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為什麼要退位?

時間 2021-05-07 02:18:43

1樓:二辻四畫生

趙構禪讓孝宗的原因,自己說是「老且病,久欲閒退」。我們現在看他純粹是瞎扯,退位以後又一口氣活了二十多年,怎麼可能是老且病?

在趙構當太上皇時,孝宗趙昚就對大臣的說過:

「前日詣德壽宮,太上飲酒樂甚。太上年將七十,而步履飲食如壯年時。」

所以說,趙構自說自話不可信,那麼他為何還要以此粉飾天下呢,主動要當太上皇的可沒幾個?

趙構之所以不想當皇帝,首先第一點就是貪生怕死。趙構當年闖過金營,還被金人懷疑其身份,因為他們發現趙構根本不怕事。可是等到第二次的時候就完蛋了,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趙構現在也開始害怕了,父兄都被擄走,自己在完顏亮南侵時,要不是腿腳利索,也就被抓了。

所以趙構就和他老爹宋徽宗學習,先當太上皇,以便隨時可以「戰略轉移」。

其次是他發現這個趙昚還是很好控制的,而且當時趙昚已經三十六了,以他的壽命很有可能會把趙昚熬死,就算等他死後再即位也五六十了,肯定對自己會有諸多不滿,不利於他死後的聲譽。

最後就是不用管理政務了,常人都以為當皇帝輕鬆,可要當好乙個皇帝卻很累,也只有朱元璋那樣的猛人能日夜不休的幹。所以趙構要從國家事務中脫身出來好去享樂,而且他都不是皇帝了,也就沒有大臣來阻攔他了。

事實上,趙構還真就不怕,他對於自己親自挑選的繼承人還是很有信心的,他就曾在紹興三十年和宰相湯思退說過:

「朕覽唐宣宗事,群臣有議及儲嗣者,輒怒斥去,可謂不達理也。」

「卿亦見普安乎?近來骨相一變,非常人比也。」

由此看來他既對自己禪讓一事不排斥,還對趙昚非常滿意,所以才說他非常人比也。

我們可以從一件事上清晰的看到趙構作為太上皇的地位,其實和後世乾隆爺差不多的。

由此趙構去靈隱寺冷泉亭核查,遇到一位行者對他殷勤有加,他打量一番行者說:「我看你的樣子不像個行者。」行者哭訴道:

「我本來是乙個郡守,因為得罪了監司,被誣陷受罪,貶為庶人。為了餬口才到這裡投親,幹這等賤活。」趙構一聽,當即表示明天就去給皇帝反映一下這個事情。

等到趙構回宮後,就找來趙昚,要求恢復行者的官職。過了沒多久他又去靈隱寺發現那人還在這,回宮後就大發雷霆。趙昚也不知道啥事啊,就小心翼翼的問咋地了。

趙構說:「我老了,沒人聽話了,那行者的事和你提過,怎麼沒去辦?」

趙昚一聽是這麼回事啊,他就跟趙構說,這人他問過宰相了,結果一查那行者是個貪贓枉法之徒,沒弄死他就不錯了,怎麼可能恢復他的職務。

趙構眼珠子一瞪,那你讓我以後怎麼見人,我可答應他向你求情的!

趙昚沒辦法,太上皇耍起橫他也沒招,只好讓宰相給行者復職。

趙昚不僅這個地方難受,就連國家戰事他也沒辦法,其實趙昚還是很有想法的,想要對金國強硬起來,可是趙構死活不同意,還和朝中的主和派遙相呼應,對趙昚施壓,甚至和趙昚說,要打仗也得等到他百年之後再隨他。可是等到趙構百年,趙昚也都六十了,縱有雄心也被趙構生生磨沒了。

2樓:「已登出」

宋高宗退位的時候,當時好像是他已經不得人心了,當不到人心的時候,退位就是最好的選擇,讓乙個新皇帝上來,權力又抓在自己手裡。

3樓:一一貳七

其實從旁觀者的角度來說

趙構從年紀輕輕乙個人赴磁州見金兵見宗澤

到多年以後民間尋趙氏血脈

他很昏聵他害死了我最喜歡的帶英雄岳飛

其他的黑點我也不說了

但不得不承認他這一生的確挺累的

4樓:月塔

說宋朝皇帝五十多歲可算不上什麼年富力強的,北宋九位君王中,唯有太宗趙光義以及欽宗趙桓的壽命,比趙構退位的時候長。我們先來看宋朝這張宋朝皇帝的年齡列表(虛歲)

宋朝皇帝平均壽命49.7歲,壽命中位數53.5歲;高宗以前的9位皇帝平均壽命47.

5歲,壽命中位數54歲,宋高宗55歲退位,也就是說,哪怕他當場暴斃,也比宋朝一半以上的皇帝壽命長了。宋朝皇帝有心腦血管疾病的遺傳,很多都是暴斃的,死前並沒有什麼徵兆。非要說宋高宗能預計到自己還有26年的壽命,我是不信的。

宋高宗提前退位,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是方便權力交接,二是方便與金人作戰

古代皇帝換屆的時候,國家往往會發生動盪,而高宗朝尤為特殊,孝宗不是高宗親生的兒子,血緣關係差不多有劉皇叔那麼遠,而且孝宗還不是高宗唯一的養子,恩平郡王趙璩也是被當做繼承人來培養的,這更增加了政局動盪的可能性。

唯一保險的方法就是,高宗生前直接傳位,我們批判趙構的同時,也不要忘了南宋的班子是高宗一手搭建起來的,只要高宗活著,就可以起到穩定政局的作用,諒那些自稱太宗後裔的傢伙,也不敢來威脅起事。

第二,方便與金人作戰

大家知道,皇帝是上天的代表,是不會犯錯的,古代皇帝發布《罪己詔》,基本等同於放棄權力了;而高宗一直奉行的是投降政策,這在金人求和平的時候當然管用,但是金主海陵王上台以後,宋金兩國戰事再起,和平早已成為Phantom。

要想同金人開戰,就必須啟用主戰派,為主戰派平反,這就等於承認了皇帝之前的錯誤。在位皇帝公開認錯,不但會損害皇帝本人的權力,還會損害朝廷的威信,這是很難接受的。而高宗「引咎辭職」,由孝宗繼位改正錯誤,是比較合適的做法。

這樣,不但不會損害朝廷的威嚴,還可以顯示新朝氣象,大幅抬高新領袖在百姓中的威望;咱們國家03年的農業稅,12年的大力反腐,其實都有這種考慮。

至於退位是為了方便逃跑,我覺得是沒有道理的,這小子在位的時候跑的也不慢啊!

5樓:袁項城練兵

宋高宗趙構作為主和派代表。。來自主戰派的壓力太大了。。大得承受不了。。

所以選擇當太上皇。。但當太上皇期間還是不斷影響宋孝宗的施政。。而宋孝宗趙眘上台後主戰派徹底壓倒主和派。。

於是馬上北伐。。

6樓:范巨集雲一號

老九81歲才死,不穿龍袍,不坐龍椅,也沒人敢造次,孝宗外藩之子,沒有高宗收養指定,根本繼不了位,饒是如此,趙家宗室多懷怨望,內心切齒,如果不能及時交接,等自己噶屁了,傳位,這高孝喪事可以一起辦,所以盡早傳位,自己躲在幕後,那些心存幻想的不敢輕舉妄動,政權才能穩固,二乙個殺完岳飛,北朝再來攻打,我一廢退老朽,不用付什麼責任,統兵派將,徵集糧草,組織運輸,安排抵抗,我都不用管了,實在不行,跑就是了,做天子就不行,這一切都要自己來,而且不能跑,一跑這半壁江山就要送人,自己要身死國滅 ,那所以,退,這王八蛋皇帝,誰願意當,我退就是了,孝宗這個假子,演的不錯,就讓他繼位,我給他看看場子,不服的砸平就是了

7樓:Stephanie

可能是那樣跑得快一點吧...

越南在陳朝的時候有雙皇制,實權掌握在太上皇手上,被蒙古打的時候,因為蒙古將領不知道陳煚是太上皇而且掌握實權,所以在快要追上陳煚的時候覺得追不上就放棄了,然後蒙古就在那場戰爭中被陳興道給打敗了...

之後蒙古一直沒有把越南打下來...這也許算是忽必烈的遺憾之一了吧...

畢竟他是想征服世界(敗光成吉思汗留下來的祖業)的男人

8樓:爾曹

宋高宗退位主要原因是宋金和議,宋對金繼續稱臣,也沒有改變以臣禮接國書的禮儀,宋高宗50多歲的人,還得站著恭迎金朝使者的國書,使者只拜國書,不跪宋帝,宋高宗多少臉上有些掛不住,另外之前金海陵王南侵被虞允文挫敗而被自己人殺死,南宋內部主戰派希望可以借金內亂北伐,而宋高宗不願再戰,內外壓力下,就提前下課了,而事後並非不問政事,很多事情還是會過問,類似於退位的乾隆。而繼位的宋孝宗雖然不是親生,但非常孝順,不虧乙個孝字,宋高宗去世,孝宗哀痛以至於竟退位以為高宗守喪,而高宗當初選擇退位也多少是為這種不是父子勝似父子的感情所動吧。

9樓:tom

乙個個跳出來秀優越。

高宗與孝宗有矛盾怎麼啦?說不得?

孝宗有一次吵得高宗受不了,說:」大哥,俟老者百年後再議之耳!「連大哥都叫出來了(這是玩笑),直接說除非我死了,這話已經很重了。

10樓:

首先應該宣告一下時代背景:當時宋朝的皇帝名義上是金朝的侄皇帝(隆興和議)。

原有有二:

一、宋高宗晚年金朝新登位的皇帝很年輕,讓宋高宗乙個老頭稱呼乙個蠻族年輕人為叔叔他感覺在國內面子有點掛不住。

二、宋高宗的太子後來的宋孝宗很聽話很好控制。

綜合上面兩個原因,宋高宗便愉快地退位當起太上皇了。

11樓:聽雨楓橋

高宗經營帝業幾十年,早已經樹大根深,盤根錯節。孝宗以養子得登大統之位,勢力很淺。加上他本性還算仁孝。孝宗晚年他那瘋兒子把他折騰的夠嗆,晚景悲慘。

12樓:洒家有話說

膩了,有誰做皇帝比宋高宗還如履薄冰的,他也會膩。而是高宗這個皇帝當的也的確辛苦,終於熬死了秦檜,應付完了金國,把江山平安交到下一代手中就很完美了。

不過洒家多說一句,宋高宗其實很厲害,洒家對他評價很高。

13樓:

淚雨大濕扯淡前能不能先捋順了隆興北伐的時間線?

首先,北伐不是宋孝宗吃飽了撐的沒事找事,而是針對之前金國元帥陳兵邊境索要兩淮數州的反應。兩年前採石磯大捷後,紹興和議事實上已經破壞,需要新的條約,金國率先擺出威脅的姿態要求南宋維持紹興合約並割地,其實是個漫天要價的姿態,而隆興北伐實際上就是就地還錢的手段,根本談不上克服中原云云,也就不能說是忤逆高宗,事實上高宗在位的最後兩年,朝野就已經是主戰的氛圍了,雖然高宗還是很慫,但面子上也不得不暫時打壓議和黨。再深入一點,高宗退位的乙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覺得宋金戰火眼看又要燃起,他一是不想再操這個心(建炎紹興那十多年的戰火估計讓他睡覺都做噩夢),二來也方便萬一輸了自己可以隨時跑路。

當時朝野也不都是支援北伐的,甚至可以說主流是反對北伐的,例如孝宗的鐵桿心腹史浩就反對。但他們的反對並不意味他們主和,他們大都覺得金國現在無力南下,我大宋被秦檜和高宗禍害的兵將殘廢也無力北伐,所以守邊境等著就好,金國真有本事就讓他來打打試試,反正之前提出的合約條件我們是肯定不接受的。而孝宗和張浚在這件事上確實著急了,張浚尤其私心過重。

但不管怎麼說,和高宗那種只要讓我偏安享福不打仗什麼條件都能答應的主和完全是兩回事。淚雨大濕腦補主戰集團支援孝宗逼宮,可問題是主戰集團怎麼鬧到最後就剩乙個堅定北伐的張浚了呢?原來張浚才是可以cos趙匡胤的最大boss 啊??

北伐第一階段結束時,其實除了士卒損失約萬人之外,其它方面並未遭受巨大損失,金國當時也是內外交困之餘,並無力大舉進犯。張浚雖然習慣性不靠譜的提出議和,但被孝宗當即拒絕。待到張浚重整潰兵以後實際上還是恢復了戰前僵持態勢。

然後才是高宗精彩的表演。首先高宗利用兵敗,重新把自己實際上的議和代言人湯思退塞回了宰相之位,然後不斷和孝宗'深勸'要求孝宗正式議和。金人要求割讓四洲之地,孝宗不許,誰知湯思退直接說你說了不算,咱們聽太上皇吧(明示了太上皇允許割地求和),結果被孝宗罵了一頓。

然而罵歸罵,議和大局下還得接著用湯思退。於是更精彩的一幕出現了,當孝宗後悔議和的時候,湯思退竟然直接派人去和金國'諭敵以重兵脅和',還拆除了宋朝的邊防設施,結果兵敗後僵持了足足一年多的前線被金兵不到兩個月就打穿,南宋只得被迫接受了條款,原本連四洲都不願意割讓的孝宗這回足足割出去六州之地。然而這個和議呈給高宗後,趙構卻是非常滿意的。

憋屈的孝宗此後一直對此耿耿於懷,和虞允文相約還要北伐,練兵不息,同時也不願意忍受禮儀上的不平等,和金國摩擦不斷。但只要金國一來譴責,高宗就一定會強迫孝宗低頭接受金國的要求。後來虞允文去世後,加上孝宗被高宗折磨的意氣喪盡,這才接受了偏安的現實,皇位做的有氣無力,於是高宗一死他也就藉著給高宗守孝的名義跟著退位了。

孝宗其實真是個可憐人,他有足夠的本事做乙個齊桓公一樣的優秀君主,只可惜他的管仲們都被便宜老爹給廢了。。。

為什麼岳飛墓沒有宋高宗趙構的跪像?

三公一母,湊出四個。大吃一頓,已經夠了。還要茅台?想多了吧!要考慮到封建時代的侷限性,讓皇帝給臣子下跪是不正確的,即使皇帝有錯誤也是如此。我們得拓展一下思路,皇帝不能有負於臣屬,但可以有負於天地 社稷 祖宗 萬民。所以這完顏構的跪像不立在岳飛墓,不妨就立在汴梁 泰山 天水 臨安 郾城 五國城,跪遍每...

唐高宗為什麼能滅高句麗?

madaozhizhan 核心問題是高句麗頂不住了。隋唐時期四代帝王 隋文帝 隋煬帝 唐太宗 唐高宗 先後十數次的進攻,就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如果高句麗一次次地抵抗,竟然國力還越來越強,就不得不說隋唐兩朝都是花架子了。說是國力強盛 戰略得當,這都是對的。畢竟沒有國力,肯定無法進攻 後勤 人力 兵力不足...

為什麼唐高宗老是改年號?

聽雪樓 1 這年號不算最多的。高宗李治當了三十多年皇帝,用了14個年號,這不算最多的。跟武則天比,就小巫見大巫了。武則天以太后的身份臨朝用了4個年號,當皇帝以後用了14個。2 改元原因 元朝以前,皇帝改元很頻繁,很多皇帝用過多個年號。改年號的原因,一般是有大事件發生。比如 換了皇帝 廢立太子 天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