不進行內容的壓縮,導致電視在這樣的狀況下,並不能完整、高畫質晰度的呈現出現實情形,因此將電視划進冷媒介的範圍。這一點在拉帕姆的序言中是有提到過的。在其他情況下,並不能保證電視呈現出的內容一定是冷媒介性質的。

12樓:理軒轅

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電視經歷了這麼多年的發展,其清晰度和馬歇爾·麥克盧漢當時的清晰度肯定是不同的。麥克盧漢是多倫多學派的代表人物,更多的是在強調媒介的作用和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我們要理解麥克盧漢需要把其觀點置於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媒介環境以及麥克盧漢的個人因素。

如何評價盧漢的傾心上午茶節目

信風年 拿孝道當賣點的人,跟辦什麼女德學院的是一樣的,他要是改了這個論調,他就掙不了錢。不是正經調解家庭矛盾的節目,整天揍這個打這個撕那個的嘴,基本就是胡攪蠻纏地解決問題,好像生活在五六十年代比較適合他這種解決方法,法律 人權越不完善,他的方法越好用,就一條,下代人無條件容忍上代人,女人無限容忍男人...

如何理解麥克阿瑟的「老兵不死 只會慢慢凋零」這句話的含義?

一句矯情的廢話罷了。對於麥克阿瑟,老兵晚節不保,最後一戰優勢條件下失敗。欲孤擲一注擴大戰爭找回場子而不能。何其驕傲自大好大喜功乙個人,退休後只能 fade away 淡出了,真不甘心啊。 lily old soldiers never die,they just fade away.這其實是形容鄧肯...

如何評價莎士比亞的悲劇《麥克白》?

皮埃爾伯爵 這部劇以我的視角實際上是宿命論與事在人為的辯證統一。讓我們分析分析,這幾個女巫到底使用了什麼超能力吧。讓我們看看第一條預言 你將成為考特爵士,以及蘇格蘭國王。然後他就成為了考特爵士。為什麼預言成功了呢 她們不是摸摸水晶球或者跳大神 占卜出來的。她實際上是擁有區域性的上帝視角 她知道國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