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如果不用趙括,趙王如何能打贏?

時間 2021-05-06 14:19:25

1樓:月光下的9527

換田單,樂毅也夠嗆,趙括己經算很不錯了,廉頗真是四大將裡墊低的存在。

廉頗只能欺負欺負弱國了,趙兵戰鬥力很強,在長平前期,能被王齕連敗,只能說廉頗水平不行,白起還沒出力,你就倒下了,只能堅壁不出,相持國力。

趙括就是太年輕,如果能多加磨練,日後像白起一樣縱橫天下也不是沒有可能,可惜歷史沒給他這個機會,被圍四十六天,還能軍心不潰,普通人可做不到,初出茅廬領四十五萬大軍,很強了,可惜對手是白起,能逼得秦王盡發河內之民,可見局勢的危急。

趙王不是秦王,沒有一決死戰的勇氣,國力也遠遠不及秦國,趙括被圍後沒有拼命救援,期待趙括自己救自己,本來當初只是貪圖上黨,沒想到會成為不死不休的結局,而且趙國還沒有與秦國決死的信心和底氣,先前求和又自絕於五國,孤立無援,怎麼看都是輸。

樂毅,儒將型別,攻心為上,之前伐齊是痛打落水狗,面對舉國相爭,敵將白起,必定不敢急於求成,只會聯絡諸國,以期以巨大圧力迫使秦軍退兵,並追擊取得戰果。應該不會大敗,損失過多估計會主動放棄上黨,畢竟明勢之將。

田單,只能說對手騎劫是個弱智,他連樂毅估計都難對付,恐怕面對善攻的白起更是一塌糊塗,用計什麼的也得看對手,秦王可是鐵了心要贏的。不推薦上場。怕會有損英名。

廉頗,乙個王齕都打不過,換了白起怕不是要縮到天荒地老,只能繼續耗,萬一防線被破,或糧草不繼,又是一場敗仗安在頭上,下乙個。

李牧?對不起,他還沒出道!

趙丹,年輕氣盛,急於求成,不通軍事,紙上談兵都沒你的事,怕不是打不上兩天,就後悔割地求和了,要是一意孤行,被圍困,那恐怕20天就投了。不推薦上場,還是後方維穩的好。

總體感覺樂毅比較穩一點,主動出擊也不會冒險,只是剛來趙國,屬於吉祥物性質。不被信任,可惜趙奢死得早,不然他會是主動出擊的最佳選手。雖然也很難贏。

2樓:下下工

趙國之所以在外交上被孤立是因為其他國家都不希望打敗了秦國又弄出個強趙,這樣對他們沒好處。他們希望的是秦趙一起削弱。

現在趙雖然國力不如秦國,但是又顯不出很弱,所以其他國家都兩不相幫。

當然趙括玩脫了把主力一把送了導致力量對比一邊倒的時候其他國家就坐不住了,這信陵君就帶隊來支援了(竊符的故事明顯是假的,大軍出動國君一點都不知道也不派人來阻止,這還當什麼國君)

所以趙國想贏就拖著,拖不了就撤,主力轉進腹地,派使者求援,配合援軍群毆。

3樓:君子劍轉轉轉

趙王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表現出足夠的決心抵抗到底,結果造成了趙國在外交上限於孤立,無法憑藉構築聯軍或者支援關係對抗秦軍。這是長平之戰陷入敗局的根本原因。

陷入外交孤立和戰役上的敗像之後,趙王想要打破外交孤立的手段很簡單,發動一次攻勢向其餘國家展示自己和秦對抗的決心。在這裡趙王需要的是一次進攻,不是進攻的輸贏。

這個時間節點上,稍微有點資歷的將領都知道,趙軍在前期用廉頗這種老將防禦尚且打不過,這個時間點連戰連敗加以弱攻強必然失敗,失敗之後自己會背鍋來給趙王犯的錯埋單,所以不去。

趙括的問題是自己指揮犯罪導致所部被全殲。說到底圖樣圖森破,看不明白裡面的局面。

但是正因為趙括蠢到犯罪,所以才能在這種局面下能迎合趙王的意圖。

如果說以趙括上任為節點,趙王需要的是乙個能止損的將領。。。。。但是通過攻勢而不是撤退來止損本身就是手段和目的間的矛盾。

4樓:原諒俠

我給個其他的角度~不喜歡當我胡說八道~

當時趙國的問題是政治鬥爭到了一定地步了,趙括他媽都看出來了,趙括硬頭皮上的~

不然趙括憑啥上?還不是實在沒轍了,找個替死鬼,沒想到白起膽子這麼大~

5樓:阿萊克修斯

長平之戰不是簡單兩軍之間的對抗,趙王有非軍事上的顧慮、秦王也有。雙方的糧食都已經不行了,五十步笑百步誰也別說誰。秦王親自去上黨動員而趙王呢?不是趙軍輸了而是趙國的王廷輸了。

趙軍方面死守能守住,不管是趙括還是廉頗還是當年20歲的李牧,築壘死守秦軍是無可奈何的。如果趙王能拿出秦王的那個態度,割地給齊國借糧,未必會輸,至少不會輸的那麼慘。

所以問題不在將而在朝廷。

至於趙王怎麼才能贏?需要有孔明那種理政能力以確保民力和糧草,等到秦國撐不住撤軍了就行...

其而以葛賊的外交能力,估計劃個陶地的蛋糕給你魏國,以上黨部分地區給南韓為條件整個合縱問題不大。

6樓:古韻香沉

確實就是個拼後勤的問題。誰更耗不起?顯然是趙國,就算繼續用廉頗,終究還是有糧草耗盡的一天。

短期內最好的辦法,可能就是向秦國求和,放棄上黨。如果秦國不同意,可以去找其他國家調停,秦趙爭霸其他國家吃瓜看戲,可真把趙國打殘了,其他國家也要慌。

7樓:

不把廉頗換下去,趙國已經贏了,只是贏多贏少的問題。

上黨全是山地。在這種地方打仗,要麼野戰,要麼圍困,要麼斷敵後路。斷趙括後路不會導致精銳士兵的重大損傷,圍困趙軍更可以依託城寨防禦、主要利用動員兵。

這樣符合軍事規律的行動,對元氣有損傷,但軍隊本身的軍力不會受損。「起雖勝,然折兵50萬」,此處兵指動員兵。

但廉頗主持趙軍的時候,秦軍主帥犯了渾,在山地攻擊名將主持的城寨,造成己方精銳大量損傷,國家整體防務都受重傷。「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這裡的「卒」指募兵制下的「卒」。

秦軍此時處境非常危險,前期損傷過大,沒有戰果也不甘心退兵。而在廉頗眼裡,秦軍已是一條上鉤的大魚,且已遍體鱗傷,他不會眼看著秦軍退軍的。

8樓:特步里德同族體

秦國生產力、人才、人口、土地面積、士兵質量數量都遠超趙國,秦國通過變法使國內人人崇尚軍功,趙王連打游擊的能力都沒有,失敗是戰前就注定了的。除非七國能聯盟且真的一心滅秦,而趙王外交手段沒那麼強。要想贏,弱者必須抱團。

9樓:風溫2019

這個問題已經找到最終答案了。

明知必有一戰,趙國卻沒做軍事鬥爭準備,導致上黨天險未能起到阻止秦軍進入的作用,戰略完敗,趙括上場時,已經回天乏術。

正解是,接收上黨,重兵進入,先封鎖鄭道,再取太行道,這個打法就不會有後來的長平之戰,中國歷史將被改變。

如果趙括打廢秦國,是不是趙國實力會耗光?然後就會被燕國滅掉。戰略上輸了,戰爭就輸了。

趙括的進兵路線,根據考古和地形分析可以看出,他從現今的觀音腦一帶強行突破,把秦軍趕到丹河以西,然後從現今的西陽村渡河,吃掉了丹河西岸谷口村附近的秦軍大本營,「追造秦壁」,秦軍已經被趕進太岳山。

然後秦軍賴著不走,趙括怎麼辦?進山剿匪嗎?那個戰爭消耗,會把趙國變成二流國家,燕國就會吃掉趙國。我想不出除了投降,趙括還有什麼辦法。

打贏戰爭,輸了國家,值得嗎?

長平之戰逆轉了秦趙實力對比是不爭的事實,換別人誰能做到?

10樓:蘿莉魄力

在戰場上是打不贏的,尤其是對方換上武安君白起,趙軍是完全沒有勝算的。

但是要解長平之圍還是很簡單的,通過外交手段重金說動楚魏兩國發兵即可,大不了割地給楚魏兩國,地盤給楚魏兩國總比給秦國強。

最壞的局面無非就是放棄整個上黨退守邯鄲,至少儲存了有生力量。

11樓:盧龍袁子翮

戰術和國力對比上,趙國絕對不吃虧。秦國畢竟是遠征,趙國畢竟是在家門口,而且秦趙兩軍軍事技術差距不大,誰取勝都正常。

長平之戰咋輸得呢?在秦趙僵持之時,秦國提出議和,本意是以議和為幌子斷絕楚國、魏國的援兵,進而擊敗趙國。而趙王卻把秦國的議和提議當真了,趙王希望趙括帶軍主動進攻,給秦國施壓,為趙國使臣的和談創造條件。

所以趙括是奉趙王之命進攻的,換個人來也得進攻,因為這是趙王的決定,除非是平原君這種宗室重臣,否則別人不敢抗旨。

秦國是「以談促打」,趙國是「以打促談」,趙國在政治上就輸了,軍事上的失敗就已經注定了。

而且長平之戰是秦軍慘勝,沒有獲得多少戰果,只是極大削弱了趙國的有生力量。

12樓:黛之畫醬

不能!除非你把「主力存活」定義為趙國的戰略勝利,不然門都沒有。

彼時趙國已非趙武靈王的趙國,秦趙國力懸殊,長平之戰不光秦國糧草消耗嚴重,趙國一邊更是捉襟見肘。即使繼續讓廉頗堅壁固守,最終的結果也只是趙軍在缺糧壓力與秦軍的攻勢下主動撤出上黨並向秦國求和。以儲存趙國主力不至全滅,也就是所謂存人失地。

可當時的上黨所在的地理位置特殊……

幾乎是趙都邯鄲城的鎖鑰,根本容不得趙王主動放棄。這既是長平之戰爆發的主要原因,也是趙王臨陣換帥的重要因素。因為沒得輸了~與其用廉頗等輸不如換個敢打猛衝的趙括賭一把。

說不定能再現他老爹趙奢當年在閼與破秦的神話。

可歷史終究是殘酷的!當時各國都料到趙國要輸,只是都沒想到會輸那麼慘。。

13樓:軍軍

站在歷史的角度推演,我們知道六國鐵定完了。首先,秦國的強大是因為變法,是制度上的絕對優勢。和六國比,秦國商鞅變法之後無論誰當君主,都保持了政策上的高度一致,而六國,完全還是看天吃飯,出來乙個有為的國君或者四君子什麼的,就強大幾十年,一換人,立刻判若兩國。

不要說長平之戰後嬴政還能活幾十年,就算嬴政出什麼意外死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也一樣推進。其次,秦國真正實力上的轉折點是滅義渠,一下子變成橫跨關中和四川盆地的巨無霸,疆域上已經和其他六國之和相等,而且物產更加豐富,地理位置完全居高臨下,只攻不守,每年秋收完了就出來推一波,失敗了往關內一撤,六國就算團結一致,也沒任何辦法攻擊秦國。

趙國用廉頗,還可以苟延殘喘幾十年。如果想翻盤,其實只有走趙武靈王的路子。就是向北擴張,佔絕匈奴的地盤,從北邊和西邊直接威脅咸陽。

即使六國不能團結,只要有幾個猛人,就可以依賴騎兵的機動能力,對咸陽直接開展斬首行動。有了這個後方的威脅,秦國就無法輕鬆地向中原出兵。六國就有機會慢慢扭轉局面。

長平之戰,趙王為什麼信任毫無實戰經驗的趙括?

木有 趙國當時國內快斷糧了,戰爭拖的太久趙國快撐不下去了。所以趙國上下都想著速戰速決,趙個人與秦軍決戰,這是犯了軍事冒險主義。而當時的大將廉頗並不願意冒險決戰,所以趙王只能換將。長平之戰趙國實力不如秦,準備也不如秦,決心也不如秦。當時秦國秦王親自跑到秦國靠近戰場的地區動員人員運輸糧食,許諾給運輸人員...

趙括如果長平之戰不死,趙有希望嗎?

啦啦立華 趙有希望是什麼意思?是說趙國能逆勢崛起 反殺秦國嗎?這是不可能的,秦國的制度優勢是無法超越的,而長平之戰前秦國已經南並巴蜀,擊破荊楚,西收義渠,土地 人口 軍力均冠於諸國,所以秦國當時的優勢是不可撼動的,不可能因為任何人的存在而乾坤逆轉,戰國時代能以一人之力改變時勢的只有商鞅一人,其餘都無...

長平之戰趙王用趙括換廉頗真的是反間計的效果所致嗎?如果沒有反間計趙王會不會換趙括呢?

是的秦國的反間計,是通過謠言,離間等各種手段,打擊主帥廉頗的威望,動搖趙國的組織結構與抵抗意志。這是在謀略上的努力。這與秦國同時在軍事,外交,政治上爭取勝利的努力並不矛盾 反間計的目的並不一定是換上趙括,但是換將本身就是趙國意志動搖的體現,也造成了軍隊組織在一定程度上的混亂 廉頗與秦軍交戰不利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