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何時從強國到一統天下國政轉變?

時間 2021-06-16 12:54:48

1樓:PTX光學粉

伊闕之戰,戰後南韓徹底失去了抵抗秦國的能力,魏國割讓河東之地退出競爭,形成秦國單方面蠶食南韓的局面。

五國伐齊,韓魏趙楚這幾個國家失去了齊國這個可以在外交、戰略上與秦國迴旋的支點(此前齊國曾多次積極組織伐秦戰爭)。表面上這幾個國家都有領土進賬,實際上徹底惡化了地緣格局,秦國的統一之勢初成

2樓:暴力罪犯

商鞅變法秦國從奴隸制慢慢變化成封建制完成了生產關係的變革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又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是先進戰勝落後啊

3樓:

這個轉變是一步步來的,包括修建都江堰、鄭國渠、白起伊闕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破楚國郢都等一系列事件,但如果只說一件,那就是:

五國伐齊——從秦齊兩個超級大國變成秦國一超獨霸。

4樓:北約商丘

秦昭襄王時期奠定了基礎,始皇時期前期產生了機會,然後始皇把握住了。

昭襄王時期奠定基礎是兩件時期,一是李冰修都江堰。這使得四川盆地從類似楚國南越那種虛假地盤,變成了能出產十萬精兵的天府之土(人口不可能一下子就爆出來,所以到始皇時期成熟)。

第二件事是白起攻打楚國取了南陽盆地。春秋時期,楚國核心地盤就是南陽盆地,楚國靠這塊地盤就沒事跟齊晉爭霸,也是個易守難攻的風水寶地(攻取之後還需要一段時間治理才能產生戰鬥力)。

這兩件事造就了秦國國力長足的發展,在始皇時期開花結果。至於長平之戰其實戰果有限,之後的邯鄲之戰其實吐了差不多,打殘了趙國但是秦國損失也挺大,之後照成魏國迴光返照式的小霸。

機會是山東六國的亂鬥照成實力相對削弱和合縱聯盟再也組織不起來。

四國伐齊,魏取平陸(齊國五都之一與臨淄即墨是乙個級別的),楚國打到淮河以南。齊國集中兵力拼死抵抗了趙燕聯軍保護住了北邊的戰略縱深。齊國地理上有北邊一馬平川的問題,燕國差點藉此滅齊。

自此齊國盡失泰山以西,淮河以南的領土,成為乙個中等諸侯國,再也不復當年雄居山東的霸主。最糟糕的是造成齊國對另外五國被滅的無動於衷。

魏楚大戰,我懶得查了,反正就是爭霸,土地那點破事,而且魏國我感覺拿下那麼戰果後謎之覺得自己無敵了。魏國雖然贏了但是慘勝也沒取得多大戰果。這也客觀照成魏國被打,楚國隔岸觀火了。

趙燕大戰,打了好幾場,其中有秦國間諜遊說的功勞。結果是燕國虧得媽都不認識了,趙國國力得到了一定的恢復,也導致秦國伐趙打得也挺辛苦。

南韓早就可以改名鄭國了,地盤就乙個新鄭,可以忽略它。滅它也是最無語的,乙個內史騰就搞定了。

自此秦國統一六國的條件已經成熟,碾壓的國力,以及矛盾叢叢的六國。

5樓:一塊錢

秦昭襄王時代,秦國白起引水灌鄢城、郢都,殺十萬多人,擊敗了楚國的有生力量,從此楚國衰敗。

蘇秦為燕間齊,使得後來六國攻齊,燕將樂毅下齊70城,齊昬王逃走,死於他國,齊國隨後衰敗,不復如前。

而後秦趙長平對峙,此前趙國經過武靈王胡服騎射已經成為秦後唯一的強國,和秦國在長平對峙三年,秦國秘密更換統帥,武安君於大戰前抵達帥帳。秦勝趙敗,此戰,秦國戰死20萬將士,趙國戰死25萬將士,而後白起坑殺趙國20萬降卒,趙國有生力量一朝全滅。

秦昭襄王至此奠定統一天下的基礎,秦國也不在把東出作為秦國復興的使命,而是放眼天下。

秦國當時為什麼會一統天下?

屈子行吟 最直觀的原因大概就是秦國有函谷關地利,容錯率較高。就像星際爭霸的人族,首先房子 碉堡 坦克堵口子,然後安心發展內部,就算出一點錯,發展慢一點,但是只要口子堵得好,一時也不會被滅或者大傷元氣 你看他跑出關跟魏國搶晶礦 河西地區 搶不贏就躲回去繼續堵口子,魏國也打不進去。等到吳起走了 魏國弱了...

如果沒有秦始皇,秦國能否一統天下?

遠方 沒有他,秦國也會統一。賈誼在過秦論裡就曾提到 奮六世之餘烈 秦國的統一是經歷了乙個漫長的準備過程的,不是單靠秦始皇完成的。 beres 不開上帝視角,智氏獨大之時,你能想到三家分晉嗎?三國鼎立之初,你能想到三國歸晉嗎?楊廣繼位之初富莫如陏,你能想到二世而亡嗎?以北宋與金國實力對比,你能想到衣冠...

如果荊軻刺秦成功,秦國還能一統天下嗎?

織田信長 能,秦將王翦破趙,然後荊軻刺秦王,當時六國中南韓趙國都已經亡國,魏國不過兩月就被攻陷大樑,六國中軍事實力最強和最剛的趙國已經被滅了,剩下的燕國,楚國,齊國,真的是平推就行了,無論是誰繼位,首先肯定發兵滅燕以報先王之仇,燕國必亡,燕國滅亡之後肯定會幾路大軍同時滅楚國,而不是王翦一路滅楚,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