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自成的大順軍打不過滿清軍隊?

時間 2021-05-09 23:23:32

1樓:

李自成的大順軍主力來自於陝西和宣大的邊兵,這些邊兵打打費拉的蒙古人還行,打明軍也不虛,畢竟都是熟悉的對手,但是對上裝備、訓練、後勤、士氣全在滿格的清初八旗就得拉胯。

2樓:鵬鵬

滿清當時是乙個集團

包括滿族八旗,蒙古騎兵,原明朝漢人邊防軍隊(關寧鐵騎)等。還有大量官僚地主等精英人才投靠。這幾支單獨勢力都是強軍,何況強強聯合。滿清軍隊是滿蒙漢聯軍,不僅有騎兵,還有火槍火炮。

而且你要看地形。中國地形是,北方三大防線,西北方向甘肅河西走廊,北方內蒙陰山河套平原,東北方向北京燕山幽雲十六州,長城山海關一帶。防範西北東北游牧民族騎兵必須把這三個地方守好,否則無險可守。

東北方向,北京以南到黃河,超過千里都是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連在一起,一馬平川。大軍從山海關入關揮師南下,無險可守。

歷史上滿清入關,侵華日軍侵略和解放軍解放全國,都是大軍突破燕山長城山海關防線衝下來。

3樓:禾馬

看工資待遇吧,滿清這一點想的太周到,太聰明了。

吳三桂、尚可喜等漢奸直接首封異姓王,李自成給的待遇是侯爵,你怎麼看這個選擇題。

李自成低估了滿清的實力,也低谷了洪承疇這些漢奸的能力!

4樓:mlion

一支軍隊如果能夠不斷得到補給和人員補充,骨幹隊伍能儲存,上下溝通順暢,領導不固執盲目。那麼這支軍隊就可以不斷從戰爭中學習戰爭,不斷改進自己。和對手拉進差距。

李自成所部在開始時和滿清軍差距並不大,但李自成所部沒有鞏固的後方,沒法不斷補充兵員,沒法不斷總結經驗改進裝備、訓練、戰法,他的軍隊隨著骨幹不斷陣亡投降逃跑而逐步瓦解,慢慢就沒法和滿清軍隊抗衡了。

5樓:填坑者

孫承宗袁承煥幫後金做後勤一饑荒就給糧食袁崇煥幫忙砍了毛文龍導致毛文龍的部下被後金收編然後坐視後金征服北韓蒙古還幫忙培養了大軍閥吳三桂祖大壽這也是後來滿清統一中國的主力李自成等於打後金加蒙古加皮島。加遼東軍閥怎麼可能打的過。。。

6樓:韋伯

戰爭不是體育比賽,公平競爭,兵法中國古代又叫形勢。

稱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敵,可勝在己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滿清的策略就是上面三句話的完美運用 ,屯兵於關外,征服蒙古北韓,反覆進攻遼西,如同山頂之巨石,千仞之水。不貿然入關,不斷派兵侵襲,處於不敗之地,等待明民窮財盡,人心離散 ,農民軍立足未穩,根基不牢,出兵入關,收關寧,宣大之精兵以為前驅,席捲天下。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山海關天下奇險,滿清不費一矢而取之,宣大,關寧,明舉全國之力供養,反成八旗前驅。只要能抓住主要矛盾,巧妙的調動運用,勁旅雄關又有何難?

明國有謀臣而不能用,上下離心,軍政紊亂,有必亡之理。

兵力的多寡強弱當然是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戰爭不是兩邊約好時間地點,然後對沖,誰贏誰輸公平競爭,。誰能佔據有利的形勢,迫使敵人在不利的形勢下進行會戰,誰就有更大的概率取得勝利。

滿清的勝利不光是武力的勝利,更是巧妙使用政治和軍事戰略的勝利,皇太極,多爾袞,都是第一流的形勢家,兵法家。

7樓:不負流殤

本來就是一群災民,談不上什麼組織結構,既然進北京城能吃的起飯了,為什麼還要拼命?而且進北京城最後一戰打敗駐守潼關的孫傳庭,本質上也是被崇禎的催命符+瘟疫給送的,這樣一打就散的戰鬥力怎麼硬剛滿清鐵騎?

8樓:石泉淺瓏

滿清出動了,滿八旗三分之二的兵力,漢八旗的全部兵力,超過六萬。

吳三桂,固守山海關,四萬遼軍。

李自成帶著自身嫡系六萬,加上兩萬明軍降將。

兵力就對不上,而且左翼的明軍降將不戰而退,逃跑時還沖散了順軍陣線,所以實質上是六萬對十萬。

只能說李自成對待降將太過寬厚。

即使這樣,撤退的時候順軍依舊沒有乙個高階將領陣亡,也沒有一支部隊被成建制消滅。

9樓:呆蛙

壞就壞在吳三桂手頭掌控著明朝用來阻擋滿清的精銳邊防軍,吳三桂加入了大順,那把滿清擋在關外輕輕鬆鬆甚至可能逆推,但是吳三桂加入了大清,於是乎,李自成面對的是大明的精銳邊防軍+大清的精銳八旗軍,這要還能打得過那真神仙了。

10樓:

滿清八旗有當時東亞最好的重步兵,最強的騎兵和炮兵,有最好的中高階軍官團,闖軍戰術上本來就打不過滿清主力軍。

滿清軍隊背後有乙個新興國家的支撐,這個國家對比大明歷史很短,政權遠遠沒有腐朽,但對比大順歷史又長的多,治國理政經驗豐富,這又在戰略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11樓:陽玉

組織架構,訓練體制,戰鬥意志,激勵機制,人員素質,裝備完善,指揮人才,情報,勝利體驗,營養狀況,優越感,必勝心,人數……哪一樣有優勢?

12樓:天一之水

主要是順約戰略問題,首先根基不固,佔荊襄為根本卻經營不善,在襄陽整軍未及完成就開始進攻陝晉,快速進京,不全取江南獲東南財富,卻進京滅明,直面關寧軍和清軍。都是戰略問題,手下沒高人呀!

北京敗後,撤軍太匆忙,未留後衛,被清兵和關寧緊追,又留在山西不捨離去,不能盡快回根本之地收籠部隊,導致精銳不能集中,屢戰屢敗士氣大壞。

冒失突進,競帶少量士衛親自探路,主帥做了探馬,被地主團練殺死,身後十幾萬部隊群龍無首,闖軍從此不再成事。

13樓:虛實百出連環火神

第一,李自成沒有建立一塊穩固的根據地,一旦失敗就沒有辦法恢復元氣。

第二,滿清的實力在2023年正值巔峰,而順軍整合時間短,組織度不如滿清,李自成的軍隊中農民軍老兵數量有限,新招募的農民軍戰鬥力不足,而明朝投降的部隊大多數都是見風使舵,未必能出全力。

第三、李自成運氣確實差了點,他2023年在襄陽建制,2023年初稱帝東征,四月就拿下了北京,結果幾十天後就開始了和滿清+關寧軍的決戰,這等於是劉邦剛滅了秦朝就和項羽+章邯在關中決戰,劉邦能贏嗎?

如果李自成能審時度勢,準確的判斷滿清的意圖和動向,不急於滅明朝,而是裹挾明朝邊軍回關中,或南下奪取江南財賦基地,建立穩固的根據地,同時整合各派軍隊,編練精銳,強化領導。

用中國的人力物力消耗滿清,清軍雖精,但人數少,入關後他們三四年後就不行了,核心骨幹損失太大,滿清後期統一戰爭主要靠漢奸軍隊。

李自成如果能有朱元璋的戰略眼光,很有可能統一天下。

14樓:扁舟子

段位不一樣,PK的時候是碾壓性的。所以高段位能使低段位的對手心理上瞬間瓦解,未戰先屈。

打個比方,西北師大代表隊參加全國性專業競賽,聽說對手是北京師大代表隊,心理上會怎麼樣?

歷史上那些鋼軍,都是打出來的威名,戰績鑄就的不可戰勝的神話。比如岳家軍、忽必烈時代的蒙元軍、十九世紀的英軍、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期的德軍日軍、內戰、朝戰戰場的我軍......

這些鋼軍,足以僅僅靠一面戰旗而令對手膽寒。所以在戰場上也往往會表現得非常「驕橫」,如「敵人竟然不投降,還敢向我還擊」。

「滿萬不可敵」的辮軍,在十七世紀就是這樣一支鋼軍,縱橫東、北、中亞。2023年春天,一片石戰場突現大群辮敵的時候,順軍立刻就尿了,秒慫,戰鬥意志土崩瓦解。最終的結局注定了。

15樓:血鑑中華

跟軍隊基層士兵的戰鬥力強弱關係不大,一片石還有情可原,後面主要原因就是純粹的順朝指揮層在戰略、戰術上數次連續失誤贏不過人家,別啥鍋都往軍隊士兵頭上甩。

把清軍入關到永昌入鄂期間的一系列戰役梳理一下就明白了。好吧,我又開了個坑,如果之前那個17世紀明清軍隊戰鬥力的回答寫完的話……

16樓:林先生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得了解大順怎麼打敗明軍的。

明軍首先,乙個軍人得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且不論精銳與否,國家都必須投入相當一部分軍費。

大順軍隊的大部分成員為飢民。說難聽一點的,當時乙個飢民可能還沒一筐饅頭「值錢」。那麼大順軍用5個,10個,甚至20個飢民的性命消耗乙個明軍士卒也是"划算"的。

事實也如此,大順憑藉飢民消耗正規軍的做法,成功的將明朝拖垮了。然後呢,李自成這群人就以為人數多才是王道,直到對上了機動性極強的清軍,順利領了盒飯。

17樓:溫和派小哥哥

第一,李自成低估了遼東軍門的胃口。大清開出的價碼是王爵,而且吳三桂有目共睹,先投降的幾個老夥計:洪承疇、尚可喜、祖大壽(及其家人),都在大清領了官。

你別管這個官真實的含金量是多少,問就是三順王世襲罔替。

李自成給吳三桂開的爵位是侯爵。劉宗敏一身戰功,也不過是侯爵。實際上對於永昌皇帝而言,他開的侯爵大概率是真心實意的。

吳三桂領了這個侯爵如果不反,這輩子混個遼東地頭蛇沒問題。但是人沒有前後眼,你回到明末怎麼跟吳三桂溝通,告訴吳大腦頭,將來清朝一定削藩? 而且有朱棣珠玉在前,怎麼也不可能出現康熙那樣暴躁削藩的局面。

(然而就是出現了)

第二,軍隊是越勝利越強大的。李自成起兵不是一年兩年,是崇禎二年就開始搞事情了。幾乎頭十年一直沒什麼作為,一直到後金殲滅兩波明軍,李自成殲滅一波明軍,孫傳庭獨木難支。

這時李自成才有底氣建設基地,而且李自成消滅孫傳庭後幾乎就是中國北方除吳三桂之外最強勢力。連續多次戰勝對手,李自成憑什麼給你乙個吳三桂王爵? 就憑吳三桂那幾萬關寧軍?

也是看在吳三桂守著山海關,怕他投敵。否則根本不需要多考慮,直接出兵殲滅,吳三桂什麼風浪都翻不起來。

李自成雖然殲滅了很多明軍,但是比較起後金,人家是老牌反賊。薩爾滸之戰後一直壓著明軍打,除開毛文龍時期被搞得焦頭爛額,奴兒哈只時期內政巨大失誤,後金人吃人。此外基本沒有什麼大缺點,對明軍擁有極強的心理優勢。

李自成打後金軍,實際上誰也不服誰。對於李自成而言,北京丟失,劉宗敏陣亡,那都不算事。之前李自成數萬大軍被打到只有十八騎逃竄,照樣可以拉出新的大軍。

李自成傳檄文和招降明朝忠臣,都是非常自信的。一句話:公尺脂平民,能有今日,天命所歸。

不要說丟失北京,就是關中、河南、河北全部丟失。李自成一樣可以下湖南、江西、突入貴州兩廣,圖謀東山再起。當地明軍? 在李自成眼裡和空氣能差多少?

李自成不是大意戰死,完全可以走岳州、長沙、永州、我老家、轉去江西養老地,走靈渠下到兩廣。這些地方在明末早就是人口過載了,大把流民等著闖王到來打土豪分田地。而且當地有葡萄牙人和荷蘭人,李自成可以更快的拿到火炮,甚至澳門的葡萄牙火槍隊。

而張獻忠所在的四川也不是明朝能隨便啃下來的。把守關中的張獻忠,手下有李定國孫可望,修城堡可以擋半年以上。

清軍就是打掉南明朝廷,他也啃不動擁有湖南、江西、廣東廣西貴州的李自成。甚至李自成只有湖南、江西,也不是清軍能打的。因為這時多爾袞錯誤的發布了剃髮令。

歷史上南明朝廷不敢北伐不等於張獻忠、李自成不敢北伐。河南、湖北、山西、陝西,任何一家只要義軍撥亂反正,李自成立刻就能生龍活虎。這時的李自成已經取士三四年了,早就有自己的一套班子了。

說白了。清軍入關是必然,但是奪得天下是徹頭徹尾的偶然。李自成被明軍追打十幾年,最慘的時候身邊只有幾十兄弟,他沒事。

開啟封被射中面龐,只瞎了眼睛(十七世紀的衛生手術水平能活下來,簡直不是天意,是神仙附體級別的)。然而他和清軍打了一年,軍隊折損大半,手下名義上還有老營二萬多,雜兵家屬近乎十萬人。然後探查地形被地方民團打死……

張獻忠,被洪承疇招降、被左良玉毒打、被四川明軍圍困。怎麼都不死,丟湖南、丟江西、丟關中,活蹦亂跳。跟清軍打,自己去前線視察,隔著河被射死了……

李成棟,當漢奸的時候從江南一路殺到廣東,戰無不勝,撥亂反正後迅速戰敗死亡。

鄭芝龍,海上霸王;和其他海盜打、和荷蘭人打、不管多大場面都安之若素。結果主動投降滿清,被砍頭……

滿清得國堪比金手指開掛。

你單看每乙個漢族豪傑,都是赫赫有名的那種,怎麼看都覺得有機會搞出一番事業。碰到大清就莫名其妙死亡,而且是死的非常乾脆,堪稱恰到好處。李自成一死,侄兒李過與三弟李自敬就為誰當老大拖延時間,導致沒有拿下湖南江西。

張獻忠一死,李定國和孫可望無法排出大西軍誰該當一把手,最終導致倆人反目成仇。鄭芝龍投降,朱成功帶不走全部海軍,只能龜縮在沿海等發育。

單看大清崛起的歷程,作為乙個十七世紀的人會怎麼想?

天命昭昭啊這是。

老天爺鐵了心要讓滿人當皇帝啊……

沒有什麼比歷史更玄幻,除了歷史本身。

李自成為什麼會敗的那麼快?

知遠方 農民起義軍本來就敗的快,陳勝吳廣起義,赤眉起義,各種各樣的農民起義失敗的概率都很高。歷史上成功的農民起義得經歷乙個過程,就是轉變成地主階級,也就是懂事的那班子武將文臣脫離開普通百姓,成為事實上的軍工階級之後。整個隊伍變成乙個貴族階級帶著軍隊打。農民起義才有了勝利的可能。李自成起義之後,很難保...

都說李自成得民心,為什麼沒有反清復順的口號?

天王老子 這是本地州志的一文,背景是1642年。如果李自成真得了民心,沈方會明知道本地當時有順軍活動還慷慨赴任嗎?如果李自成真得了民心,那麼本州人都會跟著沈方守城,會踴躍奮勇,視死如歸嗎?如果李自成真得了民心,城破之後怎麼會無一人屈,盡皆死在大成殿上? Lu2 反清是一定要反的了,不反的話套個電鑽 ...

為什麼清軍打不過西方列強的軍隊?

長安某 因為西方是近代軍隊,至於清軍嘛 Emmmmmm 說他古代軍隊我都感覺抬舉他了 畢竟人家是奴隸制社會出身好不好 這中間差了幾千年好不好 LG君 如果古代軍隊和近代列強軍隊各出一百人 連隊規模 進行一次公平的戰鬥 去除地形後勤等因素 古代軍隊能不能打敗至少打平近代軍隊呢?答案是不能 那麼問題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