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上朝的時候說的是滿語還是漢語?

時間 2021-05-10 04:53:02

1樓:netkiller

見到滿族大臣就說滿語;見到漢族大臣就說漢語;見到蒙古大臣說蒙語;後宮多數說滿語。

清朝晚期滿語衰落,但是滿語影響深遠,那些來中國的傳教士是說滿語的,可不是漢語。因為對於西方人來說滿語根他們的語言很想,滿文根字母一樣,可以15天掌握滿文本母,快速學習滿文。

另外滿文寫成的中國傳統書籍更容易閱讀,例如滿文的詩經,經過翻譯後滿文詩經等於白話文,所以對於外中國人來說滿文更容易掌握。可以想象到當時教授康熙幾何的傳教士使用的是滿語,而不是漢語。

據說目前故宮裡還有很多滿文文獻,估計至少要50年才能翻譯完。

2樓:天文特徵

可能是說東北話。年羹堯看見雍正衣服上有汙漬,雍正好奇地問了一句「你瞅啥?」年羹堯下意識接了一句,說「瞅你咋地!」然後就沒然後了……

3樓:

大象公會已經回答這個問題了。

分享大象公會的一篇文章 :清朝皇帝說滿語還是漢語http://

4樓:zehn zwolf

剛開始為了鞏固統治說的是滿語不過後來滿族也不待見這玩意兒因為它是為了統治而強行捏出來的語言和蒙語類似裡面沒有文化根基和群眾基礎而不像漢語有豐富的故事尤其是滿族統治者非常喜歡的三國演義於是到了後期滿族貴族大多都說的是官話(東北方言和北京話的混合體) 滿語基本消失教滿語的諳達是沒有地位的不如漢族的老師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想要統治中原就要適應中原文化這就是為什麼歷史上無數少數民族政權入主卻少有少數民族文化大行其道的原意

5樓:孫東阿

看了下排第一的答案,有幾點需要補充。明朝時上朝分為大朝和常朝,常朝又分朔望朝和日朝,其中大朝和朔望朝都是禮節性不議事,日朝是要議事的,清承明制,所以答案中的「電視中的朝見是不常有的」是有待商榷的。另外,在日朝中,前期以滿文為主,中後期以漢文為主。

滿漢大臣都要學對方語言,皇帝也不例外。御前奏事的話就是針對不同人說不同話了。

6樓:

據說女真系的阿爾泰語(比如滿語)把北韓叫做「肅良合」,意思是彩虹。

孔子的爹地也叫做「叔梁紇」,孔子祖先是宋國王族,宋國王族又是商朝皇室後裔,商朝皇室又是東夷血脈,也是說阿爾泰語的女真之祖。

北韓祖先是箕子,也是商朝後裔。

這是不是南韓人說孔子是南韓人的理論依據?

7樓:林中路

確實如一樓所述,清朝皇帝臨朝,大廳問政的機會並不多,很多是在書房單獨召見,也有幾個人同時召見的(例如電視劇集甄嬛傳裡面的場景大多如此),這樣的話,滿語漢語就因人而異,再說君臣相見,也不是敞開胸膛說真話,聽得懵懵懂懂也無關緊要。

8樓:劉一墨

嘉道年間是個分水嶺。之前以滿語為主,之後以漢語為主。乾隆皇帝本人的漢學造詣很高,但是他本人依然採用了很多措施阻止滿族人的漢化傾向。

在北京和東北地區,滿語保留相對多一些,各地駐防城,因為身處漢族汪洋包圍之中,生活中早早就開始使用漢語了,到了慈禧年間,無論京城還是其他地區的滿族,基本都轉用漢語。慈禧本人的滿語就說的很不好。光緒帝本人的滿語還是很精湛的,宣統皇帝基本字母都沒學會。

9樓:

滿清的上層成員在關外時就能夠講漢語,立國後因有漢族大臣,以漢語為主。入關後滿族逐漸漢化,年輕一代許多人不會講滿語。到後來,一些滿族大臣只會講「伊立」(起立)等簡單的滿語。

上朝時,大臣回應皇帝所說「遮」,是滿語「是」的意思。算部分保留吧。

元朝皇帝上朝的時候說的是蒙古語還是漢語?

秦始皇 元朝人只有極少數人會蒙語,主體漢語。皇帝一般見漢人說漢語,見蒙人也許說蒙語,特別是中後期基本上說漢語了,元朝皇帝的儒學造詣都不低的,因為當時不會漢語漢字就會被當作文盲。 跋涉萬水攀千山 金陵使者渡江來,漠漠烽煙一道開 王氣有時還自息,皇恩無刻不召回 信知海內歸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 歸去誠心頻...

清朝皇帝帽子上的金牌是佛還是菩薩?

清朝服制乃至禮法受宗教影響還是蠻多的,特點是受宗教的影響。不像道教和唐宋明等,是相互取法。不過道教也是受歷代王朝影響,比如服制禮法方面。 清代高等皇族 自皇帝以下,皇子 親王等,到輔國公以上,為高等皇族 的夏朝服冠,在冠上方的前側和後側,各有一塊金質的飾品。一般來講,前側的被稱為 金佛頭 或 捨林 ...

文化落後的清朝取代文化先進的明朝,是必然還是偶然?

cujoEjosong 是也不是,一般來說清朝這點程度必然打不過明朝,但是希臘,羅馬,拜占庭的滅亡無一不是如此。而且清朝在入關之前似乎已經開始對於中原文化的接觸,應該是不落下乘,但終究文化還是硬傷,清朝入關後還是被漢族文化吸收了。 青染 文化先進什麼意思?抗日戰爭後國統區500萬軍人,GDP絕對比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