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東晉時琅琊王氏不篡位自立?

時間 2021-05-11 14:13:54

1樓:聖人門生

東晉大部分掌權者都會站在幕後,給世族軍閥各方勢力乙個緩衝地帶。一旦有一方有了遠超其他勢力的權勢或者無法調和各方矛盾,就會登基或者造反,劉裕是前者,桓玄是後者。

2樓:Black Bob

皇帝的金字招牌雖然在魏晉南北朝隨著權臣多次篡位而貶值,但還沒低到五代十國時期「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的地步。

古代經常用「有德之人」來粉飾篡位,所謂「有德」,用今天的話說比較接近於政治學上的「合法性」,也就是被統治者對於統治者的認同。做權臣相對容易,有能力有手腕,再能籠絡一批得力幹將為班底,一般就足以駕馭朝堂。但是要「化家為國」,讓統治階級普遍接受新的最高統治者,資歷、威望、實力不夠,不孚眾望,皇位就是曹老闆所言的「大火爐」。

琅琊王氏本身並不具備「化家為國」的實力,畢竟司馬睿、王導其實是司馬越、王衍用於經營江東退路的「副本」,司馬睿一無實力,二無名分,如果不是因為正統的司馬炎一系全軍覆沒,根本沒資格做皇帝。東晉立國,實賴王導多方牽線奔走,努力調和南渡士族、江東世家和流民帥之間的關係,奉司馬睿為名義上的共主。

王導的「憒憒之政」雖然有門戶私心,但也實屬無奈之舉,當時的東晉朝廷最多只能保證大多數的世家利益不受損,根本沒有餘力通過北伐創造更多利益。

琅琊王氏在南渡以前也僅僅剛剛躋身一流世家,論「冢中枯骨」遠遠不及漢魏舊族,不能用更多利益籠絡世家,也缺乏軍功帶來的威望,以司馬睿為金字招牌團結各方政治勢力才是明智之選

王敦第一次叛亂之所以能輕易攻破建康,僅僅是因為司馬睿任用刁協、劉隗重振皇權的企圖傷害了世家利益,導致作為義興周氏子弟的周札倒戈,讓出建康的鎖鑰之地石頭城,氣死司馬睿。一旦王敦真的篡位成功,必然形成強大皇權,這並不符合其他世家和流民帥的利益,所以晉明帝司馬紹可以依靠郗鑒、庾亮、溫嶠、陶侃、蘇峻等人平定叛亂。

王敦的接近篡位成功僅僅是表面上的「成功」而已,沒有任何世家真心擁戴強大皇權,除非世家子弟徹底腐朽而後繼無人。王大將軍做不到,桓大司馬做不到,劉寄奴做到了,不僅僅是能力使然,也要考慮歷史趨勢。

3樓:「已登出」

東晉門閥大族不只王姓一家,王與馬共天下就能得到家族的長盛不衰,皇帝是個高危職業,弄不好就是滿門被滅,開了門閥篡位的頭王家並不能保證自己權位的穩固,其它門閥不會效仿他們,不如做個人臣財富權位雙收豈不美哉~

4樓:tom

王敦篡來了呀,沒成功而已。

至於王導為什麼不讓王敦篡,那司馬家已經是皇帝,司馬倫為什麼還要篡?司馬倫篡了,為什麼司馬冏司馬穎司馬顒司馬乂不答應?別人當皇帝,與自己當皇帝還是有區別的,別拿家族說事!

司馬冏司馬穎司馬顒司馬乂不答應司馬倫篡位,與王導不答應王敦篡位,有任何區別嗎?

大家都是八王之亂玩過來的,別來這套里格朗。王家起家也不光彩,靠王衍跪舔八王之一的司馬越起家,有什麼道德高點?

司馬越也是個逮著家族中的諸司馬使勁坑的玩意兒,連皇帝司馬衷也是他毒死的。王導向司馬越學習,也沒有什麼不對呀。

至於王導自己為什麼不篡位,那是另乙個問題。反正他不讓王敦篡位,一點問題都沒有!司馬家可以不拿家族說事,王家當然也可以不拿家族說事。

5樓:yuan su

家裡立場不同。

乙個覺得我憑著武力可以拿下董事長的位子,另乙個覺得就算拿下了也坐不住。從對自己家子侄的判斷看,後面那位腦子清楚一點兒。

再加上往前沒幾年,北患未息時,一攬大權的諸葛都老老實實當總經理,以他的智識都不敢越雷池一步,王茂弘又不傻,不會覺得自己比葛公厲害的。

6樓:陳聖

王敦不是失敗了嗎。王敦失敗後,王家就沒有實力篡位了。王家能屹立不倒,很大程度是因為王敦失敗後皇帝念舊情,讓王家安然度過危機。

可能中學課本給很多人誤導,好像王謝兩家在東晉南朝一手遮天。實際上,主政者並不固定,後面庾亮,陶侃,桓溫,謝安,司馬道子,桓玄,劉裕等人陸續主政,尤其桓溫桓玄,就是權力頂峰,桓玄甚至稱帝。王謝的幸運在於子孫多,又不處於風口浪尖,通過聯姻,累世為官,所以在朝廷積累了相當地位,但有實力造反的,還真找不出來。

畢竟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所以後面宇宙大將軍侯景輕而易舉把他們全滅了。

7樓:王俊鋼

這是乙個選擇題,實在沒辦法的人選擇宦官,那是十年的富貴,稍微有點勢力的選擇外戚,那是一代人的富貴,當皇帝當的好,那是百年富貴,可是這些比不上千年的世家,把皇帝做成乙個牌位高高掛起來,世家說了算,這種遊戲玩了差不多有一千多年,沒算到的就是黔首們的崛起和外族的入侵,打破這種平衡了。

8樓:「已登出」

那還得看其他大佬支援不支援啊。要是當時所有的大佬都支援王敦,王敦穩贏,王導那還能不支援?關鍵就是不是所有大佬都支援王敦,王導一看,贏了你當皇帝,我還是當我的朝廷二把手,你要是輸了,我陪你一起死,我圖什麼啊?

9樓:瀾冰白羽

你也說了王敦已經成功了百分之九十,那你知道那時王敦的兄弟王導在幹嘛嗎?他找了幾十上百號的王氏子弟,跑到皇宮那邊請罪。

典故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就是這個故事的最後結局。

《晉書·列傳三十九》記載:初,敦之舉兵也,劉隗勸帝盡除諸王,司空導率群從詣闕請罪,值顗(字伯仁)將入,導呼顗謂曰:「伯仁,以百口累卿!

」顗直入不顧。既見帝,言導忠誠,申救甚至,帝納其言。顗喜飲酒,致醉而出。

導猶在門,又呼顗。顗不與言,顧左右曰:「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鬥大系肘。

」既出,又上表明導,言甚切至。導不知救己,而甚銜之。敦既得志,問導曰:

「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當登三司,無所疑也。」導不答。又曰:

「若不三司,便應令僕邪?」又不答。敦曰:

「若不爾,正當誅爾。」導又無言。導後料檢中書故事,見顗表救己,殷勤款至。

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告其諸子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東漢末年,董卓亂政,袁紹等諸侯聚兵結盟。然後董卓一看對面有些厲害,選擇把袁紹的叔叔全家剁了,袁紹在城外看著自己的叔叔人頭落地。

當時王敦已經率領兩萬精兵,打的晉明帝很是狼狽,如果雙方選擇死磕而不是明帝退縮。明帝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拿琅琊王氏全族,加世世代代的祖墳開刀。王敦再強不過數萬兵馬,未必鬥的過決心死磕的晉明帝。

而且洩露王敦謀反的,就是琅琊王氏的子弟。

首先謀反做天子,不是頭一熱手一動就行的。就算王氏子弟鐵了心,同心協力滅了晉朝讓王氏稱帝,那晉朝各郡臣民願意臣服琅琊王氏嗎?

晉明帝絕不是傻子,王敦謀反也沒有百分之九十,明顯戰局拉到後面是晉明帝在玩王敦。

而且王敦第二次起兵之前,琅琊王家已經放棄王敦了。王敦的兄弟王導,率領全族人給還活著的王敦發喪。

以一家之力,想在相對和平,天下歸心於晉朝的東晉明帝時期謀反,的確不是什麼太好的事情。而且就算謀反成功,未來王氏子弟也會重演前朝昏君的故事,從而導致琅琊王氏全族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還不如好好的當個臣子,別管天子是誰,讓家族延續了千年萬年才是正經事。

東晉時期的京口為什麼如此重要?

京口 鎮江 一直為建康 南京 門戶,北臨大江 南據峻嶺,形勢險要,為兵家所重!更重要的是 永嘉南渡以來,大批的幽 冀 青 徐 並 兗的南下流民聚集於此,當時東晉丞相王導設立喬州 郡來管理流民,京口就為喬徐州和喬東海郡 真正的徐州和東海郡已淪陷胡手 治所。當時能到達京口的流民多為青壯,且與北方胡人多有...

為什麼那麼多人覺得《琅琊榜》裡的譽王比靖王更適合當皇帝?

默遇 靖王太過耿直,不懂得帝王的權衡之術,有可能處理不好大臣之間的黨羽之爭,就中國古代每乙個朝代來看,大臣羅織黨羽始終是帝王避不開的乙個麻煩,如果不能很好的處理,輕者導致朝局不穩,人心渙散 重者導致天下動盪以致威脅皇權。但是就劇中靖王的性格來看,他是沒有處理大臣羅致黨羽的能力的,但是會以百姓的需求為...

琅琊榜中,梅長蘇為什麼剛開始假裝輔佐譽王而不是太子?

白歌 因為譽王是生母是滑族,梁王只是扶持他來牽制太子的,梁王知道最後不可能真的讓他當皇帝,所以梅長蘇假裝輔佐譽王,對付太子,太子倒台了,皇位就很大可能是靖王了。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梅長蘇直接去輔佐太子了,太子豈不是更名正言順坐上皇位了?那靖王還怎麼上位?只有借譽王的手把太子扳倒,把那個位置空出來,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