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戰國後期,六國不聯合抗秦?

時間 2021-05-29 22:17:42

1樓:不恥下問

六國恩怨很多其他網友也回答了,還有就是誰來當統帥哪,打仗的誰先上呢?齊國離的最遠那麼糧草誰來提供呢?打下秦國的城池齊國和燕國又不挨著,地盤怎麼分呢?所以六國要聯合很難

2樓:敏敏

六國一直有合縱連橫的行動,然而相互之間相互猜忌,恩怨糾葛實在難以理清。

信陵君竊符救趙算是六國最後一次較為成功的聯合行動。

3樓:饞包包我們走

畢竟誰也不能預知未來啊,戰國後期的七雄固然有部分國家已經衰弱不堪,但留下的強國也並不只秦一家的說……

客觀來看,即使到了親政的秦王政時代,其包舉宇內也不總是一帆風順的傳檄而定……在秦國專心攻略趙國的時候,勢為唇齒的燕趙兩國都能齟齬不斷,離結局稍遠的時代的六國又哪會一心聯合、把家國命運統統交給縱長呢?

如果說范雎的「恩公」鄭安平還是因為離大結局太遠,故而迫於眼前形勢投降,那麼給成蟜「指點人生」的樊於期呢?這位仁兄的人生經歷讓本包包產生了一種「49年叛逃國民黨的感覺」,遠的不說,我猜他一定想不到到秦軍能那麼快就從趙國推進到燕國邊境吧……

4樓:古韻香沉

一方面,看出來也沒辦法。

滅韓之前,趙國持續被秦集火,主力已經沒了,靠李牧勉強支撐著。

魏國實力早就被嚴重削弱,強出頭風險太大了,統治者必須有相當的魄力。當年邯鄲之戰時就不敢出戰,總不能指望再出乙個信陵君吧?

另一方面,六國間也有矛盾。

趙、燕結怨已久,哪怕燕國想幫趙國,趙國恐怕都信不過,更別說燕國單獨也不敢惹秦國。太子丹其實是有危機感的,但他的做法是刺殺秦王,也是一種自救的辦法。

齊、楚仍然是大國,但五國攻齊時,楚國作為盟友落井下石,再加上楚滅魯,此後兩國關係一直緊張,指望這兩個國家合作很困難,更別說齊國復國後長期中立了。

總體上來看,三晉和燕國是救不活了,齊、楚與其救他們,不如自救。齊國可能有稱臣納貢的算盤,楚國本土防禦也尚可一戰(齊國估計自以為可以一戰),總比主動進攻送肉,然後被一波帶走的好。從歷史上看,齊、楚都有復國的經歷,心裡應該都是有點底的。

戰國中後期,東方六國都打不過秦國,那為什麼不學習秦國的變法呢?

桃之夭夭 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 各國都有變法,但是沒有秦國徹底。商鞅變法吸取了李悝變法的經驗。秦國勝出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有當時最管用的制度。或者說,他們把這個新制度建設得最徹底,也運用得最徹底。這種新制度,能夠最大限度地集中國內的資源和財富,最大限度地激發民眾的生產潛力和戰鬥勇氣,並保持令行禁止步調...

秦滅六國的時候,為什麼其他國家不援助?

老趙 當時除了楚國,其餘各國早已被削弱的不堪作戰了,從秦兼滅戰來看,只有趙 楚進行了抵抗,其餘各國已經拿不出像樣的武裝了。譬如今日世界形勢,假如中俄被削弱,你認為還有國家能抵抗美國嗎? 景大狗 當時南韓已經是秦國偽軍了,就差主動投降 燕國 齊國不用秦國出手,就已經快被趙 楚 魏打沒了,這三國實力上純...

秦滅六國,為什麼反秦都要以楚國為旗幟或口號天下就聽從響應?

阪泉君 可能是因為楚中國人和其他幾國的差別實在太大,其他幾個包括秦國都是華夏諸侯,而楚國在春秋時期是蠻夷子爵。秦國統一其他幾國像普魯士統一德國,雖然不願意接受,但主要是出在制度上,而不是文化上。而統一楚國有點像德國吞併俄羅斯,你說楚中國人能不反嗎。 兆 愚 個人大致劃分了一下秦末 農民起義 的人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