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上學從開蒙一直到科舉,學習的書籍或者接受的訓練的順序是什麼?

時間 2021-05-11 23:17:03

1樓:三水

答一記個人覺得「三字經」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

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 」

2樓:王夢鴻

每個人自六歲可識字起,古人把每十年劃分乙個階段,六至十六歲,十年誦讀,利用其記憶力應背下一些經典;十六至二十六歲,十年講貫,利用其心智邊讀邊研究,加入思考;二十六至三十六歲,十年涉獵,利用其閱歷廣泛多讀雜書,學文科的不妨讀些理性書,學理科的不妨讀些文學書,鍛鍊自己的形象思維,邏輯能力。三十年讀書如此堅持下來,必然會懂得孔子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人生之路因為讀書,雖窄猶寬,雖崎嶇也平坦,即便一生清苦,依然會樂趣無窮。

3樓:

古代學習文化知識並不是要將你培養成鴻儒大家,而是要教會你如何寫八股文換取功名。學童由啟蒙開始即為八股文作準備,一般先讀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由於八股文要求對仗要引用典故,所以可能還會讀聲律啟蒙、幼學瓊林之類的書。下來是最重要的一本書,朱熹的四書章句,不僅要背誦正文還要背誦朱熹的註解,因為四書其義幽微,各人有不同的解釋,必須統一起來,否則難以閱卷。

下來讀什麼書呢?

沒了,是的沒了。

沒有史記漢書,沒有莊子道德經諸子百家,沒有廿四史。前幾個答案的最大問題是嚴重高估了古代文化人的水平,實際上除了極少數大家根本不可能有人讀過那麼多書。古代的應試色彩比現代還要強,現代高攷就算沒攷好,也有不少出路,古代若家裡沒有背景,科舉又沒有攷好,只能回家種地,全部的學習都是在為寫八股文服務,古代讀書不易,百衲本史記,現代只用二冊書,但在古代要用乙個大箱子去裝,普通人家也買不起。

寫八股要求「入口氣」,即模仿古人口氣。說理引典只能用秦漢以前的典故,秦漢以後的自然不必讀,只要熟讀四書就可以換取功名,五經不必讀,諸子更不必讀,中國古書雖多,不讀等於無。康有為在《請廢八股、試帖、楷法試士改用策論》說「巍科進士翰苑清才不知司馬遷范仲淹為何代人漢祖唐宗為何朝帝者」說的就是這件事。

總之古人讀書很少,即便文化人也如此,盲目開書單不可取。

古代人怎麼確定一年的時間長度?

巫小寒 很簡單,在地垂直上立一根杆,每天正午時分測量桿的影子。由於太陽的直射點是以年作為週期呈現回歸運動,每天正午太陽的直射點都不盡相同,夏至日,太陽高度角最大,杆的影子最短。冬至日,太陽高度角最最小,杆的影子最長。只要每天測量竹竿影子的刻度,由於太陽直射的位置不盡相同,所以留下竹竿的影子刻度也不盡...

請問一下,辯論賽的論題是 現代人比古代人愛讀書應該怎麼辯?

王阿蠻 餓殍千里裡的餓殍,生前算不算人?為了功名利祿,封妻蔭子的目標而對於讀書具有強大的動力,能不能算是愛讀書?工作和事業的區別 抱著功利的心態做事,可不可以被稱為愛?比如釣凱子,傍大款,找富婆 歷史的長河中,哪個時代的人的物質環境最豐富,滿足他們追求精神世界的基礎?倉廩實而知禮節 評價兩個時代的人...

乙個古代人穿越到現在,多上時間能適應現代社會?

假報告 其實我就是古代人,八年適應中國社會。按照現代人的說法,我來自瑪雅文明的前古典期,哦,順帶一提,我們對我們自身的種族稱呼翻譯為中文是自落文明。證據 胡夫金字塔的頂尖,把這個地方切割,然後把,十字軍第一次東征拿走的約炬插進去,金字塔將變成最終模樣 其實所謂的瑪雅預言是阿茲特克文明的阿爾法長老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