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我國歷史,嫡長子繼承制是不是乙個不適用於皇權時代的錯誤?

時間 2021-06-02 02:43:52

1樓:laincloverlain

為什麼嫡長子繼承制被推崇?

原因甲:中國遠超周邊政權的人口體量

原因乙:中國遠超周邊政權的文化制度生產力優勢換言之,皇帝只要不是乙個弱智,中國對周邊任意政權皆處於碾壓狀態,所以不需要什麼「英明神武」,只需要「傳承有序」,避免「八王之亂」等類似內部爆破即可。

2樓:黃景灘

以當時的政治環境條件,這是對皇權最穩定的選擇。其實你這個是偽命題,根本不存在所謂錯誤,乙個規律能產生自然有它當時能夠產生的土壤因素,這些因素真正而且真實的促成了這個事件的發生。

3樓:林登萬天下無敵

我覺得採用這種繼承法是為了穩定

分割繼承倒是皆大歡喜了,結果就是德意志地區碎了一地,一直統一不起來

或者你可以選擇奧斯曼繼承法,養蠱養出最厲害的當素檀

4樓:北海之泉

西漢:武帝、昭帝不是嫡長子繼承,景帝、宣帝是,他們不強?

後少帝、哀帝、平帝也不是嫡長子繼承,他們很強?

東漢:明帝、章帝不是嫡長子繼承,和帝算是,他不強?

質帝也不是嫡長子繼承,桓帝、靈帝倒是很強,你喜歡這樣的?

唐:太宗、高宗不是嫡長子,玄宗、憲宗是,他們不強?代宗、德宗也都不錯啊。

還是說文宗、僖宗、敬宗這樣非嫡長子的才是最棒的?

北宋:太宗算他強吧,仁宗、神宗不強?

真宗、徽宗這種非嫡長子的?

明:成祖強,宣宗、憲宗、孝宗不強?

世宗、思宗也沒好到哪去啊。

還有秦二世胡亥、漢趙昭武帝劉聰、後趙武帝石虎、前秦越厲王苻生、隋煬帝楊廣等暴君昏君也不是嫡長子繼承的。

這還只是中國,你還沒有考慮外國呢。

5樓:搬磚的孟達

符合正統的觀念。這個是相當於乙個「正義的口號」。

嫡出的家族可能是有一定的政治勢力,肯定要保持新皇帝政權的穩定。

長子這個避免立幼的政局不穩定,之前看漢武帝決心立劉弗陵的時候 ,直接把弗陵媽媽給殺了(呂后留下的陰影)。

6樓:653088125

不是。參考滿清的九子奪嫡,再看看唐朝李世民開的弒兄先河,沒有嫡長子,所有的皇子都會對皇位心生覬覦。嫡長子繼承,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內耗。

7樓:太極真武

相反,嫡長子繼承制度才是古代相對來說最好的制度,它體現的就是乙個權力傳承的穩定性。

不要認為古人都是低能兒,看不懂血脈繼承帶來的風險,父死子繼的方式從來不是為了生產明君,而是讓國家保持穩定,有法可依。

在現代民主制度被研發出來以前,如果放棄嫡長子繼承制度,那麼皇位權力怎麼傳承?

按照堯舜故事立賢禪讓嗎? 那麼賢能這玩意誰說了算,到底賢能的標準是什麼,精英人士都認為自己賢能怎麼辦,沒有標準的東西能夠造成的混亂是任何社會都承受不起的

8樓:新蘭love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嗷。

其實我覺得題主應該也是明白,嫡長子的宗法制度是有效抑制了皇子們奪位的。

但是幾個優秀的反例讓題主產生了疑惑:為什麼好幾個優秀的皇帝都是搶來的皇位?

為什麼中國古代好幾個強大的朝代,皇帝都是競爭上崗?

於是由此得出:嫡長子繼承並不科學。

其實這是典型的倖存者偏差。

是,競爭上崗的皇帝確實能力強,優勝劣汰嘛。李世民,朱棣,雍正,都是有能力有才幹,認真負責,甚至是千古一帝。

正如題主所言,整個唐朝在李世民的帶頭下,皇帝大多是競爭上崗,真正以嫡長子繼承皇位的不超過五個。

但問題在於,宗法制也是不斷在發展的。

唐朝的爭儲實際上也是推動了嫡長子繼承制度的發展。正是由於唐代的繼位太過混亂,後代才能引以為鑑,加強嫡長子繼承的這一項原則。

我們對比李世民和朱棣,同樣是帶頭競爭上崗,唐代李世明之後的繼承一片混亂,而明代在除了朱棣搞事之後,也不過就乙個以藩王繼位的朱厚熜而已。

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嫡長子繼承制度逐漸深入人心。

正如前面的大佬 @神秘玩家 所言,清軍入關之後沒有繼承漢人的這個制度,所以皇位繼承逐漸走向混亂。不說九子奪嫡,其實這個問題在順治帝去世/出家的時候問題已經初露端倪了。若非孝莊太后,哪有康熙的千古一帝,順治原本是打算立他遠方堂弟為帝的。

後面的九子奪嫡就更不用說了,逼得雍正搞出個秘密立儲來。

所以其實清代其實已經身體力行的向我們展示了,如果捨棄發展趨近於成熟的嫡長子繼承的宗法制,會變成什麼樣子。大清在這方面本身就是個反面教材,來解答了答主的疑惑。

另乙個點,前面大佬 @神秘玩家 所說的文官制度在維護皇權和國家的穩定,這也是明代印證過的——為什麼明代那幾個老傢伙,有出門春遊的,天天煉仙丹的,幾十年不上朝的,千里送人頭的,愛的死去活來的,就這樣還不亡國——都是文官集團在其中有很大的功勞。這就導致,皇帝的個人水平並不需要太拔尖,只要過得去就行,後面有人給你兜著擦屁股。

所以前面講到的倖存者偏差,實際上指的是兩個方面:

第一,好幾個自由競爭上崗的皇帝太過耀眼,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造成了「優勝劣汰比較適合皇位繼承」的錯覺。

但實際上,每一次競爭都是對國力的一次消耗,但是有些並不動用千軍萬馬(比如九子奪嫡),有些則是消耗的都被上崗的皇帝彌補回來了(比如李世民和Judy),所以看上去好像沒付出多大代價,國家也沒受到什麼影響。

第二,唐代以身試法,給你一種「盛唐是優勝劣汰來的」。但實際上,國都六陷,天子九逃,天寶的急轉直下和安史之亂是李隆基負主要責任,但盛唐下頻繁的皇權更迭和爭鬥,已經為後期埋下了暗雷,因為唐代的爭儲都是真刀真槍的幹的。

9樓:孽啊

嫡長子=父系力量+母系力量。嫡長子繼承制,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護最高全力的穩定性。

幾千年來,從周公旦到洪武大帝到乾隆皇帝包括絕大多數的士大夫都是嫡長子繼承制的擁躉。貌似歐洲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也是這麼玩的。

可以說,在民主集中制出現之前,嫡長子繼承制是最不壞的制度了。

10樓:白菜

恰恰相反嫡長子是封建社會中繼承制最穩的辦法之一,皇后正宮生的第乙個兒子才算是嫡長子,能當上皇后的,你猜她們的娘家勢力有多大,再乙個比你早生一秒也是你兄長,不服都不行,別怪父皇偏心,命中註定,相當程度上避免了皇子們的互相攻訐

11樓:Microkia

嫡長子繼承制可能並不是最好的,但是卻是最適合封建時代的。嫡這個概念是最客觀的了,賢能與否主觀評價太難了。賢是乙個動態指標,嫡是固定的。

12樓:87600

嫡長子繼承制是皇權最和平穩定的權力交接制度,最大程度避免了武力衝突。

沒有民主投票的時代,皇權傳承,所謂有德者居之,一般結果是刀比較快,殺人技術高者居之。

所以古代多數人維護嫡長子繼承制,就是維護社會的安定和平,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

13樓:賀德芳

大錯特錯,嫡長子制度才是皇權時代最佳的宗法繼承制!

那麼,封建皇權的公序良俗是什麼?嫡庶之分,長幼秩序!乙個皇帝只有乙個皇后,普通人家只有乙個正妻子。

正妻的地位要遠高於其他小妾,正妻的兒子才叫嫡子。下面我們來看普通人眼中嫡庶之分的例子,紅樓夢裡面,鳳姐見林黛玉,為了吹捧老祖宗外孫女,就著重強調了黛玉是嫡親關係。

「瞧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是外孫女,竟像是嫡親的孫女」

漢末,二袁(袁紹,袁術)受到家族的支援力度天差地別,袁術是嫡出,在袁家人脈和勢力最集中的駐馬店附近起家。袁紹作為庶出長子,只能遠走當渤海太守,獨自創業。家族基業給了袁術,讓袁紹出去自己創業。

上至皇室,下至普通家庭,都認可嫡庶之分長幼秩序,這就是封建社會的公序良俗。

有時間再來細說,挑戰公序良俗的後果。

14樓:千秋月

不,恰恰相反,最合適中國古代,因為皇權最重要的是保證皇位傳承穩定,能傳下去。這個嫡長子繼承制是非常合適的。

另外,中國古代公認強大的皇帝(非開國皇帝)起碼多數是嫡長子繼承制下繼位的。另外我以前統計過中國古代大多數皇帝繼位時即使按照嫡長子繼承制,也應該是他繼位。

舉例說明一下優秀強大皇帝(開國皇帝不算):

1,漢文帝(優秀皇帝,文景之治開創者,為武帝打敗匈奴奠定基礎)

漢初功臣集團誅滅諸呂后新帝人選是劉肥長子劉襄,劉邦活著的兒子中最大的四子劉恆。由於功臣集團不打算給惠帝立嗣子(避免被報復),這時從親屬遠近看,劉恆作為高祖和惠帝活著的最大的兒子和弟弟,可以按照兄終弟及繼位,但是劉襄是劉肥長子劉邦長孫又在誅滅諸呂中立下大功,勉強與劉恆繼承資格持平。功臣集團權衡後覺得劉恆更好擺布(當然後面被打臉了)於是立劉恆為帝。

2漢景帝(也是個優秀皇帝)

漢文帝第一任王后已死,她生下的四個兒子恆接連死去,景帝作為長子封太子,之後景帝生母竇氏封為皇后。景帝也就成了實際上嫡長子,名正言順的繼承人。

3漢武帝(強大不用說了)

景帝先立庶長子劉榮做太子,後面廢除。又立王美人做皇后,劉徹以嫡長子做太子繼承帝王。

5宣帝昭帝無子,過繼昌邑王劉賀繼位,劉賀被廢后過繼劉據孫子劉詢繼位,為宣帝。

東漢的話,明帝是在光武帝廢郭后,太子劉疆失去繼承資格自請退位,劉秀立陰麗華為後,劉莊作為嫡長子以太子繼位。章帝作為馬皇后養子地位高於其他兄長被冊立為太子繼位。章帝立太子時沒有立庶出長子次子為太子而是立了三子劉慶(母親是宋貴人,地位比長子次子母親高)做太子,之後四子出生後被竇皇后收養,竇皇后弄掉劉慶太子位置後以皇后養子被立做太子為和帝。

明章二帝有明章之治和帝有永元之隆,是東漢比較有能力的皇帝。之後的基本上都是嫡長子繼承制,不過多數是皇太后攝政,沒什麼出眾作為。

唐朝時李淵先立李建成做太子,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乾掉李建成李元吉,這時他從嫡長子繼承制來說他是實際上的嫡長子應該做太子,但是他乾掉了太子,如果李淵依舊掌權,可以廢除他立庶出長子為太子。但是李淵被控制住了,只能下令廢除李建成李元吉位置,立李世民做太子,不久後退位。所以名義上,李世民繼位還是符合嫡長子繼承制。

高宗李治是李承乾謀反後李世民為了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三個嫡子立下的,而且李世民立下李治後把一條潛規則明確化了:如果有皇子與太子爭位導致太子被廢,這位皇子也失去繼承資格。李隆基是憑藉大功得到李成器讓位做太子。

後面的肅德代等也有能力,而且基本上是以嫡長子或庶長子繼位。

宋明就不說了,題主可以查一下,基本上都是按照嫡長子繼承制繼位的(朱棣是個反例)。

15樓:天策上將李世民

怎麼說呢,有利有弊吧

好處: 為什麼剛開始的時候為什麼要有這個制度,實際上就是因為怕皇子門爭奪皇位,所以就規定死了。有些人覺得立賢好,但是拿司馬炎為例,他就立了乙個智障皇子為太子,結果整出了八王之亂。

但可能這就是他心中的「賢」吧

壞處: 有些皇子不甘心,所以用武力手段來爭取了皇位(參考李世民,朱棣),這樣反而會造成更大的損失。而且有的時候嫡長子確實不如其他皇子能力強啊,立長子就會損失乙個盛世,那就得不償失了。

庶長子和嫡長子的庶長孫哪個繼承順序靠前

名字越長越顯高階 你這提問我也是醉了。高票解答的很好。我也想說一句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嫡長子的庶長孫,不是嫡孫,比不過庶子。除非庶長孫他爹繼位,而且皇后無子,不然輪不到庶長孫。庶長子肯定比庶長孫關係近啊!而且都是庶,肯定是立長的。 微拍堂 微拍堂來了 這個最經典的案例就是明朝。明朝繼承制度以及極為...

為什麼嫡長子繼承制能一直流傳?

chenfugui1990 古代為什麼會產生嫡長子繼承制,古人的套路相當深 中國自古以來,王公貴族的爵位財產結為一體,且由於實行一夫多妻制 確切的說是一一妻多妾制度 子女眾多,為了解決死後爵位財產繼承問題,維護社會的秩序穩定,建立行之有效的繼承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大禹把王位傳給兒子啟,開創了 父傳子,...

古時候,嫡長子繼承爵位,繼承大部分家產,其餘諸子平分家產。那嫡次子和庶子有什麼區別

諸應分田宅及財物者,兄弟均分 嫡庶子男,除有官蔭襲,先盡嫡長子孫。其分析家財田產,不問妻妾婢生,止以子數均分,奸生之子,依子數量與半分臣遂良言 臣聞主祭祀之胄,必資於嫡長 擢文武之材,無限於正庶。故知求賢之務,有異於承家。前王制禮,緣情斯極。永嘉以來,王涂不競,在於河北,風俗頓乖。以嫡待庶而若奴,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