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把趙括換成誰能打贏長平之戰?

時間 2021-05-12 05:57:04

1樓:心靜蓮花生

我覺得換李牧上就極有可能贏,長平之戰時趙國尚有40萬以上兵力,以李牧在趙國即將亡國國力衰微之時尚能打出逆風翻盤局,如果換在長平之戰時勝算很大

2樓:霏路

要想贏長平之戰,需要破壞性創新思維,就是跳出戰爭和秦趙國力等常規思維束縛。

推薦乙個項羽試試,

項羽領趙傾國之兵與白起對峙長平,突然趙軍撤退了,

然後趙平原君被誅殺,趙孝成王被尊為義帝,項羽自稱趙王大可汗,遷義帝至長平,

白起牛刀輕鬆勝長平,誅殺義帝(原趙孝成王)。

項羽使者絡繹不絕勸白起自立為親秦王。

趙臣蘇代護趙偃(趙孝成王之子,未來的趙悼襄王)入秦,日夜哭於秦宮,言項羽謀逆趙國,白起與之共謀,並暗說秦相範睢。

不久,長平勝與進獻趙孝成王的首級的使者到。

秦王廷議,范睢等重臣言表白起擅自誅殺趙王,與趙謀逆項羽合謀,謀逆之事已顯,秦王發使者奪武安君封號,並賜死,命王齕代之,秦王火速攜趙偃趕往河內郡,加封當地百姓爵位一級,徵調全國15歲以上青壯,送趙偃歸國平叛。

秦王使者到,諸將合議,將黑色王袍披在白起身上,白起黑袍加身,自封為武王,封王齕為蜀王。

3樓:石頭剪刀布

長平之戰從一開始就不只是

兩個主帥之間的戰爭,秦國當年目標明確,就是一戰定乾坤,打敗趙國就掃除統一天下的最後乙個實力派,秦王始終給予前線最大支援,反觀趙國當面,內部戰和思想都都不統一,一方面指望和秦國講和,一方面到列國借兵借糧,人家一看你都在講和了我還湊啥熱鬧啊,結果就是啥都沒借上,還是接著獨扛,趙國本來就不是個農業大國,綜合國力不如秦國,胡服騎射後增強的是軍事實力(騎兵),而長平並不是大規模騎兵作戰的地方。

幹啥都是講天分的,從行伍出身的成千上萬,為啥就是白起成為了戰神,韓信成了兵仙,後天努力固然重要,但是娘胎裡帶來的天分才是最重要的,要不然白起的兒子白起好好教教,不就成了戰神裡的戰神,秦始皇千古一帝也不會養出二世這樣的敗家玩意。

如果非要換人,估計換成韓信、孫臏、吳起,就有得看了。

4樓:都雄魁

其中趙軍部署於丹水東面,沿丹水設定一道壁壘,即圖上的東壁壘,作為抵抗秦軍進攻的最前沿陣地,真正防線則設定在後方的百里石長城。

秦軍和趙軍沿丹水對峙,其中西壁壘便是《史記》所記載的「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即之前趙軍在丹水西邊所設定的最後一道人工壁壘防線。秦軍攻下後進行修整,作為和趙軍對峙的前沿陣地,也是後來趙括大軍出擊時全力攻打的那個「堅壁」。

秦軍後方則是空倉嶺防線,最初同樣是趙軍所構建,秦軍攻占後用作後方基地與縱深防線。按照當地「空倉嶺」的歷史傳說,這裡應該是秦軍的糧草囤積之所。

相比之下,趙軍的儲糧之地則是在大糧山。我們將目光聚焦到趙軍的防禦戰線中去:我們來看,趙軍東壁壘沿丹水設定,中間有兩個重要節點,南邊的泫氏城邑和北邊的長平城邑,其中泫氏城邑突出於趙軍東壁壘之外,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奇怪,是趙軍故意將之放棄了麼?

大大不然,這裡其實才是趙軍的最前沿,而且這個城邑正好位於丹水和小東倉河的交匯處,是長平戰場上最重要的交通節點之一,在水一方,易守難攻。

最後方是百里城長城防線,它北至丹朱嶺,南至馬鞍壑,中間只有長平關、堡頭隘、故關等寥寥幾個交通關口,以人工壁壘即石頭長城相互連線,堅不可摧。

在兩條壁壘之間,主要有三座高大山體,其中韓王山應該是趙軍指揮部所在地,大糧山是趙軍的糧食基地,最南方的聖佛山則主要起隔絕作用。

整個戰場上共有四條河流,其中丹水橫貫南北,不僅區隔秦趙兩軍,後來也成為被圍困趙軍的「生命之源」。東西向河流有區隔韓王山和大糧山的小東倉河,區隔大糧山和聖佛山的大東倉河,以及最南方的東大河。

現在我們就能清晰知道廉頗這一防線的精髓和厲害所在:依託長平戰場的天然山水和人工壁壘,打造乙個寬大正面、前後縱深、山(壁壘)水結合的無懈可擊防線。

最重要的就是無懈可擊,因為趙軍之前屢戰屢敗,戰場形勢逼迫趙軍只能防守,而長平戰場又是趙軍的最後防線,退無可退。既然決定徹底防守,就要打造讓秦軍無從下手的防線,可以說,廉頗在當時的戰場態勢下已經做到了最好,不愧是久經沙場、經驗豐富的宿將。

相比之前的空倉嶺防線,秦軍曾下定決心並強攻拿下,然而現在的這條防線,秦軍壓根就沒想過正面強攻,這也反證廉頗這一防線的「無懈可擊」和堅固所在。

但是不是真的完全「無懈可擊」呢?當然也不是,如果我們俯視整個戰場,就會發現乙個很微妙的現象:不僅趙軍,也包括秦軍在內,其實都處在密封的大包圍圈中!

比如趙軍是被封在東壁壘和百里石長城之間,秦軍是被封在西壁壘和空倉嶺防線壁壘之間,這些壁壘既是它們的「護身符」,也隨時可能變身牢籠,將它們困在其中。(開玩笑說,如果其它五國能拿出百萬軍隊,結合地形,不是沒有從外圍將長平的百萬秦趙軍包餃子的可能。)

事實上,雙方對此都有意識,都在防備著對方的遠端迂迴包抄,從而將己方包圍在包圍圈中,這一點的體現就是雙方沿丹水的兩條壁壘向南北越修越長,甚至趙軍的百里石長城最終之所以修到百里,也是出於此種防備,絕不給對方側翼包抄的機會。

問題還在於,某一方比如秦軍是否有足夠的兵力實現這種包圍,在同等規模兵力下,這種分兵、遠端迂迴包抄不僅不是上策,反而是深入敵後、自投死地,很大可能是有去無回。

除了兵力,更重要的是時機。如果百里石長城正常布防(都不說重兵布防),以它的易守難攻程度,根本攻堅不下,那迂迴包抄自然也就失卻意義。

正面不能強攻,迂迴不會得手,也就是說,秦軍已經拿趙軍毫無辦法,只能無奈對耗下去。而只要廉頗在,這種局面就不會有絲毫改善, 所以秦軍只能在外交戰場出陰招乃至「反間計」,爭取換掉廉頗。

這裡再次強調一點,總有人以「國力論」、「糧食論」等各種原因來試圖證明趙國換下廉頗是對的,其實是純屬軍事外行。很簡單,那是敵人希望你做的,你做了還覺得自己正確,最後不輸才怪。

換了別人,最起碼不會一股腦衝鋒,百里石長城不會被白起輕易奪去。這就為以後的突圍做了鋪墊,也就是說即使以後失敗了也有退路。還有即使被切斷輜重,分割包圍,換了別的名將也知道這意味著什麼,他們可以在第一時間就打通聯絡,而不是眼睜睜看著。

所以我不敢說誰贏嘛,但是肯定不會像趙括這麼慘…全軍覆滅,這還有下降空間嗎?還有人說什麼趙括打死多少多少秦軍所以他有多麼厲害。這話說的好像乙個小學生和職業選手solo王者,小學生失敗了後和他朋友吹噓說他雖然敗了,但是對方也費了一半血,所以他也有準職業水平

5樓:salary

信陵君魏無忌

趙國長平之戰戰敗最大的原因就是妄圖以一國之力挑戰秦國,更愚蠢的是妄圖速戰速決打贏秦國。

在白起沒有下場之前,秦趙兩國的主帥是王齕和廉頗,以廉頗的堅韌防守尚且被秦國壓著打,趙王卻無腦操作讓趙括這個新丁來當統帥,這才讓白起瞅見破綻親自下場打了一場教科書級的殲滅戰。

可以說有白起這個大boss在,趙國國力不如秦國,兵力不如秦國,統帥不如秦國,想憑一己之力打贏秦國簡直白日做夢。而要想破局,最好的辦法就是引入外援,付出一定的代價,比如財貨、城池、質子等等,把秦國的宿敵魏國和楚國拉下水,組成三國聯軍來對抗秦國。而聯軍的統帥最佳人選就是信陵君魏無忌,要知道長平之戰後廉頗率老弱殘兵苦守邯鄲,在王陵統帥的數十萬秦軍的進攻下岌岌可危,是信陵君竊符救趙,和楚國的春申君組成聯軍擊破秦軍,一路追擊到函谷關下。

如果趙魏楚三國組成聯軍,白起根本不會下場打一場必敗之仗,秦王會直接撤兵。

6樓:tayphoons

帶知識穿越嗎,換隨便一現代熟悉那段歷史的就行。把小軍官李牧帶上負責實操,自己馬上啟動離間計去找范睢,同時重金求平原君去找信陵君和春申君,三管齊下,守軍數量削減三分之二,守住就行了。但凡一條管事,穩贏白起。

7樓:嘿嘿君

單純換將已經沒用了,廉頗留下的本就是個爛攤子了,同時趙國在國力軍力方面的硬實力,到廟堂計謀外交的軟實力全面被壓制。換將最多不敗的那麼慘,想贏除非再帶回去一支穿越軍團

8樓:槐葭28

誰都有可能打贏,就是概率問題(萬一來個隕石給秦軍砸一下呢)

不考慮小概率事件,打贏可能最大的就是第一梯隊的將領了,韓白衛霍李岳。(但是概率不會超過一半,四六開甚至三七,二八,除了秦趙國力差距之外,秦趙朝堂的廟算也是雙方博弈時差距較大的乙個點)

另外,尬吹項羽的真是看的我想笑,還5w騎兵就能突死白起,你是把項羽當李元霸還是高達用了,還是覺得白起的軍事水平等於劉邦?長平多山地,你騎的是天馬嗎?真能騎兵硬突,胡服騎射發家的趙國和成長於趙武靈王時期的騎兵將領廉頗(沒看出,廉頗確實是擁有豐富統帥騎兵作戰經驗的將領)會不知道,硬要守?

垓下面對和白起同一等級的韓信你怎麼不直接突過去滅了韓信呢?

9樓:冷壞了

趙國長平之戰敗因在場外而非場內,幾千年來鮮有人能看懂趙括的用兵,雙方各自截斷對方的後勤糧道,而秦軍危急更甚,才有秦王的緊急援兵。此時的戰役由戰術上公升至戰略,趙援軍的行動遲緩才導致戰役失敗。

10樓:北風南水

誰來都不會打那麼慘。趙奢都說他兒子不行,結果現在一堆人給他洗。

淝水之戰開打,也沒人覺得謝玄能贏。

漢武帝四路出擊,也沒指望衛青能大勝。

完顏構更是指望岳飛保全那點小地盤就行。

優秀的將領都是在不可能中尋求可能。

11樓:

長平之戰只要開打,趙國都是必輸。

長平之戰是啥?戰力和人數都在劣勢的趙軍因為國家財政快被拖垮了,不得不主動向秦軍進攻,結果被秦軍修築工事給包圍了起來,最後突圍失敗,投降後被坑殺。

趙軍為了突圍不得不去進攻秦軍的工事,但被切斷補給的趙軍去反覆衝擊秦軍工事,如果不能一次衝破包圍,後面就別想贏了。殺敵是會導致兵器損耗的:弓箭數量會減少,無法提供壓制;兵器會磨損導致砍不動敵人的盔甲;盔甲會破損導致受傷的可能性更大。

以弱戰強還去進攻別人工事,第五次反圍剿就是這麼輸的,換誰上都沒用。

趙國想贏只能拖,從頭到尾絕對不主動出擊,死命修堡壘防守,根本不觸發長平之戰。但問題是趙國國力比不過秦國,秦國看著是勞師遠徵,但韓魏早就是二五仔了,補給的壓力未必比趙國大多少。

而且當時趙國的決心也不如秦國,才開打就去求和,這就導致外交上其他國家認為沒必要來救,反觀秦國,河西15歲以上的全部召集起來,一定要打贏這一仗,這差距太大了。

實力不如秦國,決心不如秦國,外援也沒有,換誰都是輸。

不主動進攻,趙國被拖死;主動進攻,觸發長平之戰,趙國主力全軍覆沒。

趙國只有拿出邯鄲保衛戰的決心,這仗才有的打,不然換誰都沒用。

長平之戰如果把趙括換成李世民,結果會怎樣?

刀子嘴豆腐心 為什麼總給我推薦這種問題?不是救漢唐宋明,就是打韓白嶽曹,我鳳陛下還能不能愉快地休假了!不讓李世民帶記憶穿越,那還是李世民嗎。可讓他帶記憶穿越,對白起公平嗎!就這麼簡單。 嘿嘿君 只要不是開了上帝視角,或者把科技樹帶了回去,就算是誰去長平,都夠嗆能贏,秦武安君白起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將領...

長平之戰如果不用趙括,趙王如何能打贏?

月光下的9527 換田單,樂毅也夠嗆,趙括己經算很不錯了,廉頗真是四大將裡墊低的存在。廉頗只能欺負欺負弱國了,趙兵戰鬥力很強,在長平前期,能被王齕連敗,只能說廉頗水平不行,白起還沒出力,你就倒下了,只能堅壁不出,相持國力。趙括就是太年輕,如果能多加磨練,日後像白起一樣縱橫天下也不是沒有可能,可惜歷史...

長平之戰把鍋全甩趙括身上是否合理?

小豬快跑 你要全賴趙括,那是不客觀的,畢竟是趙王讓趙括上的,趙括只是乙個失敗的指揮官而已。長平之戰,趙王的表現才是災難級的,先是貪小利接手上黨。之後不是尋求盟友支援而是先求和,自己堵死了外援。最後中秦間以趙括代廉頗。 風溫2019 這只是講故事的人撩撥聽故事的人而已,就像關公耍大刀,關公那時候沒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