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中後期,東方六國都打不過秦國,那為什麼不學習秦國的變法呢?

時間 2021-05-06 20:30:06

1樓:桃之夭夭

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

各國都有變法,但是沒有秦國徹底。

商鞅變法吸取了李悝變法的經驗。

秦國勝出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有當時最管用的制度。

或者說,他們把這個新制度建設得最徹底,也運用得最徹底

這種新制度,能夠最大限度地集中國內的資源和財富,最大限度地激發民眾的生產潛力和戰鬥勇氣,並保持令行禁止步調一致的集體性格,從而橫行霸道,一統天下。

2樓:熱愛生活的貓

人們對於戰國時期的變法印象,大概就是商鞅變法了。這也可以理解,自古以來成王敗寇,人們往往只能看到勝利者的一切,至於失敗者,很少有人會在意。

但是,戰國時期,尤其是戰國七雄之中,幾乎都進行過變法,比如趙國的胡服騎射,楚國的吳起變法等等。只不過這些國家的變法效果沒有秦國好,所以就給人一種錯覺,彷彿只有秦國嘗試過變法,其他諸侯都是豬,看秦國通過變法強大,都沒感覺的。

當然了,其他國家雖然進行過變法,但是他們的變法效果差是事實,因為他們沒有秦國的優勢,那就是條件艱難。

孔子有一句話其實很對,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乙個人出於危難的情況,才會激發潛力,激發鬥志,這在面臨生死危機的時候表現的更加明顯。

而秦國很顯然就具備這樣的條件。

秦國的祖先是商朝的大將惡來,後來武王伐紂,消滅了商朝,惡來也被殺死了。因此,秦國的祖先從一開始就是被排擠的。

好在,秦國的祖先還有一門絕活,那就是養馬。

後來,周天子看他們養馬養的不錯,就給了他們一塊封地,秦國祖先得以以周王室附屬國的方式存在著。

但是也僅僅是存在著。從地圖上就能看出,秦國祖先一開始的封地,是靠近西方戎狄的。因此,秦國祖先從一開始就要面臨著巨大的生存考驗。

到了東周初期,秦襄公被周平王賜予岐西之地,看似風光,實則沒什麼用。要知道,周平王為何東遷,放棄鎬京?

不就是因為這個地方被戎狄們踐踏了,變得殘破,而且這個地方又十分地靠近戎狄,周平王被戎狄仁打出心理陰影了,這才索性給了秦國。

實際上,周平王說是說將這塊地方給秦國,但是也只是名義上的承認,秦國想要正式拿到這塊土地,還得自己從戎狄人手裡拿回來。

說了這麼多,就是為了突出乙個字,難,秦中國人活得太艱難了。

和秦國的慘狀相比,東方的諸侯國就好過多了,他們高貴,優雅,勤習六藝,飽讀詩書,甚至還有「不學詩,無以言」的言論。

這些現象總結起來,其實就是一句話:吃飽了沒事幹,開始追求精神享受了。

我想當時的秦國,對於山東諸國的這種現象,是又羨慕又不屑的。

不過,也正是這樣的性格特點,使得秦中國人是一群利益至上的人。這樣的人名義上不太好聽,但是在當時卻十分有用。

因為秦中國人條件不好,所以他們渴望強大,當商鞅變法出現以後,民眾們看見了變強的希望,反對的聲音自然少了很多。更為重要的是,因為秦國長期和戎狄作對,所以使得秦國的文化反而更偏向戎狄一點。

沒有了周文化的阻止,秦國變法的阻力就少了很多。

反觀山東六國,長期處於周文化的薰陶,各種貴族觀念深入人心,這使得變法的阻力倍增。

畢竟,變法的目的其實就是從貴族們手上奪權。

3樓:林子語

這是通俗讀物馬後炮歷史發明的看法,實際上六國變法積極性是一點都不比秦國低,所取得的成果也是相當的大。

秦國能有乙個對關東六國的巨大優勢,跟他所處位置地理優勢極大有關係。

比如長平邯鄲之戰那會,秦換成齊那地形早滅亡了。

這秦就是因為地形太好扛得住揍,躲起來恢復生機再反撲就完事了。

《漢書》秦據勢勝之地,騁狙詐之兵,蠶食山東,壹切取勝。因矜其所習,自任私知,姍笑三代,蕩滅古法,竊自號為皇帝,而子弟為匹夫,內亡骨肉本根之輔,外亡尺土籓翼之衛。陳、吳奮其白挺,劉、項隨而斃之。

故曰,週過其歷,秦不及期,國勢然也。

4樓:Xiuquan Yu

魏國李悝變法

楚國吳起變法

南韓申不害變法

齊國鄒忌變法

趙國趙武靈王變法

燕國燕昭王變法

有的人覺得只要皿煮了他就能翻天

有的人覺得改了社會制度中國就能發展

有的人覺得只要變法了就能統一天下

這些人都是同一種人

認為單純改變社會上層架構就能無視經濟基礎

認為生產關係決定了生產力

5樓:武城山

首先,就象很多網友指出的那樣,變法的不只秦國,在生死存亡的競爭面前,東方六國都在不斷變法,並且互相模仿。其次,由於歷史書的誤導,很多人以為,戰國時代法家無敵,其它都是迂闊不中用的。其實當時儒家、名家、縱橫家、兵家、道家都參與了變法,戰國末期甚至形成了"黃老獨盛壓倒百家″(蒙文通語)的局面,這是為什麼呢?

戰國時期,魏國儒法並舉,最早開始變法,後被設立稷下學宮以黃老道家治國的齊國打殘。秦國商鞅變法後,以法家治國,後世評價甚高,但當時桑丘之戰,齊國大勝秦國,黃老壓倒法家。此後,齊國國家強盛,民眾家敦而富,志高氣揚,長期處於最強國的行列,黃老道家也成了當時最流行的學說,連李斯韓非子等法家代表人物,也大量借鑑了黃老學說的內容。

只是後來齊閔王作死,對內背離了黃老路線,稷下學宮黃老學者大量流失,對外則四面出擊,屢次背盟,五國伐秦遂成五國伐齊,濟西一戰,齊國直接被打廢。而秦國後來能戰勝六國獨霸天下,也不是法家一家的功勞,這裡黃老道家也起了關鍵作用。且不提法家對黃老道家的借鑑和抄襲,單說呂不韋剛剛執政時的秦國,當時,經歷了長平之戰,加之法家長期嚴刑峻法,秦國國力疲憊,下層民心不穩,上層勾心鬥角,而其它六國則在趙國的悲劇面前,逐漸聯合起來,對秦國形成了極大威脅。

呂不韋執政後,實踐上採用因順民性、休養生息、寬刑簡政的黃老術,並開放了商鞅變法以來取締的商業,使秦國重新恢復了生機,獲得了繼續統一中國的能量。理論上,呂不韋組織人員,以道家思想為指導,雜揉其它各派思想,寫出了黃老巨著《呂氏春秋》,為統一後的天下提供了治國藍圖,可惜秦始皇因為權力鬥爭和政見不合,拋棄了黃老擁抱了法家,不然也就沒文景之治什麼事了。

武城山:你學習歷史時,有哪些歷史事件令你感觸頗深?

6樓:言暗

變法者死於法

沒有商鞅一級的法家大佬把自己填進去的決心,變個屁就算商君的能力,在變法結束時迫於秦國上層貴族的壓力,玩了一手變法者死於法,但如果不是真的無奈,誰願意死呢?

連商君都壓不住,換個人變法真的可行麼?有商君這一套在前,六國貴族難道不會大力抵制麼?

對於六國貴族而言,就算輸也不是全輸,誰肯拿出自家的權柄填給國家?

不要把變法想的很簡單,變法者必須拿自己腦袋做押才能進行下去的,即使這樣,因為每次變法都會觸動固有利益階層的蛋糕,即使成功的變法,變法者也很難全身而退

如果沒有豁出命的覺悟,就別變法了……顯然六國沒有這等法家大佬

7樓:babiQ

變法是秦國滅六國的重要原因,但是它能滅六國,並非這乙個原因。

除了變法以外,秦國還有很多優點和突破。

秦人尚武,這是乙個原因。整個戰國時期,沒有任何國家比秦國喜歡鬥。秦人在變法以前,就喜歡自己人幹自己人,有啥事,幹一架就行。

秦國開化的最遲。這一點反而是變法優勢。戰國時期各國均有變法,子之變法、吳起變法、申不害變法、胡服騎射等等,但是阻力非常大,因為中原各國受分封制影響巨大,堅持舊法的人多。

秦國就不同了,很長一段時間仍然被視為蠻夷。結果變法的時候,阻力反而小。近代也是如此,中國封建時間長,要改革很難。

英國日本這樣的國家卻反而輕鬆得多。

秦國地理位置相當優越。崤函之固,不是吹的,歷史越往前,就越需要地理位置。同時,秦國佔據了蜀國,蜀國不僅物產豐富,而且有長江可以直接東渡,順流而下,勢不可擋。

可謂進可攻,退可守。南韓有「強弓勁弩」,但是南韓沒有太多天險,地理位置差的難以置信,直接成了第乙個涼涼的國家。

秦國外交技術優秀。不論是連橫還是遠交近攻,都恰到好處。

當然,這一切和君主脫離不了干係。秦國六代君主,彷彿就是天選之人。中間但凡出現乙個二貨,嚇搞一波,秦統一時間就要延遲了。

如果恰巧,這時候別的國家出現了好幾代勵精圖治的君主,那秦國統一就有點懸了。那個時代,君主厲害比什麼都強。戰國七雄,都是因為有某代明君而從此強大。

最後,秦國人統一天下的決心和信念,是最大的。五國合縱,其實注定了他們不可能統一天下。而合縱發揮作用的時候,五國僅僅是歇口氣,沒有做出從根本上提公升自己國力的措施。

秦國卻在外交的同時,繼續沿用變法,提公升國力。

以前所說,也正是我們國家上公升所需要學習的東西。變法圖強,改變現狀、文武雙全,尚武不是壞事、積極外交,求同存異、最後,要有成為大國的決心和信念!

8樓:喜歡戶外的歷史迷

首先這個問題不成立,戰國時期每個諸侯國都在變法,不過要根據各個的國情和形式來定,不是簡單的模仿就可以成功的,有點變法失敗了,有點成功了,相對而言秦國變法最徹底,最成功,付出的代價也是越大。

楚懷王啟用蘇代和陳軫迅速的組成了五國合縱攻秦失敗後。楚懷王和令尹昭陽力促左徒屈原變法。

第一,獎勵耕戰,獎勵農耕,是為了增加賦稅,富國富民,獎勵征戰是為了加強軍事戰略裝備;衛鞅和吳起的變法都是這一套路子,使百姓無論是務農還是出征,都有盼頭、奔頭和念頭,只有建立獎罰制度,臣工和百姓才會心甘情願的為爵位的驅使去竭盡全力。

第二,舉賢能,唯才是舉,戰國時代魏文侯首開禮賢下士之風,使魏國在戰國初期首霸百餘年,其次要推齊國的齊桓公(齊威王的父親),齊桓公闢稷下為學宮,招賢納士,到了齊威王時期,稷下學宮依然是超越大樑穩坐天下風華成為天下士子趨之如騖之地;屈原此時,這樣的改革也算是正當其時不過與其時趙武靈王的軍事改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十來年後,趙國強勢的崛起為戰國強國的時候,楚國以文弱之勢卻日漸消沉了下去。

第三,反壅蔽。也就是要破除君臣、於老百姓之間的溝通障礙,要讓楚王下達的命令準確即時的傳達到臣工的府衙,臣工的府衙也在第一時間把王宮下達的命令傳達給廣大百姓;讓楚王與百姓互通有無,打破君王被奸佞所包圍的態勢;君主能清晰明快的了解民生疾苦,不偏聽偏信。而臣民的意見也可以高速的直達天庭。

第四:禁朋黨。鑑於楚國的貴冑和老世族往往結黨營私,狼狽為奸;對不同政見的臣工大肆攻訐。故而要以律法的形式加以約束杜絕。

第五:命賞罰。無論是名法家的商鞅抑或是兵家的吳起,都注重嚴格的律條來約束將士的功過;在變法這樣的問題上,屈原集合法家、兵家之精華而獨成一體。

第六:移風易俗。屈原對楚國不正之風深惡痛絕,乙個個能言善辯巧言令色的臣工老世族,不惜損害國家的主題利益來投機取巧。此次的變法也把楚國的不良之風也要用法律形式來約束了。

以上六點由楚史專家湯炳正考證。

這就是被其詩歌才華掩蓋的屈原變法。

屈原變法失敗投江而死,所以他加封中華詩魂。屈原因變法倍受推崇,最後記得只有詩歌了。這個就有點捨本求末了。

春秋戰國時代自李悝變法起,各個國家就進行了多次變法,比如吳起、屈原先後在楚國變法。現在所說的變法主要還是法家和兵家主持的變法。其他家的變法應該也有,不過影響太小大概沒有記錄吧。

變法也不是一變就強的,還能把自己變死,比如燕國子之變法。

燕王噲渴望變法圖強,任用子之進行變法。四年後燕亡國。

燕昭王復國任用樂毅、鄒衍、劇辛變法。燕滅齊。

齊威王任鄒忌、孫臏、淳于髡變法。齊國稱霸。

楚莊王啟用孫叔敖變法。問鼎中原。

楚悼王啟用吳起變法。兵變被殺。

楚懷王啟用屈原變法。失敗投江。

趙簡子變法。

趙烈候變法。

趙武靈王變法。趙國走向鼎盛。

韓昭候任用申不害變法。皇權權術。

變法這東西成不成功另說,變法也不一定全是好的。比如子之變法,四年時間把燕國變沒了。變法能臣也是高危職業,比如吳起最終還是被叛軍所殺。

還有趙國三次變法均成功,沒強幾年就在長平耗盡國力。罪慘的莫於過於申不害,變到一半新鄭被圍了。

成功的原因只有乙個,失敗的原因千奇百怪。

變法不是想變救可以變的。

為什麼在戰國後期,六國不聯合抗秦?

不恥下問 六國恩怨很多其他也回答了,還有就是誰來當統帥哪,打仗的誰先上呢?齊國離的最遠那麼糧草誰來提供呢?打下秦國的城池齊國和燕國又不挨著,地盤怎麼分呢?所以六國要聯合很難 敏敏 六國一直有合縱連橫的行動,然而相互之間相互猜忌,恩怨糾葛實在難以理清。信陵君竊符救趙算是六國最後一次較為成功的聯合行動。...

戰國時期為什麼東方六國明知道秦國才是最大的禍患,他們之間卻會進行相互攻伐?趁火打劫的事情非常的多。?

lliupeipei 因為中國歷史上在之前,還沒有用法家路線能夠統一全國的經歷。東方六國的君主門萬萬沒想到,千年一遇被自己趕上了。後世再走秦國路線的國家可就沒有那麼好運了。主要貴族國家迅速聯合起來,因為會發生什麼查查書都能知道。 什麼?秦國是最大的禍患?沒聽說過 秦國是最大的禍患?那打一頓 吧 呃 ...

戰國時期關東六國哪個國家被秦國打的最慘

哦哈哈呵呵 魏國沒得講,遠交近攻打的主要就是韓魏國,由於地理位置原因,秦國每次出關都要先經過魏國附近,理所當然魏國被打得次數最多,同時也是最慘的。 飄雪之夜 三晉其實都挺慘,不過我選趙國吧 因為打魏國齊楚下手比較重,打南韓魏國下手比較狠,但好像只有打趙國這件事情上秦國取得了冠軍。 景大狗 韓 趙 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