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孫權背刺關羽?

時間 2021-05-06 20:35:14

1樓:親魏吳王

因為背刺關羽導致劉備伐吳,孫權不得不稱臣於魏,當了大魏吳王。

夷陵大勝打殘了劉備,孫權又飄了叛魏自立,惹來曹丕三路伐吳。

好了,曹丕連「埋而掘之古人所恥①」的狠話都放出來,魏吳再沒有和談的可能,於是先是與蜀漢和好,直接賣了投奔東吳的雍闓②,然後又和土地人口兵力只有自己一半不到的蜀漢搞「中分天下」③。

所以孫權背刺關羽是為了啥?所謂的「全據長江」?魏吳都翻臉成這樣了,也難怪鄧芝一句「必順流見可而進」④就嚇得大魏吳王再次絕魏聯漢。

而且真要說「全據長江」,現實是三路伐吳之戰,江陵被夏侯尚、曹真圍住,諸葛瑾前去解圍被反手乙個赤壁火攻⑤;呂範守洞口,被一陣大風吹到北岸,怒送上千人頭⑥(要按曹丕詔書說法則是四萬人頭⑦),要不孫權也不至於腆著臉皮說啥「已深引咎求復舊好」⑧。對了,夷陵之戰後孫權反倒開始認可蜀漢的漢朝正統⑧。

①《三國志·吳書二》引曹丕回覆:討備之功,國朝仰成。埋而掘之,古人之所恥。【國語曰:狸埋之,狸掘之,是以無成功。】朕之與君,大義已定,豈樂勞師遠臨江漢?

②《三國志·蜀書一》:益州郡有大姓雍闓反,流太守張裔於吳,據郡不賓……遣尚書郎鄧芝固好於吳,吳王孫權與蜀和親使聘,是歲通好

《三國志·蜀書十一》:先是,益州郡殺太守正昂,耆率雍闓恩信著於南土,使命周旋,遠通孫權。乃以裔為益州太守,徑往至郡。

③《三國志·吳書二》:蜀遣衛尉陳震慶權踐位。權乃參分天下,豫、青、徐、幽屬吳,兗、冀、並、涼屬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關為界

④《三國志·蜀書十五》:芝對曰:"……大王今若委質於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內侍,若不從命,則奉辭伐叛,蜀必順流見可而進,如此,江南之地非復大王之有也。

"權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自絕魏,與蜀連和

⑤《三國志·魏書九》:黃初三年,車駕幸宛,使尚率諸軍與曹真共圍江陵。權將諸葛瑾與尚軍對江,瑾渡入江中渚,而分水軍於江中。

尚夜多持油船,將步騎萬餘人,於下流潛渡,攻瑾諸軍,夾江燒其舟船,水陸並攻,破之。

⑥《三國志·吳書二》:權遂改年,臨江拒守。冬十一月,大風,范等兵溺死者數千,餘軍還江南。

《三國志·吳書十一》:範督徐盛、全琮、孫韶等,以舟師拒休等於洞口……時遭大風,船人覆溺,死者數千

⑦《三國志·魏書二》引曹丕丙午詔書:今徵東諸軍與權黨呂範等水戰,則斬首四萬,獲船萬艘。大司馬據守濡須,其所禽獲亦以萬數。

中軍、征南,攻圍江陵,左將軍張郃等舳艫直渡,擊其南渚,賊赴水溺死者數千人

⑧《三國志·吳書二》引《江表傳》:權雲:"近得玄德書,已深引咎,求復舊好。前所以名西為蜀者,以漢帝尚存故耳,今漢已廢,自可名為漢中王也。

《三國志·吳書二》引《中分天下盟文》:自今日漢、吳既盟之後,戮力一心,同討魏賊,救危恤患,分災共慶,好噁齊之,無或攜貳。若有害漢,則吳伐之;若有害吳,則漢伐之。

2樓:佛系青年

吳國背盟,固然不厚道,但劉備也有失策的地方。

看當年他老祖宗劉邦怎麼打天下的。劉邦對張良說,為了滅掉項羽,函谷關以東的土地,我不要了,誰能和我並肩作戰,滅掉項羽,我就列土封疆,封他為王。

如果劉備拿出這個氣魄來,將荊州直接許給東吳,然後要求東吳派兵到前線和關羽並肩作戰,那麼何愁滅不掉曹操。

而劉備這些年都是怎麼幹的。勢力弱小時,佔據要地,阻止孫權攻取蜀地。勢力壯大後,佔盡便宜,一點虧都不吃,氣的孫權直跺腳。

孫權屢次和曹操硬槓,劉備躲在後方偷家壯大實力,有這麼結盟的麼?

如果他有劉邦的氣魄,早就一統天下了。

難怪馬援說劉邦無可無不可。此人真他娘的有才,一般人比不了。

3樓:一點不土的王

為什麼曹老闆給劉皇叔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評價孫權卻是「生子當如孫仲謀」。

在我看來,以曹老闆當時的眼光來講,劉皇叔是乙個和他同等的有征服天下雄心的,而且敢於挑戰的優秀創業者,事實也確實證明劉皇叔給曹老闆下了不少絆子,手下大將被劉皇叔打了個遍,還整死幾個。反觀孫十萬,在曹老闆的眼中,他應該是個優秀的守成者,能識人用人,懂得利用資源據守江東,在曹老闆心裡「生子當如孫仲謀」可能是當時曹老闆有心打下天下,如果有個像孫十萬一樣善於守成的兒子可保江山吧。

從這裡來看,孫十萬確實是乙個優秀切務實的守成者,背刺關羽拿下荊州也是為了保全領地完整不被二爺牽制腹背受敵,可以更好的守住江東。

4樓:飯次了沒

這麼說吧,也怪諸葛亮和劉備太高估了孫權,本以為他是能徵天下的梟雄,有著一統天下的抱負,可以互相利用下,一起打曹老闆。沒想到上孫十萬只想當個江東之王,只想要個荊州,天下不要了。所以背刺荊州後,就再也沒有什麼作為。

幸好有陸遜頂著,不然他就玩砸了

5樓:M3小蘑菇

刺完之後既沒有趁勢滅蜀全據南方,也沒有成為三方中最強的一方,最後還得靠劉備同意和好才能在曹魏的陰影中生存下來。如果劉備在東征的時候病死了,蜀漢由類似黃權這樣寧投魏不投吳的人掌權,那陸抗和魏國搶蜀漢結果還被羅憲懟回去的事情恐怕就會提前上演

如果不是爛操作碰到好運氣,那就說明孫權非常擅長看人,吃準了劉備、諸葛亮的心態,知道他們即使被自己傷得那麼深也不願投降曹魏,預料他們必然會求和,所以放心大膽去奪荊州和敗劉備

6樓:小靈

真的,主要是運氣好。

襲荊州時,運氣好到飛起。碰到了投降的糜芳,碰到了帶路的潘濬,碰到了逃跑的樊友。以至於幾乎兵不血刃,實力儲存。

襲荊州後,運氣也好到飛起。碰到曹操病死,碰到孟達叛變,碰到劉備犯糊塗連營七百里。

就決策層來看,是真的欠妥。是從赤壁之戰後的一系列決策失誤造成的多公尺諾骨牌效應。

7樓:清水清皓

我們先看劉備背刺之後幹了什麼:取益州,奪漢中,荊州益州連成一片,北拒曹操,之後的諸葛北伐都依靠漢中所以想打就打想跑就跑,曹魏打不進來。而且劉璋自己是搞不過曹操的。

孫權背刺關羽之後幹了什麼:取荊州。然後呢?沒了……沒了。

彼時的關老二可是騎在曹老闆臉上作威作福啊,威震華夏啊,他在幫你打你和劉備共同的敵人啊,你不幫忙就算了,你把他和曹操各捅一刀我都能說你是亂世梟雄啊,你要是背刺關羽然後西征蜀漢北進中原,那也是英明神武大帝不拘小節,再不濟把合肥打下來把自家北門口一關,讓蜀漢和曹魏都打不到你也行啊,你幹了啥?捅盟友一刀,轉頭向敵人稱臣。真的給我看笑了,賣隊友都沒有這麼賣的。

更新,我不是說孫權不仁義,亂世做事從仁義評價君主就太幼稚了,關鍵是孫權背刺這一波太菜了,太菜了你們明白嗎?既沒有讓自己強大多少,也沒有讓敵人弱小多少,反而是重創友軍,賣隊友啊,這是演員和菜雞行徑。

8樓:strein

很多人評價孫權此舉在戰略上是短視

殊不知孫吳內部並非鐵板一塊

讀者們把自己想象成某些三國遊戲的君主時,摁摁滑鼠,乙個城就攻下來了,乙個勢力就滅掉了,屬下的忠誠度就100了

我大曹奐開局流放司馬昭,點選城池——君主——流放——司馬昭——司馬孚——司馬炎——確認。可保大魏江山百年

然而,稍微熟一點歷史就知這在歷史上完全是笑話

那麼孫權的行為,不只是要站在吳國角度,也就是說,假如曹劉孫三方各只有他們仨本人,互相掐架,孫劉一起上也不見得能和老曹打平手。這種情況下,孫權選擇背刺無疑是愚蠢的行為。

然而,孫吳內部可不止是孫權乙個人,內部鬥爭矛盾錯綜複雜。至少,合肥城下,無論對面是張樂李還是滿寵,無論自己這邊是孫權還是諸葛恪,從來打不下。

相反,「善於防守」的孫吳打得最用力、戰果最好的幾次進攻:滅黃祖、周瑜取南郡、白衣渡江。

全是逆流而上,也就是攻下荊州才能確保揚州的安全。

這就說明乙個問題,得到荊州比控制淮河流域更能保證江東的安全。而江東保持安全狀態符合孫吳內部實力派的廣大利益

既然如此,那些將軍老爺們自然更願意在打荊州時全心全意。而打合肥,自己要有損失,回報不高,自然將軍們就開始拉稀了。

孫權最後是吳大帝身份蓋棺定論的,形象是高大的。所以他在合肥的敗仗表現就不那麼直白明顯

諸葛恪是被砍掉的,形象上就成了志大才疏的反面權臣,所以關於他在合肥新城的敗仗表現就更多地體現出來了

總而言之一句話,打合肥不符合孫吳內部統治階級普遍利益,打荊州符合

而且幾年前打合肥就輸了,你覺得孫權還會冒著這種「既沒有太多人支援,之前嘗試還失敗」的風險去打合肥嗎?萬一敗了,江東會不會有大亂。諸葛恪的結局會不會提前在孫權身上上演呢

9樓:漢室忠臣呂奉先

李世民評價曹操是「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

同理,孫權此行是「割據之主有餘,寰宇之君不足」。

我們知道夷陵之戰是三國的三大戰役之一,剩下兩個分別是官渡和赤壁,都極大地改變了歷史程序。官渡之後,奠定了曹操一統北方的割據。赤壁之後,暫停了曹魏統一天下的步伐。

而夷陵之後,劉備勢力的上公升勢頭被徹底扼殺。從此兩弱抗一強,天下大局已定。而夷陵之戰的導火線,就是孫權的被刺行為。

作為虎視之君,孫權本可看兩虎相鬥,坐觀成敗。助弱抗強,黃雀在後。當時關羽雖然威震華夏,但並未取得實質性的地盤。

曹仁未破,徐晃新軍又至。孫權本可按兵不動,或和劉備三路伐曹,到時候曹魏內憂外患,中原問鼎,猶未可知。

但作為割據之主,孫權只好將黃雀之手伸向關羽。歸根到底,孫權一不相信關羽真能以荊州抗天下,二又害怕劉備回頭吞併孫吳,三則不想失去這取得荊州的大好機會。眼光一淺,所見自低。

雖然呂蒙陸遜一番精準的微操,孫吳前取荊州,後敗劉備,再卻曹丕。期間白衣渡江、擒殺關羽、火燒連營、計騙曹丕,精彩戰術不斷,但戰略上的短視,最終任然是為曹魏做嫁衣。因為,以曹魏的國力,三國局面的穩定就是最好的優勢。

10樓:陳強

事後諸葛亮哈,若孫權知道背後捅刀子,劉備會舉國來戰,魏來趁火打劫,這事不會幹。若大都督魯大師沒死這事也幹不了。然而看不得蜀取益州,二哥威震華夏還不鳥孫權。

格局也就這樣了,東吳的兵守家衛院以一擋百,去打別人以百擋一。

只能說孫權運氣好沒被滅國

11樓:

先答題主,孫權在諸多選擇之中挑了個最爛的選項,卻撞上了天大的運氣,這基本代表我對孫權背盟降曹偷襲荊州的評價。

這位同學忠心耿耿的上這段史料,無非是想黑一發劉備,鑑於其立場所在無可厚非。只是這翻書不讀書的短處不加遮掩,未免有傷大雅。

劉備早欲奪益州,劉璋自行絕曹,自投羅網,正好將計就計等待時機。此時劉備自不能對孫權坦言,我要奪益州,仲謀你靠邊站

若論劉備對劉璋之舉,倒是有幾個例子可供對比參考,當與孫策算計劉勛,曹操結親袁譚,以及在劉表死後,魯肅勸孫權暫緩攻略劉表集團,先聯合調解荊州各方勢力,避免荊州被曹操搶先一步染指荊州,然後孫權集團再根據情況伺機奪取荊州等類似

孫權與劉備的結盟則是另一種情況,無論是在建安十三年求救於孫將軍時,還是建安二十年刀兵相見時,孫權和劉備都沒有滅掉對方的打算,也沒有制定先穩住結好迷惑對方,然後下手的計畫。也就是雙方的同盟性質與劉備和劉璋,曹操和袁譚等是截然不同的。

劉備在結盟之前已經在找奪益州的機會,劉璋背棄曹操投來橄欖枝,順水推舟與劉璋同盟只是實施奪取益州的手段。便如同孫策結好劉勛調虎離山,曹操結親袁譚各個擊破是乙個道理

在孫權降曹,背盟的話題下,拿劉備與劉璋之事開嘲諷,只能說想得太多,書讀的太少。

按照忠心耿耿同學一貫的抬槓方式,八成會說劉備也是背盟,孫權也是背盟,有啥不一樣……

@忠心耿耿梅思祖 同學很有趣,給人扣帽子的劣習一點都沒變。

建議忠心耿耿同學開放他的加工廠,讓大家可以參觀下,他是怎麼得出紅框內容這結論的。吳迷乙個能打的都沒有,還挺無聊的。

孫權背刺關羽是否不明智

感激 這個問題太難回答了,按說三中國人口太少,都無法互相靠武力吞併,現在看起來武力正能壯大國內陰謀家或造成國內各階層不滿,魏前者,蜀漢是後者,吳國是後面皇帝喪失支援。反正吳國的背刺非常成功,蜀國勢力極大削弱,魏國勢力也嚴重削弱,自己獲利最大。這是軍事史上成功的一次戰爭行為,很多戰爭發動時候根本沒有想...

劉備背刺楊懷 高沛和孫權背刺關羽二者有何區別,誰更令人不齒?

傑林修 孫權更讓人不齒。注意,不是孫權背刺更讓人不齒,而是孫權本身讓人不齒,所以顯得他背刺也好無恥。要論不齒,肯定是老婆孩子被抓後,求曹操幫忙救回來,被曹操又封官又同近同出又一起喝酒吃燒烤談真心話,結果在曹操面對強敵的時候那次背刺更讓人不齒。但當事人本身人格魅力還行,混戰時代背刺本身也不是什麼大事,...

孫權為什麼要背刺關羽?曹魏當時仍然最強啊?

oli 六國聯盟為啥互相傾碾,秦國當時仍然最強啊?十八路諸侯為啥互相兼併,董卓當時仍然最強啊?劉備為什麼要背叛曹操,袁紹當時仍然最強啊?陳友諒朱元璋為啥要互相傷害,元庭當時仍然最強啊?南明諸帝為啥互相攻擊,清軍當時仍然最強啊?難道這些英雄豪傑還不如當世的鍵盤俠嗎?多讀讀歷史書就會發現,哪來什麼弱弱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