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網文史學家那麼狠批司馬光?

時間 2021-05-13 04:18:47

1樓:唯刑之靜

因為王安石啊,這很難理解嗎?王安石是列寧欽點的「十一世紀偉大改革家」,在批林批孔中是法家代表,擁有絕對的政治正確。幾十年來教科書上也是極盡誇讚,大家站在王安石的立場上看問題不是很正常嗎?

2樓:星際軒軒

這涉及到對王安石變法評價的改變

在建國之前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都以貶低為主,當然從20世紀開始,好評開始增多

在建國之後對王安石變法進行翻案,予以很高的評價,自然司馬光評價就變低了

3樓:曲有誤周郎顧

閩人輕易,楚人狡險

涑水記聞裡關於王安石弟弟在太廟哭的記載

邵氏見聞錄對王安石吃魚食的記載

以私人身份寫信讓王安石退休

和「大奸邪」呂惠卿的辯論

割讓西北四鎮

保守派所謂的「君子」們,好像各位品格也不是那麼高尚

4樓:邵珠

正面評價相信題主都明白,所以這裡只拋磚引玉羅列一下負面的,說明一下人們負面評價他不是沒道理可講。至於罵得對不對,可以商榷。

朱熹認為:「溫公忠直,而於事不甚通曉。如免役法,七八年間直是爭此一事。

他只說不合令民出錢,其實不知民自便之。」又將神宗朝時宋軍戰爭得之土地,無償送還給西夏。而日後新舊黨爭漸淪為意氣及權位之爭、不再著重於國政運轉。

朱熹說司馬光「溫公之說,前後自不相照應,被他(章惇)一一捉住病痛,敲點出來」。讚揚司馬光「溫公可謂智仁勇。他那治國救世處,是甚次第!

其規模稍大,又有學問。其人嚴而正。」(《宋元學案·卷八》),但稱「元祐諸賢是關閉著門說道理底」。

王夫之:「畢仲遊之告溫公曰:『大舉天下之計,深明出入之數,以諸路所積錢粟,一歸地官,使天子知天下之餘於財,而虐民之政可得而蠲。

』大哉言乎!通於古今之治體矣。溫公為之聳動而不能從。

不能從者,為政之通病也,溫公不免焉。其病有三:一曰惜名而廢實,二曰防弊而啟愚,三曰術疏而不逮。

」「馬、呂兩公非無憂國之誠也,而剛大之氣,一洩而無餘。一時蠖屈求伸之放臣,拂拭於蠻煙瘴雨之中,愔愔自得。上不知有志未定之沖人,內不知有不可恃之女主,朝不知有不修明之法守,野不知有難仰訴之疾苦,外不知有睥睨不逞之強敵,一舉而委之夢想不至之域。

群起以奉二公為宗主,而日進改圖之說。二公且目眩耳熒,以為唯罷此政,黜此黨,召還此人,復行此法,則社稷生民鞏固無疆之術不越乎此。嗚呼!

是豈足以酬天子心膂之託,對皇天,質先祖,慰四海之孤煢,折西北之狡寇,而允稱大臣之職者哉?」(《宋論·卷七·哲宗》)

顧棟高《司馬溫公年譜序》:「唯公忠厚質直,根於天性,學問所到,誠實金石。自少至老,沉密謹慎,因事合變,動無過差。

故其文不事高奇,粥粥乎如菽粟之可以療飢,參苓之可以已病。」然而政治生涯並不突出,儘管他認為「王安石等所立新法,果能勝於舊者存之」,但實際卻因情感上不滿王安石而不擇優劣盡罷新法。

蔡東藩:「本回敘高後垂簾,及溫公入相,才一改制,即見朝政清明,人民稱頌。……但司馬光為一代正人,猶失之於蔡京,小人獻諛,曲盡其巧。

厥後力詆司馬光者,即京為之首,且熙豐邪黨,未聞誅殛,以致死灰復燃。人謂高後與溫公,嫉惡太嚴,吾謂其猶失之寬。後與公已年老矣,為善後計,寧尚可姑息為乎?

」(《宋史演義》:立幼主高後垂簾拜首相溫公殉國)

梁啟超在《王安石傳》批評司馬光不懂軍事:「保甲之法既廢,將兵之制復壞,宋欲不南,更可得耶?然則禍宋者,果荊公(王安石)乎哉,抑溫公乎哉?」

李廷機:司馬光入相,新法悉皆休。

如果乙個人因為崇尚王安石而去罵司馬光,那很合理啊,雖然嚴格意義上非黑即白的邏輯立不住。

李世民朱棣為什麼史學家頗多非議?

broke 有個很重要原因是不正統。這個正統性我們現在看來不重要,能者居之,很正常嘛,但是在古代很重要。因為正統性代表的是法理和制度,制度代表的是穩定。乙個國家發展的久,乙個能讓國家穩定的制度遠比乙個優秀的君王重要得多。唐代後來的皇位繼承的亂象,與明代朱棣的倆兒子的爭鬥,都受他倆篡權的影響。 有鳴倉...

歷史學家能為社會做出什麼貢獻

Doctor Who 要是沒有歷史學家,釣魚島指不定成誰的 要是沒有歷史學家,南海指不定是誰家的 要是沒有歷史學家,誰又能知道我們的家在何方要是沒歷史學家,誰告訴我們的後人祖國的偉大沒有人歌頌祖國的偉大,誰又能挺起驕傲的胸膛沒有人告訴我們的後輩,他怎能感到祖國美麗而輝煌我們學習歷史,不僅僅是學習,更...

為什麼東南亞那麼少科學家?

和佛無關,培養科學家需要錢 機構以及做研究的各種支援,培養出來你還得留得住,說白了就是綜合國力必須到一定程度 並不是說國立弱出不了科學家,概率小,難度大罷了 東南亞有誰有這個條件的?李家坡麼?太小了 其他都不太撐得起。 護法居士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圓滿清淨戒行。於一切有情而生對治。於父母所不生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