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怎麼死的?

時間 2021-05-11 08:57:58

1樓:艾寒松

杜甫之死~邁開了腿,卻管不住嘴的「大忙人」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所有課本說到杜甫,都繞不開「憂國憂民」4個字,其實「國與民」不是重點,憂愁才是——這個大忙人,年輕時忙著玩,中年了忙著找工作,晚年忙著找飯轍~一輩子都在找,結果還都沒找著,不愁才怪。

廣德元年(763年),杜甫做本詩時,這位在官場上追求了一輩子也失敗了一輩子的詩人,萌生了回故鄉洛陽鞏縣的念頭。

然而漂泊了六年多之久後,他還是死在了還鄉旅途中的一艘小破船上。

有種說法認為,他因5天(或9天)沒吃上飯,偶然得到一頓烤肉就酒,結果暴飲暴食導致消化不良(急性胰腺炎)而死,簡稱「撐死」;也有說是由於不潔飲食引起食物中毒。

此說可信度較高,新舊唐書皆有相關記載但語焉不詳,總之,死得很是憋屈。

2樓:

文字摘自馮至先生《杜甫傳》最後一章,是了解杜甫生平很好的一本書。且馮至先生的創作嚴謹細緻,文筆情感飽滿,史料空白處也不擅自妄言,很適合現代人做初步了解。

以下為文字

他在衡州,計畫南下郴州,因為他的舅父崔偉在郴州任錄事參軍。他溯著郴水入耒陽縣境,遇見江水大漲,停泊在方田驛,五天得不到食物。耒陽縣令聶某得到這個訊息,立即寫信問候他,給他送來豐富的酒肉。

他接受了這寶貴的贈品,曾經寫過一首詩感謝聶縣令。但是水勢不退,他無法前進,不能當面把這首詩交給聶縣令,只好掉轉船頭,又回衡州北上。等到水落了,聶縣令派人尋找杜甫,卻再也找不到杜甫的蹤跡,他以為杜甫必定是在水漲時被水淹死了,為了紀念這個詩人,在耒陽縣北不遠的地方給他建立了一座空墳。

由於這座空墳,產生了乙個傳說:杜甫餓了許多天,一旦得到聶縣令送來的白酒牛肉,在痛飲飽吃之後,一晚便死去了。這傳說從唐中葉以後便傳布得很廣,它和李白醉後水中探月而死的故事是同樣地荒誕無稽。

事實上,杜甫被洪水阻住,不能南下郴州,只好改變計畫,想北上漢陽,預備沿著漢水回長安去。計畫儘管是計畫,貧窮與疾病卻使他沒有走出湘江的能力。從秋到冬,他的小船只是在湘江上漂浮著。

由於長期的水上生活,風痺病轉劇,他倒臥在船中,寫出一首三十六韻的長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是他最後的一篇作品。在這首詩裡,他寫他從舟中看到的悽慘的景物是:

故國悲寒望,群雲慘歲陰。水鄉霾白屋,楓岸疊青岑。鬱鬱冬炎瘴,漾漾雨滯淫。鼓迎非祭鬼,彈落似鶚禽。

他寫他的貧窮,是終日以藜羹度日,從成都草堂帶出來的烏皮幾早已靠散,用繩子重重捆起,身上穿的衣服寸寸都是補綻。他寫他的疾病,是吃下藥去便汗水涔涔;他看他的死期已經臨近,北歸是不可能了。在這情況下,他並沒有忘記國家的災難,他在這詩裡寫著--

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

這首詩寫出不久,他在湘江上的舟中死去了。這是770年(代宗大曆五年)的冬天,他五十九歲。

他死後,家人無力安葬,把他的靈柩厝在岳州。四十三年後,813年(元和八年),他的孫子杜嗣業經過很大的努力才從岳州把杜甫的遺體搬運到偃師,移葬在首陽山下,在杜預墓的附近,杜審言墓的旁邊。杜嗣業搬移他祖父的靈柩時,路過荊州,遇見詩人元稹,元稹給杜甫寫了一篇墓銘,他說,自有詩人以來,沒有像杜甫這樣偉大的。

寫到這裡,這個偉大的詩人的一生便結束了。這是乙個悲劇。這是乙個正直的詩人在封建社會裡必然的悲劇。

自從天寶末年以來,國家的災難日漸嚴重,人民的痛苦日漸加深,杜甫面對現實,寫出許多替人民訴苦、為國家擔憂的不朽的詩篇。他同時把災難的解除與痛苦的減輕寄託在當時的統治者身上。可是這些統治者既不能抵禦外侮,更不會把人民放在心上,只是想盡方法維持自己的地位與特權;他們對於強悍的外族不惜委曲求全,對本中國人民的剝削卻更為殘酷。

他們並不能解除災難,反而製造災難,並不能減輕人民的痛苦,反而加重痛苦。杜甫究竟是乙個官僚家庭出身、受儒家影響很深的人,他在當時不可能懷疑到這套封建的體系,對皇帝存在的意義也不會發生疑問。在矛盾的情況中,他對於皇帝--一玄宗、肅宗、代宗一時而歌頌,時而諷喻,時而抱著無限的希望,時而感到極大的失望,他的進步性發展到759年可以說是達到頂點,此後他再也不能超越過這個頂點了。

但是異族的侵犯,人民大批的死亡與逃亡,在杜甫有生之年以內卻沒有達到止境。當歌頌與諷喻都失卻作用時,他只有夢想唐太宗時代的再現;當他看著人民無法生存時,只希望皇帝能夠減輕賦稅,節制征役。事實上,唐太宗時代的再現是不可能的,向皇帝要求減稅節役更無異於緣木求魚。

最後只有懷著傷感的心情放棄了早年'致君堯舜'、'整頓乾坤'的念頭,但他卻始終不曾取任何乙個方式逃避現實,直到死亡的前夕他還念念不忘國家的不幸。自從安史之亂後,國內各處都接連不斷有變亂發生。這些變亂按照性質的不同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農民的痛苦到了無法忍受時,便發生小規模的農民起義;一種是軍閥們的爭奪地位,互相殘殺。杜甫對這兩種性質不同的變亂分得並不清楚。但他由於與人民接觸的機會較多,深切地感到貧富懸殊是許多變亂的根源,並且從這裡認識到,統治者所謂的'盜賊'本來都是無路可走的人民。

至於軍閥們的爭奪殘殺與官兵的暴戾,杜甫則在他的詩裡表示出極端的憎恨。

杜甫的詩反映了乙個複雜多變的時代的歷史,描畫了祖國一部分險要而壯麗的山川。他一生到處流浪,長期生活在人民中間,所以他大量地採用了、提煉了人民的語言,使他的詩能有那麼多新奇的變化,有充足的力量來表達他所經歷的一切。同時他的詩裡也有一部分是古典的堆砌,是技巧的玩弄,這些詩都是什麼時候寫的呢?

多半是當他為了求得一官半職、投贈當時有權勢的王公大臣的時候,當他在皇帝身邊做左拾遺只感到'天顏有喜近臣9知'的時候,當他在西蜀荊潭與各處幕府裡的官僚們相周旋的時候。這些詩,總的說來是不值得我們讚賞的。杜甫的一生是乙個不能避免的悲劇,尤其因為當時封建的統治階級只把詩人看成是它的清客和幫閒,看成它的點綴,從來不能容忍他充作人民的喉舌,誰的詩歌裡有人民的聲音,誰的生活便會受到凍餒的威脅。

現在,一切的情況與從前迥然不同了,我們的新中國會有更多的人民的詩人產生,但是他們不會遭到像杜甫所經歷的那樣的命運,更不會得到像杜甫那樣的悲劇的結局。

3樓:直覺張半仙

770 庚戌代宗大曆五魚朝恩伏誅。 詩人杜甫卒(712-770 59魚朝恩伏誅。

▲杜甫五十九歲。春,在潭州。正月二十一日,檢故帙,得高適上元二年人日見寄詩,因追酬一首,寄示漢中王瑀及敬超先。

暮春,逢李龜年。四月,避亂入衡州。欲往郴州依舅氏崔偉,因至耒陽,時屬江漲,泊方田繹,半旬不得食。

聶令馳書為致牛炙白酒。盛夏回棹,秋至潭州,小憩遂遍別親友,溯湘而下,將出沔鄂,由襄陽轉洛陽迻邐歸長安。冬竟以寓卒於潭嶽間,旅殯岳陽。

他死在從潭州到岳陽的路上,到今天大致有這樣幾種死因的說法:撐死的,病死的,溺水而亡

杜甫是怎麼紅起來的?

我個人覺得杜甫真正紅起來應該是在現代。自從中小學收錄了杜甫的詩歌之後,全國所有中小學生都需要背誦杜甫的幾首代表作,諸如 登高 絕句 石壕吏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等等。這才讓乙個才華橫溢又憂國憂民,但卻一生坎坷的詩人在現代大放異彩。而古代,杜甫的詩歌受眾有限,畢竟在古代只有少數文人墨客才知道杜甫以及他的...

曹沖是怎麼死的?

明明是因為生病,別什麼都賴給曹丕,電視劇集歸電視劇集。太祖數對群臣稱述,有欲傳後意。年十三,建安十三年疾病,太祖親為請命。及亡,哀甚。三國志 魏書 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 然後,我得說,曹沖是有可能成功繼位的。曹丕和曹植的生母卞夫人出身不好,一直到建安二十五年才當了魏王后,這意味著,在之前的時間裡,丕 ...

武術是怎麼死的?

貝塔叔叔 你的問題其實是幾個問題疊加,這種問題的疊加最容易迷失個人的想法。首先,你想去大城市,是因為你自己喜歡大城市,還是因為你喜歡的男友喜歡大城市?如果是前者,你喜歡大城市的什麼?你對它有多少了解?你知道多少光鮮背後的辛酸?如果是後者,究竟是因為你缺乏主見,還是迷失於愛情,還是真的你們三觀一致。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