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法家區分是什麼?為何說我國歷史大部分是法制?

時間 2021-05-09 19:12:45

1樓:

儒家和法家沒有那麼涇渭分明,儒法都源於西周的官學。儒家的忠孝節義法家也有。硬說區別,儒家對人情世故看重,法家對統治集權比較看重。

下面這張圖

法家是第二種赤裸裸支援強者

儒家是第四種重視秩序等級

無論儒家還是法家,都觸及不了核心,但是法家的名聲太臭,後世多尊奉儒家掩蓋集權行徑。

2樓:風曦

儒家一言以蔽之——「仁」

法家一言以蔽之——「法」

儒家的「仁」分為大仁和小仁,換成現代詞語,就是公共道德和個人私德法家的「法」是全部法治,大至國家政策,小至人際交往,都必須在法律規定範圍內,除了君主

法治和法制是不同的,儒家也支援法制,還支援法治在這方面,兩家的不同點,在於法治在實際治理時的比例法家認為除了君主外,一切都要法律治理

儒家認為法律可以治理一切,包括君主,但實際操作上,必須要有人治換個現代法律術語,法家是支援「惡法亦法」,儒家是支援「惡法非法」

3樓:橘生淮南其名為鯤

區別在於,如何看待人性。

在法家人眼裡,人際關係只是一種功利關係,只是被利用的工具。人與人之間,無時無刻不在算計利益,這並不是人本身有善惡,而是因為他們都是自私自利,這是人的本性。

荀子的」性本惡「認為,人性,就是人的慾望,不受節制的慾望會讓人互相爭奪,爭奪就會產生惡,所以,善就是人為的(荀子用乙個「偽」字解釋善,偽即人為之意),而非自然的。而人類之所以能能征服大自然,不是因為爭奪,而是因為通過禮法建立了秩序,然後禮法秩序對人性進行了約束。所以,荀子的學說是從社會制度起源、感性上而言的。

孟子的」性本善「認為,人天生就有羞惡、惻隱、辭讓、是非這四心(四端),因此,這四個善的」苗頭「就是良知良能,是不慮而行、不學而能的,惡只是本心丟失。所以,孟子主張修煉心性,這是從價值理性、精神境界而言的。

兩者雖然出發點不同,但是他們的目標是相同的——內聖外王。

這裡的法家,特指先秦法家,源起三家分晉,前有商鞅、申不害、慎到,集大成於韓非,是秦制的思想源頭。

法家有三件套,法、術、勢。

法家的法,即變法圖強、以法治國。有很強的現實功利性。

比如,商鞅變法,獎勵耕戰、懲治懶惰,以嚴格的法律重重獎勵有功之人,也以嚴格法律懲治違法、懶惰之人,這一套下來,秦國的戰爭機器就開動了起來,一路披荊斬棘,統一六國。

但是,這樣的法律真的好嗎?比如韓非子曾說乙個小故事:韓昭侯喝醉了,管帽子的人怕他著涼,便給昭侯加了件衣服。

然後,管帽子的人被治了死罪,原因是,這不是管帽子人該做的

法家的術,就是驅使臣下的手段與方法。認為君臣之間完全是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

善為主者,綺於愚,立於不中盈,設於不敢,藏於無事,竄端匿疏,示天下以無為。

為人臣者,操契以責其名。名其,天地之綱,聖人之符。張天地之綱,用聖人之符,則萬物之情無所逃矣。

法家的勢,即如何關於君主的權力的威勢。詳見韓非的文章《難勢》。

勢重者,人君之淵也。君人者,勢重於人臣之間,失則不可復得矣。簡公失之於田成,晉公失之於六卿,而上亡身死。故曰:"魚不可脫於深淵。"

賞罰者,邦之利器也,在君則制臣,在臣則勝君。君見賞,臣則損之以為德;君見罰,臣則益之以為威。人君見賞,則人臣用其勢;人君見罰,而人臣乘其威。故曰:"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現代新出土的秦簡(雲夢睡虎地秦墓竹簡),被評價為非常先進、偉大。

但是,秦國如此完善的法律,真的適合那個時代嗎?

其功過又該如何評價呢?

4樓:地獄公爵

法家是更純粹的儒家。通過把所有事情事無鉅細的規定下來,可以達到所有人有參照做事的目的。這和朱熹「存天理滅人欲」是類似的。

但是法家過度嚴苛的刑罰是法家受人批判的重要依據。儒家一開始就非常功利,旗幟鮮明的站在統治者一邊。所以儒家學說裡自相矛盾的比比皆是。

這些矛盾主要就是為了幫助統治者為自己的行為合理合法化提供便利。所以統治者以法家統治,以儒家包裝。內儒外法就是這麼來的。

如果要說區別,法家是冰冷的法律機器,儒家是通情達理的法官。法律機器面前誰也跑不了,法官面前一些好商量。

中國為什麼一直都是法制?因為法律主要管的就是普通老百姓。《禮記》有云: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甭管啥時候,有個好爹才是最重要的。

5樓:肥胖的-貓

儒家和法家區別就是全部都是區別,儒家經典是四書、五經、論語、孟子,法家經典是韓非子、商君書。

從現代的角度去理解無論是儒家還是法家都推崇人治,中國歷史大多數時間都是人治。現代所說的人治和法治的根本區別就是「法」與「權」的關係,法自權出就是人治,權自法出就是法治。

儒家和法家在人治上確實有不同的看法,儒家認為社會應該有嚴明的等級制度,大家都遵照等級制度行事,君主、諸侯、士大夫、平民各安其事。

法家則認為社會等級制度沒必要存在那麼多中間商,就是君和民,君主至高無上,民眾服從統治。很多人都引用史記商君列傳裡的王子犯法、庶民同罪來說法家認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其實是錯誤的,法家認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哪怕君主的兒子也要受王法管束,但唯獨除了君主,君主是至高無上的,法律是君主制定並服務於君主的,這就是法自權出,這是典型的現代意義上的人治思路。

中國大部分王朝都是外儒內法,指的是儒家的皮法家的裡子。表面上獨尊儒術,統治階層都學四書五經,但實際的統治手段還是按照法家的來。

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分封制和郡縣制,按照儒家思想來看無疑分封制是正統,孔子反覆強調周禮好,大家都要按照周禮來,周朝就是典型的分封制,真要外儒內也儒那肯定要大搞分封制。到實際上多數大統一王朝都是郡縣制的底子點綴一點兒分封制,而不是反過來。

現代法制是與儒家、法家本質衝突的,儒家和法家實質上都是推崇君主制的,儒家的君主制裡君主權利有諸侯、士大夫等制衡,法家的君主制裡君主權利無人制衡,這也就是為什麼大部分王朝外儒內法,這其實和馬雲跟你講996福報是乙個道理。

現代法制要求法律高於君主,這種情況下所謂的君主只是保留君主名號的特權階層而已。

6樓:

大致說下,不精確:

一、人性問題:儒家→人性本善;法家→人性本惡。(荀子性惡論被開除儒籍)

二、治國理念:儒家→以德治國;法家→以法治國。

三、如何對人:儒家→給人一定自由;法家→不給人自由。

四、如何對君:儒家→有條件尊君;法家→無條件尊君。

五、對待鄰國:儒家→王道治國,招徠遠人;法家→霸道治國,不服就征伐。

六、強國理念:儒家→物阜民豐即為強國;法家→拳頭最大就是強國。

七、理想國度:儒家→理想在古代(三代);法家→理想在未來。

八、根本失誤:儒家→過度道德自律不可靠;法家→過度反對道德不可靠。

九、共同錯誤:無法保證國君是英明的。

說中國古代大多數是法制是錯誤的提法,古代不是法制,而是法治,兩者天差地別,關鍵點在於國君是否在法律之下。

7樓:邢大壯

什麼是法家?目前國內官方的定義是所謂法制思想的、依法治國的流派。

這種定義本身就是錯誤的。定義者只看到了手段而沒關注目的。

為什麼這種定義是錯誤的?因為「變法」的本質不是「變更法制」,而是政治、經濟制度的改革。如果認為「變法」就是「變更法制」,和中國戊戌變法對應的日本為什麼卻叫明治維新?

「維新」兩字更好的說明是制度變革。

觀察歷代法家的變法,會發現其核心都是制度變革,之所以涉及到法制,是因為所有的制度變革,必然有立新法、革舊法的要求。

由此可見,歷代法家實際上是制度的改革者。而改革的風險在於,改革一定會觸動某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所以,法家的對立面不是儒家,而是既得利益者。舉個例子,殺死商鞅的不是儒家,而是貴族利益集團。因為商鞅取消世卿世祿制度,傷害了享受世卿世祿制度的貴族。

因為商鞅創立十二軍功爵制,下層人能大量封爵,觸動了原有爵位者的利益……。

從以上分析可見,所謂儒法鬥爭是偽命題。最早的法家鄭國子產開始「變法」改革的時候,「儒法鬥爭」的對立面,儒家始祖孔子還沒出生呢。子產的改革也遭到過大量反對,反對者難道是儒家?

而孔子對子產前輩總體上是給予正面評價的。

管子也是法家,他的變法使齊國成為當時最富裕的國家,齊國百姓是世界上最富裕的百姓,男子普遍能養得起一妻一妾,以至於有個成語叫齊人之福。「儒法鬥爭」的對立面孔子高度讚揚管子,說如果沒有管子,大家怕是都要變成蠻夷那樣的野蠻人。

王安石變法,反對變法的領軍人物確實是儒家——司馬光。但這種對立本質上不是所謂儒家和法家的對立,而是改革派和反對改革派的對立。明白這一點,就能理解為什麼有些法家本是儒家 。

8樓:心遠生

儒家和法家的區分最根本的是教育。五四和文革中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普通大眾相關知識不足和漢字古今含義的不同及一詞多義故意曲解宣傳,形成一種法家就是法制的思維,相對應的儒家就是反對法制是人制。

事實剛好相反,儒家最注重的就是禮,禮是什麼?禮從制定出來就是不以任何人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的規矩規則。周公制禮被認為是儒家元聖,孔子以克己復禮為仁的最高境界,這能算人治?

普通人眼中的儒家是因循守舊,抱著祖宗家法不變的保守派,人治不應該是按人的意志隨時改變的麼?法家名字上有法字,事實上卻是人治:秦法本身就是其國君的意志,分封制和郡縣制之爭中秦王選郡縣制有沒法律依據?

因為這個坑儒法制精神在哪?這些做法後果好壞不談,依照君主的意志決定,人治總是跑不了的。這個與克己復禮,非禮勿視聽等觀點誰是法治誰是人治?

儒法的區別不在法治,禮裡面就包括了現在的法,孔子還當過大司寇。儒家認為人性本善,強調教育,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教育成為好人,更注重尊重人的自尊心,所以主張豎立典型,表揚鼓勵(詩經),不行則隱誨的批評(春秋),動用刑律是最後的方法。西周數十年不動刑律只是詩教就只以讓人尊紀守法了用不著打打殺殺。

西周到清朝中國一直有法律的。除了岳飛很少莫須有罪名。法家認為人性本惡,所有人都是壞人,教育不起作用,只有實實在在的害怕才不敢做壞事。

實現這種讓人害怕成本又最低的管理模式包括,制定嚴密而殘酷的懲罰規則(法)韓非子的法是獎一罰九。建立強大的國家暴力機器,讓人覺得恐怖和無從逃避(勢)使用各種詭計和詐術給人以天網恢恢做什麼都會被知道(術)再配合愚民,畢竟書讀得少更好騙。

道家和儒家都提倡中道,中道是什麼?

任克 大概要分成兩個層面來解釋。第一,狀態層面。若是中道指的是一種狀態,也就是這個提問下面有人提到 中庸 這本書裡描述。無相對性。但這麼一講,立馬就僵化,表面上懂了,該怎麼做?有的人就糊里糊塗,乃至刻板行動,竭力不讓自己的喜怒哀樂產生,各種操作,想要保證 良好的狀態 然而這樣想方設法要保持中道的做法...

儒家和道家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我覺得說根本沒區別的真的是在侮辱道家啊 道家 萬物平等,皆有其規律,順其自然,注重實際等等。儒家 人最高等,各個階級應該分個三六九等,重視禮儀規矩,注重道德等等。這能一樣嗎?乙個是大道,另乙個就是統治者用來控制人民的小德。真的,儒家令人從骨子裡討厭的就是一定要把人分個三六九等,而且自以為自己是個什麼...

請問周易的原文是什麼 與道家和儒家的關係又是什麼

無有 原文就是周易,易經包括周易連山歸藏易,連山失傳,歸藏散佚。周易先出,與道家儒家,自然是有不少影響。比如老子的無為思想,儒家知禮符合世事,可以幫助維持秩序,禮教興而聖人之道興,聖人濟世之思想,所為不過匡扶亂世,為民心指道路,殊途同歸,正如張載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替萬世開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