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儒家思想家多是在明末清初時期,到了政局穩定時就很少再有思想家提出影響較大的思想了?

時間 2021-05-30 03:53:20

1樓:

思想「影響較大」應該怎麼度量?曾國藩出版《王船山遺書》,評價王夫之「其學亦竟不顯於世」,也就是沒啥影響……王夫之的名氣是後來隨著排滿革命日漸上公升的。

至於黃宗羲、顧炎武,都是明末學術脈絡的繼承者和新的學術的開拓者,固然有時易世變的一面,也有遵循學術本身規律的一面。

2樓:何遜而今漸老

政治穩定的時候,思想是作為統治工具,由官方來釋義的。事實上政治穩定時也有思想家,不過這時候的思想家往往同時又是政治家。

亂世的時候,政治力量無法像和平時期那樣穩定地施加在個人身上,人有了多出來的自由,並且變革能夠給深處其中的人以更多的材料,有了產生思想的土壤。如此,帶有個人色彩的思想家就層出不窮了。

3樓:葉同學

和儒家思想有關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所以儒家崇尚的本來就是治國齊天下,在太平盛世,有能力的儒生都追求當官、實現人生抱負去了,著書立說在他們看來是官場不順才會幹的事。

而如果不是大官大儒,思想想要傳播開也很困難。隨便發表高論,被當官的看見說個:「你敢汙衊聖教?

」說不定就給逮起來了,就算不被逮起來,寫出來的東西很可能也沒人看,不光沒人看,可能印都沒人給印。

比如徐渭不就是嗎?才華橫溢但沒能得志,落寞而終,要不是他死後袁文道無意中在朋友家看到他的書並寫了篇文章,後人說不定都忘了有這麼個人。

封建時代,除非遇上亂世,否則異端邪說肯定發展機會,思想家也是個社會階級,不是誰想當就能當的。

現在不也差不多嗎?網路上這麼多思想家,沒人捧的話,他們那些思想存不存在其實社會是不能知道的,更別說流傳了。

4樓:我已經是鹹魚了

不能說時局動盪才出大思想家。

王陽明可是稱聖的存在,他所在的年代明朝也不能說動亂,畢竟是明中期而已。

而中後期還有李贄。

當然我們不能否定時局動盪是會出現相應的思想,但是也不要忘了,黃宗羲這些大思想家的思想更加契合於儒家在資產階級而已,無論時局是否動盪,只要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都是會出現的。

所以本質上思想是社會發展的反映,無論是盛世還是亂世,只要不出現人為的抑制,那麼相信的思想都會出現的。

至於明清思想對社會的改革,那還真不是很大,反而對後世影響更深。

孫中山,梁啟超他們很多思想都是受到西方以及明清時期進步思想家的影響。

5樓:石頭

儒學也是幾番起落的,春秋時期孔子的有教無類,讓平頭百姓接受教育,到了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各類思想家紛紛登場,但是秦靠的的法家,儒學沒落 ,漢代需要秩序,董仲舒拿過來了儒學但只是官學,解釋權不在民間,三國兩晉南北朝,道家逐漸興起,老莊盛行,佛教漸行,也是適應亂世人各取所需罷了,到唐依然老莊被崇,宋代為了秩序,也是儒學興起,也是官方導向為主,元,儒學被滅,但後期任用漢族知識分子,也算被融合,一定程度接受儒家思想,明代符合時代的儒家反倒在民間,於是有了知行合一,至於清,幾乎就是僵化的東西,成了工具。不好給個結論,畢竟你的題目太大了,只是捋一捋,很簡短的。

儒家思想是什麼時期成為主流思想的?

站著讀經典 在孔子出生前,在遙遠的西周時期。我們覺得孔子是思想家,可是古代思想家的地位並不高,古代有 經史子集 思想家的著作屬於 子 這一類別,只能排第三,地位最高的是經。儒家思想在西周時期發光發熱,傳到孔子的時代已經 禮崩樂壞 了,他拼命地奔走呼號,統治者們都覺得你說的對,但是我不聽,沒有人願意實...

求關於明清時期的思想史著作的推薦?

笙歌離曲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本書是由作者李澤厚所編著,2008年6月1日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本書貫穿論說了自先秦至明清的各種主要思潮 派別和人物。其中著重論證了中國的辯證法是 行動的 而非 思辯的 論說了秦漢時期所形成具有機反饋機制的 天人感應 宇宙觀流傳至今,莊子 禪宗的哲學是對人生作...

在先秦時期,孔孟的儒家思想說的那麼好聽又有道理,為什麼不被很多君主採納?

言暗 是哪個國家放糧養了一群懶人來著?但凡話都有道理,看用在什麼情況下而已 孔孟的核心叫做克己復禮,不要把核心拆出去,拿部分問人家最早宣揚的 此世禮樂崩壞,欲復周禮 其他都是包裝,不現實也不切實,對治國沒有切實的幫助,所以自然沒人用 野說正史 亂世講禮,就是自取滅亡。所以魯國從未強大,而統一中國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