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豐田 賓士 寶馬這樣的車企現在不出品特斯拉這樣的純電動車?

時間 2021-05-14 13:22:22

1樓:不清

因為特斯拉沒有燃油車業務,其他車企有。這叫all in。

這就像有的企業有內貿,也做外貿。有個企業專門做外貿,在外名聲不小。你能問人家為什麼不all in外貿啊,因為人家還有內貿業務呢,讓人家斷後路??

2樓:

我個人覺得原因其實很簡單,不看好技術路線。

就技術本身,對賓士寶馬可能很有點難度,能源系統。但是對兩田確實就是分分鐘的事情。把自家車的燃料電池拆下來塞個傳統電池上去就算完工了。

不做這個車的原因主要應該還是不看好技術路線,無論是小巧的轉子發動機配電驅動系統,還是小排量引擎配電驅動系統的技術路線都更經濟環保並且不依賴配套設施公升級換代。很理想的技術轉型期過度車型。

針對後續純電,燃料電池的純電動汽車的發展潛力也遠高於基於鋰電的純電,六百公里的續航的燃料電池車,普通電池車你怕不怕?且加氫速度可比充電快多了,汙染較上面提到的增程式更低,遠低於現在的電池車,怎麼低價環保製氫是人家盯著的方向,這上面又有一堆廠家在忙乎,畢竟氫氣算工業氣體,不光是車用。 技術突破的可能性比強推電動要高,一旦被突破,成品車型會極迅速的占領市場,如果其他車企無儲備,會被瞬間擊垮。

也就是說,現在扔在大眾面前的,就已經是現代加上下一代和未來代的技術路線了。

無疑日系目前仍在堅持自己的理念,但是真心沒必要,中國錢這麼好賺幹嘛不賺,賓士寶馬都準備進場了,就你們現在現用的電動車製造技術,十八個月新車就可以下線了吧,傻。

看著吧電動車再多賣點,電池汙染現象就會明顯起來了,到時候看看是往非洲扔還是往自家扔吧,幸好中國就只有乙個首都。

3樓:

剛剛川普停了特斯拉的補貼,光退稅就有49億美刀。而在此之前特斯拉並沒有實現盈利,年年都在虧損。

嗯,到底是誰說某國的新能源車全靠騙補來著?

4樓:

小船好調頭,大船要周旋。比如本田,現在雙擎混動,自己日本本土的氫燃料電池車已經在部分區域執行,肯定不會是發展全鋰電池電車。鋰電池充電慢即使有快衝技術也不可能在5分鐘之內充滿電。

反觀同樣是電池,氫燃料電池已經是能量密度最高的化學反應電池,而且只新增氫氣的速度快與目前加汽油的時效一樣。本田目前的研究方向就是降低燃料電池反應堆的成本和重量。一旦技術有突破進展,接下來就是氫燃料電動車的時代。

5樓:

電動感太強,嚴重缺乏駕駛樂趣。所以對這幾家車企(傳統、實力、高技術)來說只能考慮弱混方案(發動機的轟鳴必須與駕駛者的油門開度相關),目的是盡量不去顛覆駕駛者對車的感知。

特斯拉(純創新、光腳不怕穿鞋的)正相反,就是要去顛覆駕駛者對車的感知。

企業性質完全不同,發展策略也完全不同。(一大部分中國車企的策略是:不思進取、賣弄資料、不要理念也需要情懷)

6樓:123456

其實車企都研究電動車很久很久了,燃料電池,傳統電池,氫能源這些技術儲備不要太豐富,我認識有的工程師教授都快入土了,搞了一輩子電動汽車。準確的說電動汽車是被汽油車淘汰的,都快150年歷史了。

為什麼不呢?

因為還是不成熟,商業價值不夠。

至於特斯拉,呵呵

7樓:

大家都寫的好深奧啊,膜拜

不過寶馬好像有純電動車吧 ,i3 i8

開過一次i3,特別不得勁,沒有怠速也靜的令人髮指單純從題目指出如果太膚淺,也不要打我

8樓:菜小白

對自己現有業務衝擊太大(類似當年的柯達),而汽車又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只依靠現有力量很難顛覆傳統汽車,所以他們立即推出電動汽車的意願不是太強,現在做一些電動汽車的相關技術儲備一定是少不了的。

9樓:徐凱

電動車相對傳統汽車對消費者來說有著更大的吸引力,但是相對傳統汽車來說電動車有著很多不夠完善的基礎設施,比如充電,當前國情來說很難做到大面積的充電站,雖然電動車上未來的趨勢,我相信電動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讓我們拭目以待。

10樓:李寧

其實我以為,真正的車企目前並不認為電池是汽車的未來,至少現在的電池還不是。當然,如果電池汽車真的賺錢的話他們肯定不介意進來分一杯羹。

11樓:宋若

因為特斯拉,是陌生品牌,需要先行一步,開啟品牌,占領市場。而那些大企業,市場份額大,在技術都過關的基礎上,只需要等待時機,畢竟這還不是乙個能駕馭純電動的時代。

12樓:

電動車的未來,就是燃油車的末日。所以,燃油車廠商要麼轉型成電動車廠商,要麼出局,賓士、寶馬、豐田也不例外。

不是豐田、賓士、寶馬不想轉型,而是在電動車方面,他們和Tesla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甚至還不如Tesla,所以豐田要找Tesla設計電動跑車,所以賓士要找比亞迪合作。

現在大家一看,不管有沒有那個能力,都能生產電動車,就覺得電動車沒有什麼技術含量。但沒有技術含量,為什麼大廠卻不敢大規模投入?因為傳統大廠在電動車技術上的儲備有限,難以把握未來的電池技術路線。

就像寶馬曾經傻乎乎地把氫氣作為燃料開發自己的「氫動力」新能源車,結果直接被本田、豐田、現代、賓士的燃料電池反應堆抽臉。賓士也不清楚未來的電池技術到底是時髦的三元材料電池,還是磷酸鐵鋰,所以賓士也不可能投巨資建什麼超級電池工廠,所以賓士還和比亞迪合作研發磷酸鐵鋰材料的DENZA電動車,那是因為賓士自己也搞不清楚錢應該投哪個方向。

乙個時代的落幕,一定會有一大批傳統廠商黯然出局,比如曾經如日中天的Nokia、Motorola。

13樓:重離子貓貓

你班上有100個妹子,全都在看你打籃球,突然來了個會踢足球的插班生,妹子們驚呼踢足球好帥,但是99個妹子還是在看你,只有1個妹子去看足球了。你會放棄籃球去踢足球麼?

豐田賓士寶馬一定會做純電動,不過那將是化石燃料即將耗盡的時候。

14樓:李昊錦

主要還是不願拋棄幾十年在傳統動力(燃油機和變速箱)的巨大優勢,如果大力轉型電動就是在顛覆自己,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單從中國市場來說,斗膽認為電動車是大趨勢,中國貧油富煤的國情就決定國家會大力氣忘這方面引,甚至富油的美國都這麼力挺電動,可想而知中國是何等的迫切,即使是油價這麼低的情況下,國家都在努力轉型用電,也算是從汽油引擎到電池替代的彎道超車吧,這裡主要說的是日常民用,簡單出行,省錢快捷方便應該是大眾訴求

15樓:地山

汽車企業什麼都可以買,唯有發動機和變速箱是企業的命脈。發動機好,其他方面趕上是可以預期的。其他方面好,發動機,變速箱不合格,企業就無法生存了。

所以傳統汽油引擎的車廠瘋了才會去推純電車。特斯拉的動力系統簡單到了能讓五人轎車坐進去七個人還在前機蓋下面放行李。簡單的說,就是啥也沒有。

純電車一成熟,汽車唯一的核心技術就變成電池了。BMW花了一百年優化汽油機,別人望塵莫及。搞電池,BMW恐怕遠不如比亞迪。

16樓:Ignacio

其實道理很簡單:

1.沒有理由證明現在的純電動車全面勝過傳統汽油車。比效能,特斯拉百公里加速是快,但高速上後續加速能力還是明顯幹不過一眾超跑;比用車成本,市區裡穿梭,未必低於豐田家的混動,而且充滿電的時間也遠大於加滿一箱油的時間;而汽車不光有傳動系統,底盤以及各種功能裝備也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而特斯拉除了電動部分,其它傳統汽車所需的功能仍要靠賓士這樣的傳統主機廠l支援。

而長期使用可靠性方面,從美國使用者各種吐槽投訴來看,更是和豐田這樣的優秀可靠性的傳統汽車製造公司相距甚遠。

2.企業為市場而活,市場並沒有非電動車不可。比如人們還有長途旅行的需要,還有越野穿越的需要,也有靠效能車帶來刺激享受的需要。

而目前,石油資源遠沒枯竭,充電樁並不能像加油站一樣分布在世界每個角落,電機也不能提供高效能多缸發動機的聲浪刺激。

3.有時,特斯拉只想炫。全車鎖都用電控,動力、轉向及制動都需要電控,車載電腦能控制這一切。

重要的是,車載電腦還能聯網!那麼,如果電腦被黑,那麼車可以在行駛途中突然全車斷電,轉向制動都失效,車門也打不開,這有多可怕?

綜上所述,特斯拉只造了乙個概念超前、某方面突出的車,而不是可以完美到替代汽油車的車。

17樓:

題主問為什麼現在不出,也有人回答了,不賺錢,而且特斯拉這個產量還構不成威脅。。。

完全符合題主的要求啊···

那,為啥還有人冷嘲熱諷的···

18樓:乙個kebab

幾年前,在Tesla還不火的時候,我就在德國測試過幾個大廠的各種電動,混動原型車,還有燃料電池的(注意不只是概念車,而是只差完善診斷安全功能和做量產測試標定的原型車)。

目前混動和電動市場過小還是事實,Tesla目前為止也是一直在虧錢。德國廠商都偏於保守,在市場風向沒有完全明確的時候,大家都不會輕易大量上馬各種量產專案,因為說到底量產的目的還是盈利。即便上馬量產電動混動車型,目前主要的意義也是在於滿足法規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要求,通過電動混動車型來平均其他大排量車型的CO2排放;另外乙個意義就是show off,展示品牌的研發實力。

儘管沒有大量推出量產車,其實不同現有車型相對應的電動和混動版本各個廠家都在暗地裡做,悶聲積累技術。一旦有需求,很短時間都可以轉化為量產。

看看歐洲新上市賓士E Class,ADAS系統悶聲做得已經很炫了。

19樓:卞老闆

豐田日產,寶馬,大眾,都有電動車,而且福特玩大規模量產電動車的時間比上面這些車廠都早

內燃機車有更快的動力補充速度,活動半徑也相對來說更大而且相對於電池來說,發動機的製造成本相對來說是低的而且特斯拉的裝配工藝相對來說還是大幅落後於賓士寶馬廠的而且像特斯拉這種加速好,操控爛的新時代美國肌肉車大多數人還是不能接受的

更多還是當台代步車開

20樓:恩正金牌正

其實我以前也想不通電動車這麼好為什麼很多國家並為大肆推廣,直到有天我看到一條,鋰電池使用期最多10年,10年後的廢舊鋰電池如何處理?目前只能掩埋,一節5號電池能汙染及平公尺的土地,而且這是不可恢復的汙染,相比之下不如汙染點大氣,至少這個汙染是可恢復

21樓:滄水

很明顯的新興產業戰略。

早期進入有超高的風險,但可以在關鍵市場取得「局內人的位置」,獲得市場支配地位。

特斯拉取得的更多是風險偏好者的投資,及時位於產品的匯入期,也敢於冒此風險,而傳統車企在目前的汽車領域就足以回報股東對於利潤的要求,沒必要作為先驅者進入電動車領域,成長期跟進是個更好的選擇。

22樓:

最近看前老闆@李善友的書「顛覆式創新」專門有提到過。不是技術,也無關於資金,只是大企業的管理模式,追求KPI,風險最小化。

目前,電動汽車的市場還不夠大,還沒有比較好的盈利模式,吸引不了廠商的投資人。而沒有盈利,CEO就麻煩了!!!

寶馬賓士這些國外車企的管培生怎麼樣?

去Linkedin上面搜一下近5年BMW GLDP管培的離職率你就知道了,輪崗一年半完了的賣身契要籤3年,多少人剛待夠5年就離職的?多少人賠錢都要離職的?你品,你細品。 我司不是賓士寶馬這種整車廠,但絕對是汽車行業響噹噹的巨頭。我司的管培招聘要求很高,進來的確不容易,有2年的輪崗期,還有機會去國外總...

為什麼賓士做不出阿爾法(豐田保姆車)?

用奔騰燒水 賓士MPV是屬於貨車部門的,什麼V級vito都是貨車改的,所以舒適型沒法和乘用車比。而且賓士van只能勉強維持運營,賺的時候只賺2億歐,被罰款時候一年虧掉10年利潤。從成長性來看,van單車營收3.4萬歐,遠遠低於乘用車,但是單車成本卻更高,看不到利潤空間,不被砍掉都是維持汽車發明者的尊...

為什麼小區裡的賓士寶馬車主買得起豪車卻不願意付很少的停車費?

大良造 我覺得還是素質問題,和有錢沒錢沒關係。我所在的小區車位只賣不租,不買車位的物業不讓車進來,結果就有賓士寶馬奧迪停在大門口堵著門,不讓其他人進出,而車庫裡停著的多的是一二十萬的車,也沒見這樣的車堵過門。 和錢沒關係。就我所在的小區而言,地下車庫和地面停車位的收費是一樣的。甚至只要車進入小區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