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越國滅了吳國,為什麼後世的東南政權多定國號為「吳」而不是「越」?

時間 2021-06-08 00:35:04

1樓:碩鼠

孫策,出生「吳郡」,又回兵佔了「吳郡」,被封「吳侯」。後面都是沿襲他的。秦設立「會稽郡」開始,「越」字就不用了。

況且後來「孫吳」把南面丘陵裡的山大王叫「山越」,就更沒人用「越」字了。(如果我能掛很多圖,並且扯得遠一點,也許就能成大V了)

2樓:吳越興

西撒克遜人統一不列顛平原,為什麼統一政權叫英格蘭(盎格魯人之地)?地名一旦先定義成為習慣那麼按慣例通常不會發生改變,尤其是各方面極相近的族群。中國的歷史敘事是從中原向周圍擴散,太湖流域的吳國更接近中原,在歷史敘事中自然擁有更高優先順序,吳地平原為主,人口、經濟長期佔據優勢,象徵更徹底的融入華夏,更具有代表性。

而且「越」的範圍太廣,古典時期從相對先進的太湖流域一直到相對落後的嶺南為止,用「越」標稱「蠻夷」色彩更強烈,「吳」儘管是攀附但至少跟姬姓正統搭上關係,比較體面,並且不會有地域明晰問題,就像撒克遜人(薩克森人)在Continental也存在,而盎格魯人徹底搬到不列顛,有唯一指代意義,不會產生混淆。

3樓:廣州土著

因為東南政權的經濟中西就在太湖周邊,太湖周邊就是漢朝的「吳郡」轄區內!而「越」則是在漢會稽郡境內,大約在浙江福建兩省。雖然面積大,但經濟條件差。

哪怕到了21世紀的今天,杭州灣+福建GDP也是拼不過長三角啊!

4樓:宋君苔

因為吳地(江蘇安徽兩省)相對越地(浙江省),更加接近於中原地區,更加便於和中原地區交流。

吳地的南京距離中原的鄭州,居然才565.4公里,而燕地的北京距離鄭州都有623.4公里,原來比起北京來,還是南京離中原更近。

所以古代江南地區最大的四座城市南京、揚州、蘇州、杭州,三座在吳地。歷朝歷代不論是大一統王朝還是偏安東南的政權,如果同時控制江浙兩省,最多的就是定都南京,如東吳、東晉、宋齊梁陳、朱棣之前的明朝、太平天國等等。

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的楊吳政權,可能是因為吳越國的逼迫太緊,是定都於江都,也就是今天的揚州。

而唯一同時控制江浙而定都杭州的就是被網友罵搓宋的南宋,而南宋一開始設立的都城是南京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帶)。不過,不久金國就大舉南侵。之後宋高宗一路南退,過淮河渡長江。

並且改江寧府為建康府(今南京市)作為行都,稱「東都」。

由此,在南宋初期,宋高宗趙構也有想以建康府(今南京市)作為都城的想法,但是,金國的騎兵,卻讓趙構不敢留在南京。公元2023年九月,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南逃。十月到越州(今浙江紹興),隨後又逃到明州(今浙江寧波),並自明州到定海(今浙江舟山),漂泊海上,逃到溫州(今屬浙江)。

建炎四年(2023年)夏,金兵撤離江南後,趙構才又回到紹興府(今浙江紹興)、臨安府(今浙江杭州)等地,後將臨安府定為南宋的行在。所以定都杭州而不是南京,主要還是因為太搓了,定都杭州方便從海上逃走。

而且哪怕是春秋戰國的越國,現在的考古論證,似乎存在乙個從今山東荷澤遷徙今江蘇吳中(原吳縣)、上海嘉定、浙江紹興,然後再由今浙江紹興遷徙今山東膠南的遷都過程。說明越國應該曾經因為被西周打擊壓迫從山東逃到南方的蘇南、上海一帶,然後又因為受到西北方向的吳國壓迫,又進入了浙江境內,而等到北滅吳國後,為了參與中原爭霸,又把都城遷移到了琅琊。

所以歷朝歷代割據江南的政權,只要他不像南宋那樣偏安東南,並且時刻準備從海上逃走,只要還有北上進取之心,就多半定都南京甚至揚州,一來和中原地區加大交流,二來更加方便北伐。所以肯定國號為吳而不是越。

為什麼三國最後滅亡的是吳國?

因為長江水路,叢上游順流而下比較省力。所以司馬家選擇先打蜀漢,比較合理,相當於啃下來乙個,另乙個基本無懸念倒手,先難後易。相反,如果先滅東吳,再去往上游攻擊三峽,依舊很艱苦,相當於打兩次硬仗。所以東吳心心念念的西陵防線,為了防止被一波推走不惜背盟破蜀而搞到的江陵附近,依然改變不了大局,該被推依舊被推...

明明是黃帝打敗了炎帝,為什麼炎黃子孫

國家一級抬槓運動 這是乙個歷史問題,首先,歷史上沒有詳細的記載炎黃二帝的詳細事件,所以,許多我們聽到的故事只是民間的傳說罷了,但有一點是真的,就是真的有這兩個人。接下來說正題,炎黃二帝在板泉打了板泉之戰,炎帝輸了,和黃帝結盟,建立了華夏族,最終在涿鹿打敗了蚩尤,為後來華夏族的統治中原奠定了基礎 這是...

為什麼走過路燈路燈啪的就滅了?

都是什麼鬼 經歷過這樣的事情!現在想想的確很詭異!我們學校最裡面挨著乙個 嗯怎麼說,應該算是一條小運河的某個地方,然後有圍欄,圍欄旁邊有挺多樹,裡面用木板鋪好,還有好多長椅,總是有好多小情侶在這個休息臺那兒你儂我儂的,人也不算少。雖然晚上那裡燈挺昏暗的,但是因為小情侶啊也不恐怖。然而,詭異事件發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