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日本車企一直宣傳吸能車身是最安全的,高剛性的車身對於車內乘員的傷害反而更大,那為什麼美國的校車依然選擇高剛性車身的設計?

時間 2021-05-06 12:45:16

1樓:卞老闆

美國校車是非承載式車身,底盤有大樑,離地間隙高,家用車,就算悍馬這種越野車撞上去校車一點事都沒有,悍馬已經爛了

以後再補充

2樓:

回答一下: 首先不能簡單的橫向比較,轎車和大中型乘務車在車身安全設計上採取的思路根本就不同。但目的一樣,減少駕駛室和乘客室的變形,從而保護乘客和駕駛員。

1.主要是考慮碰撞的環境不同,或者說,轎車更多會考慮高速下的碰撞,尤其是正面碰撞。此時動量極大,需要潰縮吸能。

(當然這和轎車發動機前置的布局也有直接聯絡,能更好地吸能和衝力轉移)。而校車的駕駛員,駕駛員平均素質是高於普通轎車駕駛員的。而且他們很難發生「高速下的正面撞擊」。

(除了電影裡,見過校車上80Km/h嗎?)所以這樣看來校車在對面撞比較吃虧?nope,全方位加固加強的底盤和車頭,正面的校車堪稱「銅牆鐵壁」。

2.其實重點考慮側面撞擊。這對轎車和校車來說同樣重要。

轎車會安裝車門防撞鋼梁,這是所有汽車全身強度最高的地方(超過了車柱)。這點上,校車的解決方案一樣。都是材料剛性越強越安全。

3.轎車因為考慮經濟性,尤其會重視輕量化 。一般鋼材是越越重越強,(又輕又強的比較貴,比如鋁合金)。所以車身會在統籌兼顧的設計下採取不同的材料。

總結: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綜合考慮,轎車要求「當強則強」,校車要求「固若金湯」。

3樓:san Sakamoto

車身吸能結構和座艙高剛性不矛盾吧。樓主可以隨便找一輛轎車,不管是日本德國還是中國產印度產,看它車架,吸能結構和設計只存在車頭車尾,而不會存在乘員倉。校車的大鼻子不也是吸能用的麼。

日本車宣傳車身也都會說採用高強度鋼材。

4樓:車路

日系車同時宣傳高剛性車身和車身吸能性的呀。例如toyota的GOA車身。

這裡的「高剛性設計」,並不是說它全車身的剛性一樣,而是指該吸能的地方能吸能,該輕量化的地方輕量化,權衡輕量化與車體剛性的設計。

日本車為什麼不將車漆做厚一點?

小黃同學 題主的問題僅囊括部分中日合資車吧 本人用一輛Pajero整車進口 去年在河北玩大風刮掉廣告牌 直接砸到車門上 出了個小坑漆一點沒掉 想想可能真的不是日本車的問題 而是合資後的通病呢 不喜歡鈦銀的紅騏達 車漆厚有毛用?我的日系家用小車噴了n次漆,車漆厚度完爆德系各大品牌,然而有毛用?德系日系...

美國車企為什麼一直造不出一流的變速箱?

韓冬 說點個人看法,汽車分為美系 歐系 日系自然是和這些國家的用車環境 造車理念息息相關的。先說美系車,首先是符合美國的用車環境 福特除外,現在越來越全球化。美國的用車環境特點是地廣人稀,長途多,汽車依賴度非常高,同時沒有排量稅。所以美國的汽車強調動力 易於維護。這樣以來,變速箱不需要在換擋方面有多...

都在說日本車好,能不能來點德吹,吹一吹德國車效能的優勢?

日本車設計的理念是剛好夠用,從發動機配置到其他等等,效能板是一條直線,是平的。所以整車成本下降了,維修率也下降了。而德國車的設計理念是什麼地方都要留一點冗餘,於是效能會變成,這邊高那邊低,效能板呈現鋸齒狀況,造成整車成本比日本車高,維修率也比日本車高。 Acrad 利益相關 本人是在日留學的日吹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