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東吳人才濟濟為何沒有志向一統中原?

時間 2021-05-06 22:23:54

1樓:aomer

人才有多濟濟?濟的過曹魏?曹魏本來就是中原正統,而且無論經濟、軍事以及綜合實力都不是吳蜀比得了的,還想收復中原?也就是長江幫忙,長江不幫忙估計也就沒有什麼吳國了!

2樓:老裴

因為領導人的格局。

背刺盟友、老年昏庸、屢次被人家以少敗多的孫十萬,什麼時候真正做到過「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又或者是「王業不偏安漢賊不兩立」或者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3樓:東吳

孫權後期的頹唐和後幾位接任的皇帝的胸無大志,已經決定了東吳的衰敗。他們能靠著長江天險偏安一隅就不錯了,還會想著收中原?

這張圖可看出,當時吳國南方城市非常少,南方大部分地區未開化,經濟十分不發達。沒有良好的後勤保障。

再看吳國的都城建業,正和魏國都城洛陽對著啊,洛陽可是有幾十萬禁衛軍的。

吳晉時期就別說了,完全處於包圍形勢。且沒有了蜀國對魏的

4樓:失落的才子

這個要分時期來說。

孫堅時期還沒有,實力太小。

孫策時期其實已經有了爭霸的雄心,但只是一種長遠的模糊的意向而不是具體規劃。

以周瑜和魯肅為都督時期確乎是有逐步一統的打算,理論上的代表是魯肅的《塌上對》,行動上周瑜從赤壁到南郡的攻勢,以及英年早逝未及實施的益州攻略都是東吳方面對於統一的努力。

自呂蒙,陸遜為都督往後,東吳就變為了乙個追求偏安的割據政權。這個一方面是屢次去合肥讓孫十萬明白了自己的斤兩,但更重要的是東吳統治集團逐步換血為江東本地士族。代表行為就是白衣渡江坑二爺了,優先考慮構築長江防線以自保而不是更大的發展。

至於人才濟濟與否其實與乙個政權是否渴望統一沒有必然聯絡。近的例子你看蜀漢的執念,遠的例子你看岳飛為什麼會死。渴望統一與否與其說是由人才多少影響的能力問題,不如說是由統治者立場影響的態度問題。

5樓:陸小鳳2413

這個問題本身是有問題的,當時魏蜀吳三國都是有志向統一中原的。不然孫權怎麼會數次攻打魏國領地呢?三國本來就是乙個人才輩出的時代,不能單純的講魏蜀吳哪國的人才多。

若按綜合戰力的話,魏國最強,吳國其次,蜀國最弱。統一中原不只是志向的問題,還要考慮實力的因素。

6樓:南謇

不知題主有沒有玩過三國志13.

假設紅色圈的都是孫權的地盤。孫權占領了徐州,廣陵,壽春。你會發現,你根本無險可守,因為徐州一塊四戰之地,接近曹老闆的政治中心,曹老闆會無休止的增兵——從汝南,譙郡,許昌等一些地方增兵。

而徐州呢,曹老闆會從濟北,北海,平原,陳留,濮陽等處增兵。而且北方都是以騎兵來戰鬥。你真正可以派上兵馬法人只有建業,廬江,豫章,吳,會稽。

而別的地方戰線太長,尤其是荊州。你荊州兵一動,曹老闆就可以從襄陽殺來。所以,你會發現真正可以派兵的地方非常少。

關鍵是你攻不攻的下壽春還是個問題、你一共打壽春,曹老闆就是從徐州,豫州來派兵,你完全吃不消。孫權不是沒有志向統一中原,而是根本打不過。魏吳之間的戰爭19場(不含赤壁之戰和晉滅吳之戰),其中有意義的戰爭

19場,吳國進攻13場,防禦6場.雙方投入兵力超過十萬人的戰爭...約13--15

場.最高實權人物出場次數:吳國:

13次,魏國:7次. 255年,東吳丞相孫峻率領呂據,留讚,襲擊曹魏帝國壽春.

256年1月,孫峻率軍進抵東興. 256年9月,孫峻命文欽,呂據等從江都進入淮泗,準備進攻曹魏的青州. 257年,曹魏諸葛誕叛變投向東吳,東吳派遣全懌,全端,唐諮,王祚和文欽率三萬人支援,被曹魏擊敗.

(265年12月,司馬炎推翻曹魏帝國,建立晉朝) 271年1月,東吳皇帝孫皓出動大軍進攻晉王朝,天降大雪,撤退. 272年,東吳步闡叛變,晉朝派羊祜率五萬軍隊進攻江陵,楊肇進攻西陵,陸抗擊破步闡,楊肇,羊祜撤退. 280年,晉王朝大規模進攻東吳,東吳滅亡.。

每次都是各有勝負。

7樓:象罔道人

首先,東吳人才濟濟不假,但是蜀漢和曹魏的人才不遜於東吳甚至勝過東吳。

其次,東吳的軍隊主要由當地士族控制,這就導致保衛家園時東吳軍隊戰鬥力高,但開疆拓土時東吳軍隊就成了軟腳蝦。

最後,東吳文臣優異者很多,但武功突出者不多,而且少有的戰術高手都只能噹噹小軍官,真正具有指揮權的是江東各大士族的族人(大多是文官)。

還有,東吳從君主到大臣都太短視了。

8樓:快樂奔跑

說到底孫吳也就一軍閥,還是跟著袁術為虎作倀的那種。孫策到死不過一討逆將軍,赤壁之戰前孫權為會稽太守。遠了不說,光是揚州就一群人不服。孫吳既然連揚州都統一不了,又談何統一全國呢。

赤壁之戰後孫權兩次背信棄義突襲荊州,都遭到了激烈反抗。只是因為劉備方面防禦空虛,外加歷史上最終戰敗,所以現在史書對這些內容不會專門講。

權使呂岱取長沙郡,碭據縣以拒之曰:碭受天子命為長,知有漢而不知有吳也。

孫權遣潘濬討珍,所至皆下,唯珍所帥數百人登山。濬數書喻使降,不答。濬單將左右,自到山下,求其交語。

珍遂謂曰:「我必為漢鬼,不為吳臣,不可逼也。」因引射瑞。

濬還攻,珍固守月餘,糧、箭皆盡。謂群下曰:「受漢厚恩,不得不報之以死。

諸君何為者?」即仗劍自裁。

赤壁之戰後,劉備傳檄而定的荊州各郡縣,東吳襲取後要進行殘酷鎮壓暴力維穩。

普殺叛者數百人,皆使投火,即日病癘,百餘日卒。

程普占領劉屬江夏後,幾百名劉備軍俘虜被捆住扔進火裡活活燒死,TM多大仇。這種事之後報告到南郡,二爺是什麼心情可想而知。

所以關羽極端仇視孫權,有時候也不是因為關羽狂妄,可能到底還是因為合不來。看著不爽,就是想幹。

三國東吳為何不善陸戰?

1.南方少馬,由此東吳少戰騎,良馬少,騎兵弱。2.南方多水澤,氣候濕熱,多雨,舟船勝於車馬,且人多擅水性,身體素質不如北方。3.當時經濟重心仍在北方,南方人口少,經濟弱於北方,國力不可與北方同日而語,兵員少,整體戰鬥力弱於北方。4.南方有長江天塹,南方比較由此偏安一隅,兵士好戰心不強。5.古代中國往...

東吳佔據地理優勢,為何沒能一統三國?

悠遠劍客 我實在想不明白,東吳有什麼地理優勢?東吳這塊地方,地處長江中下游,江東之地,大家都覺得一條長江天塹,然後建康虎踞龍蟠,進可攻,退可守,所以東吳占地利。其實我們翻翻歷史就知道,依靠長江防線的政權歷來都不長命。歷史上守江必守淮,淮河,秦嶺,大散關才是真正的天塹,南渡王朝東晉,北宋,包括宋齊梁,...

怎麼評價三國東吳將領徐琨

林葭 我覺得此人非常有故事,首先是孫堅的外甥,又是孫權的岳父,孫權娶了他女兒 感覺怪怪的 作為孫策 孫權平定江東的心腹宗親,肯定是孫策 孫權的鐵桿支持者。看三國,以前以為孫權接替孫策是理所應當的,實際上孫靜 孫賁 孫河 吳景都有資格統領,孫靜長子孫暠在孫策死後,甚至試圖自立,但奪權未遂。所以徐琨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