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澄不死,北齊能否一統天下?

時間 2021-05-10 20:44:26

1樓:

不是很懂腦洞型問題,不過今天突然有興趣談談文襄,就胡扯幾句。

一、文襄其人

很多人談到高澄的第一印象是紈絝、跋扈。這些當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事實,不過高澄作為政治人物,最應該談的還是他的政治作為。

高澄是高王的繼承者,卻又絕非僅僅是繼承者。天平年間,少年高澄就入鄴輔政,開啟了自己短暫卻輝煌的政治生涯。這時高澄的定位不僅僅是鎮鄴的副統帥,還是高王建立新秩序的重要合作者。

高王與杜弼有一段對話常常被作為高氏的黑歷史使用,不過我倒認為這是高王的真情流露:

弼以文武在位,罕有廉潔,言之於高祖。高祖曰:「弼來,我語爾。

天下濁亂,習俗已久。今督將家屬多在關西,黑獺常相招誘,人情去留未定。江東復有一吳兒老翁蕭衍者,專事衣冠禮樂,中原士大夫望之以為正朔所在。

我若急作法網,不相饒借,恐督將盡投黑獺,士子悉奔蕭衍,則人物流散,何以為國?爾宜少待,吾不忘之。」

——《北齊書·卷二十四·杜弼傳》

高王的確沒有忘記他對杜弼的承諾,以寬仁攏眾的他不方便親自出面,高澄就是他給腐敗亂局的答案。

相比高歡的寬,高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的嚴。當然,這也是他在當時被攻擊的重點,李延壽在《北史·文襄紀》傳論即寫道:「文襄嗣膺霸道,威略昭著,內除奸逆,外拓淮夷,擯斥貪殘,存情人物。

而志在峻法,急於御下,於前王之德,有所未同。蓋天意人心,好生惡殺,雖吉凶報應,未皆影響,總而論之,積善多慶。然文襄之禍生所忽,蓋有由焉。

」用詞可謂刻薄。

但高澄的嚴厲整治顯然是好事,而且效果立竿見影。天平元象之際,本來肆意妄為的權貴多為高澄與他的幕僚們所懲,東魏政治大為澄清:

初北境亂離,亡一女,及貴,遠加推訪,終不得,疑其為人婢賤。及為司徒,奴婢訴良者,不研虛實,率皆免之,願免千人,冀得其女。時高祖入朝,左右有言之者,高祖大怒,解其司徒。

——《北齊書·卷十八·孫騰傳》

子如義旗之始,身不參預,直以高祖故舊,遂當委重,意氣甚高,聚斂不息。時世宗入輔朝政,內稍嫌之,尋以贓賄為御史中尉崔暹所劾,禁止於尚書省。詔免其大罪,削官爵。

——《北齊書·卷十八·司馬子如傳》

尋徵為御史中尉,選用御史,多其親戚鄉閭,不稱朝望,世宗奏令改選焉。慎前妻吏部郎中崔暹妹,為慎所棄。暹時為世宗委任,慎謂其搆己,性既狷急,積懷憤恨,因是罕有糾劾,多所縱捨。

高祖嫌責之,彌不自安。出為北豫州刺史,遂據武牢降西魏。

——《北齊書·卷二十一·高慎傳》

坐匿亡人,見禁止。使崔暹謂文襄曰:「語阿惠,兒富貴,欲殺我邪?」神武聞之泣,詣闕曰:「臣非尉景無以至今日。」三請,帝乃許之。於是黜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北史·卷五十四·尉景傳》

暹前後表彈尚書令司馬子如及尚書元羨、雍州刺史慕容獻,又彈太師咸陽王坦、幷州刺史可朱渾道元,罪狀極筆,並免官。其餘死黜者甚眾。高祖書與鄴下諸貴曰:

「崔暹昔事家弟為定州長史,後吾兒開府諮議,及遷左丞吏部郎,吾未知其能也。始居憲臺,乃爾糾劾。咸陽王、司馬令並是吾對門布衣之舊,尊貴親暱,無過二人,同時獲罪,吾不能救,諸君其慎之。

」——《北齊書·卷三十·崔暹傳》

李百藥的文襄紀雖然已然不存,但他在孫騰、高隆之、司馬子如的「三貴」傳論中對高澄大加誇讚:「孫騰等俱不能清貞守道,以治亂為懷,厚斂貨財,填彼溪壑。昔蕭何之鎮關中,荀彧之居許下,不亦異於是乎!

賴世宗入輔,責以驕縱,厚遇崔暹,奮其霜簡,不然則君子屬厭,豈易間焉。」

這無疑才代表了齊人的主流看法。固然,苛察與明察不過是角度不同,但今人既已沒有時代所累,屁股再坐在作奸犯科的勛貴們那邊就多少有點顯得可笑。

《北史》詆毀高澄的地方不僅僅在傳論之中,李延壽在高慎事和尉景事中大加渲染高澄與他們的私人矛盾,高澄的形象從奮力反腐的青年宰輔瞬間變成公報私仇的黃口小兒,十分陰毒。

另外,李延壽說高澄嚴苛是多違先王之道,顯然也是可笑的。高澄之嚴顯然出自高歡的授意,這本身也是高歡政治策略的一部分,所以才有高歡親謝崔暹之事。

高澄主政時期所行的經濟律法改革也是大刀闊斧且影響深遠的,高氏父子堅持鑄足值貨幣在虛幣濫發的三國時代殊為難得,《麟趾格》與《北齊律》則作為《太和律》的繼承者深刻影響了隋唐的律法體系。

高澄也絕非不通軍事之人,高王去世後河南兩爭高澄皆有親督,更以義釋王思政示恩天下。

武定年間的高澄已然是乙個足夠有能力也足夠成熟的政治家。

二、文襄身後

但我對文襄不死的預估仍然不樂觀。原因在於,比之繼承者文宣,高澄眼裡確實揉不了沙子。

無論高澄之死是否是勛貴們的刻意報復,他對勛貴們的嚴厲打擊都讓他的統治趨向不穩定。高澄死後勛貴們立即開始了喪心病狂的清算,試圖將高澄的幕僚們一網打盡,好在高澄有乙個好弟弟,作為高澄最親密的弟弟與政治繼承人,高洋在與勛貴們妥協的同時保住了幕僚們的性命,並按著高澄定好的方向將北齊帶向了國力的頂峰。

但高洋做到的這一切,高澄是否能做到呢?從小就是天之驕子的高澄能不能像高洋一樣隱忍不發,我覺得答案應該一定是否定的。

高澄不死,北齊政權內部的衝突還是會爆發,但是好是壞,則完全是未知數。

當然,高澄繼續在位,好處也有很多,最明顯的就是高澄如果正常去世,北齊的帝位相傳應該能進入相對正常的國有長儲、父子相繼模式,這對政權的穩定大有裨益。

但就算高澄成功安定了反對勢力,建立大齊,是否能如同題目一般統一,也是未知數。畢竟武成年間北齊一樣力壓周陳,突厥來貢,但高緯快速將這一切經營成粉末。

無論怎樣,這個性格跳脫卻又明察秋毫的年輕人始終是值得懷念的——如果你不認為毆帝三拳比弒君還令人難以接受的話。

魏帝曾季秋大射,普令賦詩,收詩末云:「尺書徵建鄴,折簡召長安。」文襄壯之,顧諸人曰:

「在朝今有魏收,便是國之光采,雅俗文墨,通達縱橫。我亦使子才、子公升時有所作,至於詞氣,並不及之。吾或意有所懷,忘而不語,語而不盡,意有未及,收呈草皆以周悉,此亦難有。

」又敕兼主客郎接梁使謝珽、徐陵。侯景既陷梁,梁鄱陽王范時為合州刺史,文襄敕收以書喻之。范得書,仍率部伍西上,刺史崔聖念入據其城。

文襄謂收曰:「今定一州,卿有其力,猶恨『尺書徵建鄴』未效耳。」

今亦猶恨。

2樓:楓無諺

我其實不太看好高澄,他相比弟弟來說更加偏激暴躁,不如弟弟那麼有政治手腕,所以高澄如果真的在位,可能還不如高洋時期來得好。

要想統一天下,就要先滅北周,那麼可以選擇:1、小關之戰竇泰勝利。2、玉璧之戰沒有瘟疫。3、高洋不得精神病。4、婁昭君早早去世。5、斛律光獨走滅週後篡位。

3樓:雪夜回家的鳥

高澄作為既定繼承人,如果不出意外死亡,按五十歲壽命計算,到死的時候嫡長子高孝琬也已經三十歲了,北齊很可能進入相對穩定的父子相承模式,而不是凶險的兄終弟及,國勢也就穩定的多,北周和南朝仍按照歷史進行的話,很可能在長期角逐後不是國力最強的北齊對手,但能否統一天下,尚未可知,畢竟從記載看,高孝琬也不是個省油的燈。

4樓:王熊左

可能性過低!

其實主要一點就是地緣上,他老爹跟宇文泰打了這麼多年,雙方交界(主要是黃河)真的都是鐵壁銅牆。然後南面,淮南得了,但長江又是天險。擴張能力被限制。

高澄的政治水平,在高歡時期已經很好的展示了。

但軍事能力,統御水平如何,其實沒有展示出來。

侯景之亂,其實最大的平亂功臣是慕容紹宗,這個人是高歡時期高歡刻意雪藏,臨終前告訴高澄,用慕容紹宗收拾侯景的。當然,高澄還不太敢用,用別人打不贏,最後才在陳元康的建議下啟用慕容紹宗。慕容紹宗和劉豐生、段韶、斛律光等人把侯景打垮了之後,他親率大軍拿下虎牢、洛陽等地。

畢竟手下這麼能幹,當老闆的要一直在泉水苟著——額,對不起,是在後方待著,不合適。

侯景之亂附加的,西魏王思政方面,其實也是慕容紹宗、劉豐生這幫人在打。但打到後來,慕容、劉等人乘船視察前線,被吹對面去了,慕容紹宗投水自盡,劉豐生中箭身亡。他親自帶兵來,聽了建議進行圍困,最後才贏。

這屬於救場。

兩次其實並不能展示其軍事才能幾何。至於淮南之地,其實趁火打劫,佔便宜。倒是可以認為作為統治者,見機行事、知機善動。歸為戰略頭腦清晰,應該可以。

但是依照問題他活下來,對淮南還只是個初期征服,江南隔著江,西魏(北周)隔著黃河,想一統天下比較艱難。

王猛不死苻堅能否一統天下?

諏訪上下大朙神 這個問題不好說 苻堅的仁德,使得他不像是個開國之君,而像是個守成之君。以其對前涼張氏,前燕慕容 慕於氏的禮遇和厚待來看,苻堅的仁德在當時是少有的品質。苻堅這個人很矛盾,卻也很可愛。當他封姚萇為龍驤將軍時,他對姚萇說 我苻堅當年就是以龍驤將軍的身份成就霸業的,所以這麼多年一直沒把這個職...

龐統不死,劉備可以一統天下嗎?

笑看風雲 只能說劉備集團統一天下的概率增大而已!曹孫劉三家的實力依然是曹第一,孫第二,劉第三。拿下漢中,劉得地失人,曹做了戰略收縮,實力未嚴重受損,劉急需修養生息10年再尋釁而動,在荊州不失的情況下,先北後南,緩進急攻。或許能夠成功,至少要等到曹操死之後吧! 滄海秋月 不會,三國時期真正懂得用兵的還...

如果沒有秦始皇,秦國能否一統天下?

遠方 沒有他,秦國也會統一。賈誼在過秦論裡就曾提到 奮六世之餘烈 秦國的統一是經歷了乙個漫長的準備過程的,不是單靠秦始皇完成的。 beres 不開上帝視角,智氏獨大之時,你能想到三家分晉嗎?三國鼎立之初,你能想到三國歸晉嗎?楊廣繼位之初富莫如陏,你能想到二世而亡嗎?以北宋與金國實力對比,你能想到衣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