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秉筆太監要和文官隔絕?

時間 2021-05-31 13:45:25

1樓:栗子有毒

至十一月,項知賊被圍,守已困,聞已別命將,亦不敢止。但奏宜令總兵星馳赴援,倘不日破殺,則一面奏報止兵。奏至,上命太監懷、許、黃三人,召兵部於閣下計議。

程曰:「事急矣,行不可緩。」時曰:

「前者賊若四出攻劫,誠可駭懼。今入山自保,我軍圍守甚固,不一兩月,賊必窮困,可擒取也。京軍何用再行商助?

」予言曰:「觀項布置,賊不足憂矣。」程意不平曰:

「項今退在平涼,亦不可知。何謂為固守耶?」尚書白圭、侍郎李震相視不言。

時曰:「彼分布已定,無故何以退?且京軍行何時可到?

」程曰:「來年二三月。」時曰:

「如此則緩不及事矣。事之成敗,則在歲終。然以項奏詞觀之,勝可必矣,京軍不行為宜。

」諸太監皆曰:「然。」因問邊軍去否,時曰:

「邊軍亦不必去。」商曰:「邊軍去無害也。

」乃令遣軍行,留京軍住,營軍將不遣。程又請差錦衣千戶一人去看動靜,已準行矣。時聞請追止之,曰:

「去看無益,徒失將士心。」程忿忿出危言曰:「項忠軍若敗,必斬一二人,然後發兵去。

」眾不察,群然和附,以為止軍不行,必失關中。相知者,咸為時懼,私問曰:「止軍不發,何所見?

」時曰:「觀項疏曲折,知賊決可平靖,但彼既聞已遣將,亦不敢自任故也。」眾猶未信,洶洶益甚。

至十二月二十邊捷音至,知以十一月二十一日執滿四等,賊寨悉平,群言始息。

前天和 @伊南娜的大黃貓 聊天談到了這件事,正好可以用來回答問題。這是成化四年的乙個例子,司禮監三個太監,兵部三位堂官,都到內閣來商量事情,內閣當時有彭時商輅劉定之三個閣臣,內臣外臣九個大佬聚在一起開會,這算隔絕麼?明代的政務運作要怎麼隔絕內外臣呢?

外臣給內臣寫完墓誌銘然後不收入文集?

2樓:斯提利科

文臣所代表的地主階級天生與皇權對立,太監被委以重權其實就是皇帝想拉乙個幫手和白手套收拾文官。

故而權柄極大的太監一定要有兩個特點,一是絕對可控,不能像唐代那樣反噬皇權,二是得心應手,不能給了權力卻辦不了事,就憑這兩點,位高權重的太監就必須待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接受皇帝的監視和委託,而不在皇帝眼皮子底下的太監也必定不會位高權重。

為什麼唐朝的太監比明朝要牛逼許多?

很簡單,因為唐朝朝廷遇到的對手太強大,唐朝的對手是地方軍政勢力,所以必須讓太監集團掌握一些軍隊,監控一些軍隊。明朝朝廷的對手不過是文官,沒必要配以太多的資源 迷糊Yi 最近關注過明史,所以對明朝的一些問題比較熟悉 唐朝的等有機會看看史書再解釋 關於明朝太監,不得不提到明朝的政權組成 皇權,內廷,外廷...

為什麼唐代官宦可以殺王廢帝,明朝的大太監卻可以被皇帝輕易剷除呢?

草原風迷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唐代宦官權力確實很大,可以擁立皇帝。但唐代宦官並沒有專權到能廢帝的程度。不要說昭宗退位事件,這根本就是失敗的,最後昭宗復辟,劉季述倒是被滿門抄斬了。然後說宦官弒君那兩件事 唐憲宗之死一直眾說紛紜,至今有很多人認為主謀是穆宗。殺死唐敬宗的並不是掌權宦官。如果敬宗被宦官...

為什麼說明朝的太監是皇帝的代言人與背鍋俠?

劉光松 太監本身,高度依賴於皇帝。看似權利熏天,其實不堪一擊。典型的代表,是魏忠賢,死之前號稱九千歲。前皇帝一死,新皇帝弄死他不費勁。劉瑾也是厲害得很,皇帝要他死,太容易了。這個文官武將有區別。文官的背後,有官僚系統的支撐。武將背後,有一支甚至更多的軍隊支援。所以,太監的風光,是皇帝的默許。或者,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