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周王是否應該封三家為諸侯?

時間 2021-05-09 15:48:22

1樓:高大譁

按照周朝的老規矩,一般是霸主組織諸侯討伐亂晉三臣,但分晉的時候是怎麼樣?齊內亂,楚已自詡為王,吳越輪流PK,燕國力不濟,最強的是恰恰是羽翼漸豐的三晉,當時已經沒有霸主能出面干預了。

2樓:chenfugui1990

歷史沒有如果,周威烈王不承認的話,結果難說。周威烈王承認,則造成戰國之亂,周王朝失權從此再無翻身之日。__春秋末期,天子號召力已弱但仍可號令魯、燕、宋、鄭等諸侯,使齊楚不敢欺周。

三晉雖然強大,但如果冒天下之大不韙而不尊禮儀,那麼就會不請求天子而自立為諸侯。如果真是那樣,那麼他們就是悖逆之臣,那麼即使周王朝無法討伐懲罰他們,也會有維護禮儀正義的諸侯或者爭利的諸侯以正義或者天子的名義征討他們。現在請求天子而獲得天子的任命,誰能夠征討他們?

三晉能夠位列諸侯,並非三晉破壞禮節,實屬周威烈王自己破壞了。

3樓:

必須封啊。

這是乙個特別簡單的博弈。

一是封,二是不封。

不封的話,三晉必然賬周王「問鼎」。禮樂制度?那時候早就不存在了,N多年前,各諸侯國就幹起來了,有制度在,他們敢搞事情?

不要指望別的國家來救你,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永遠是利益,從古至今都是這樣。在秦國、楚國、齊國眼裡,幫助周王就必然會損耗自身國力,而且之前這三個國家跟三晉幹過,被碾壓呀。如果不幫助周王,他們也不會損失什麼呀!

秦齊楚最好的選擇就是作壁上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封的話,很簡單了。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三晉有了個正名,周王也會在表面上繼續得到尊敬。

說實話,假設當初不分封三晉,周的「假制度」早就沒了。正因為分封了三晉,周王朝得以苟延殘喘。

所以,沒實力就只能躲著哭。

司馬光認為不應該分封。各位,別忘了,資治通鑑有乙個目的,就是要維護好統治。你總鼓勵下面的臣民搞事情吧?

4樓:

司馬光的話純粹是胡說八道。當年曲沃代翼,曲沃武公為了獲得周王承認,把晉公室的財富全部送給了周王。這等於是周王公開承認諸侯可以小宗滅大宗。

司馬光認為是周天子自壞禮法,從此不再被尊重這個觀點不成立。如果真是這樣不用等到三家分晉,曲沃代翼那年開始它就不被尊重了,然而它還是尊重了很多年。

5樓:羅不語

第一次認真答題,不請自答,獻醜了。

三家分晉,周王是否應該封三家為諸侯?

答:個人覺得,「應該」

方便起見,先羅列大致經過:

西元前455年-前453年,晉陽之戰,韓趙魏打敗智伯軍,瓜分智伯封地;

西元前438年,除了絳、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之外,三家分晉國其餘封地;

西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命三晉為諸侯;

西元前375年,三家再分絳、曲沃兩地,晉國滅亡;

認為三晉封侯不合理的不外乎司馬光之言:

「或者以為當是之時,周室微弱,三晉強盛,雖欲勿許,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晉雖強,苟不顧天下之誅而犯義侵禮,則不請於天子而自立矣。

不請於天子而自立,則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禮義而徵之。今請於天子而天子許之,是受天子之命而為諸侯也,誰得而討之!

故三晉之列於諸侯,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

一言蔽之:君為臣綱。不僅是這段,《資治通鑑》通篇充訴儒家倫理。

眾所周知,司馬光不僅是政治家,官至宰相,極受恩寵。神宗時期,與王安石成為政敵,王安石在富國、強兵、取士三方面推行法家,而司馬光作為舊保守派,在極力反對變法受挫後,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資治通鑑》。司馬光作為儒家的堅實粉絲和踐行者,又恰逢政治失勢,其立場如何可想而知,雖不至於學屈原抱石投江,可在渲染儒家倫理教化功能上不可能不盡其所能了吧。

回歸主題:「為什麼是'應該'?」

有人說:周天子冊封三晉為侯,是因為周天子受威脅,不得不封。

我認為這種可能性不太大,當時處於春秋與戰國的過渡階段,春秋立「霸」,戰國稱「王」。春秋的霸主是以盟誓制度確立的,其前提是夾輔周室,三晉作為晉國的小族,威脅天子,恐怕他們的手還不夠長。

也有人說是廩丘之戰(三晉以晉公名義伐齊)後,三晉以晉公之名出師,後來由與齊、宋、越等諸侯國一同面見天子,要求封侯,因伐齊是維護宗法禮制,又以晉公的名義出師,名正言順,立功封爵,所以,三晉以此忽悠天子而取得冊封。

三晉確實是借討伐齊囯維護周禮為名,向天子討要名分。可在這情勢下,周天子要麼心甘情願,要麼被迫無奈。如果是心甘情願,說明這麼做對周王室有利,如果是被迫無奈那就說明對周王室有害。

(不考慮」心甘情願卻對周王室有害「、」被迫無奈卻對周王室有益「這兩種要麼蠢要麼奸的情況)

到底是哪一種情況?我認為是前一種。

第一:防秦楚同盟。

宗法制度,起源於夏,完備於周。」週之宗盟,異姓為後「。天子為大宗,嫡長子為諸侯,嫡長子的嫡長子為卿大夫,以此類推。

形成了政權、族權、神權、夫權為架構的封建宗法制。從西周到戰國,延綿500多年後,東周宗族越來越疏遠,以貴族血脈為紐帶建立的統治集團,越來越不穩固。於是就有了「異姓為後「,就是將異姓納入周人的宗法秩序。

春秋期間,晉、魯、衛、蔡、鄭等為同姓諸侯,齊、秦、楚、宋、莒等為異姓諸侯。而在宗法秩序中,前五國在次序上位於後五國之前,在」不廢王命「、」夾輔周室「上,起著關鍵作用。

晉與秦、楚接壤。南面的楚國是800多年從未間斷過的諸侯國,早在西元前913就已自稱為「王」,雖讓中原各國不承認,但楚國輔周尊王之心早就沒了,況且楚國依靠屈、景、昭三大貴族,在兩國交界處建立起長達700裡的軍事據點,窺伺中原。西面的秦國,則是後起之秀,自古與楚國結盟,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秦國一直想開啟貫通中原的河西之地。

這兩個虎狼之國壓境,與其三晉內鬥給秦楚以可乘之機,不如賜胙,使其矛頭轉向秦楚。

第二:平衡各方力量。

周朝盟誓制度與宗法制度相輔相成,構成統治體系。盟誓,有天子冊命,受封諸侯國進行宣誓效忠,效忠誓言有「不廢王命」、「夾輔周室」,雖說當時的周王室力量微弱,無法形成震懾,但「周禮」的禮法約束,在「國際」上依然發揮著效力,相當於「國際認證」,一旦一國亂禮,天下共誅之。

盟誓制度不僅是冊命諸侯國,各諸侯國的卿大夫也需要王室冊封,同樣要宣誓效忠。比如周公東征後,將殷民六族分配給魯國,就進行了「冊命」和「宣誓」儀式,以此構建卿大夫與諸侯國之間的隸屬關係,甚至是附庸小國,也需要盟誓。而諸侯國之間,因力量懸殊,往往形成弱國依附大國的同盟關係,比如秦國在秦穆公前幾百年依附強大的楚國。

由此形成了區域中心大國,領導實力較小的諸侯國,諸侯國領導附庸國和卿大夫的格局。

西元前455年開始,魏國以翟璜為相,以樂羊為將,進行李悝變法,魏國由此走上大國之路,實力空前強大,至西元前403年,魏國已是名副其實的強國,經濟和軍事實力超六國,成為號召天下的第一強國。正好形成了西有秦、南有楚、中有魏、東有齊、北有燕趙的力量平衡。

對於微弱的周王室來說,既然不能匡扶周室掌控諸侯,不如平衡各方力量,苟延殘喘保留王室。畢竟周室位於三晉腹地,以周禮的約束力還在,封侯不封侯,三晉都不會對王室動粗。

圖中南韓疆域內的紅色區域為周王室封地。

第三:抵禦外敵。

眾所周知,申侯外聯犬戎,殺周幽王、虢石父、新立太子,西周滅亡。於是擁立原太子宜臼,為周平王。為防戎、狄等北方外患,平王將都城從鎬京前往洛邑。

作為叛徒的申侯擁立的平王,間接成了「弒君自立」,不受各諸侯國擁護,周室才走向衰落。

試想,西周時期,犬戎南下攻城略地,東周更弱,理應乘機南下才對。三晉封侯前後到底有沒外族侵略,不得而知,但已知兩點:1、西元前300年前後,秦、燕、趙三國築長城;2、西元前241年,五國攻秦時,北方匈奴和義渠聯軍同時入侵。

便足以證明,戰國時期飽受外患之苦。

從地圖上看,魏、趙均與北方外族接壤。周天子封三晉為侯,勢必使三晉(特別是魏、趙)實力增強,以抗外敵。

6樓:迦項

未知圖一張這就是晉國滅了公族的後果,對比一下,商紂王好像也是喜歡啟用新人摒棄公族,周朝室信奉血緣的不過成王時叔叔們也造反,秦末公族不知道去哪了,漢朝時公室感覺就是吃白食的,晉朝,呵呵玩脫了,這次教訓大了,以後基本老實了,隋唐初年時堂兄弟們還是很給力的,李承乾的孫子當宰相的時候估計沒有心氣了,宋朝是特例你好我好內外都好,明清玩的相反,明朝是趁早去封地當豬,清朝時在帝都給套宅子。

ps 如果能和日本大河劇一樣拍晉國歷史話,相當於把康熙九子奪嫡重複十幾遍

7樓:

有人引用了司馬光。司馬光衝著周王室談禮法,不比歐陽修衝著馮道談廉恥更有說服力。

引用者給的兩個選擇,都不是最初的選擇。最初的選擇都已經堵死了。

早在「三家分晉」前不知多少代,「曲沃代晉」這齣戲,周王就反覆的入場救火,把被曲沃這支晉室近親滅掉的晉室正系,給重新立起來。屢顛屢扶。最後周王的禮法,還是沒扛過曲沃的執著。

所以到了三家分晉,就不再擰巴了。然後田氏代齊,託魏文侯請封,也就立刻就給了。

要說禮法之壞,早在曲沃滅晉,早在周鄭交質時,就已經開始了。

三家分晉的意義,在於潘多拉魔盒的開啟。而周王室,不過是一道火漆。

8樓:Signal

就以名義上來說是不行的,晉是屬於周天子冊封的諸侯國,你幾個大臣什麼都不說把晉給分了,把周天子威嚴至於何地?更何況晉還是屬於周天子的親屬,雖然這已經沒什麼血緣關係了,但畢竟晉的君主還是姓姬的,但實際情況是周天子式微,不同意又有什麼辦法,人三家是看你是個周天子知會你一聲,這地我們分了你同意也得同意,不同意也得同意,管你同不同意,這地啊我們分了

9樓:橙衣惡少

之前看戰國史自己寫的一點東西,僅僅代表個人觀點。

就在魏國開始變法的時候,天下發生了一件大事。周威烈王二十一年(西元前405年),齊國發生了內亂,十分嚴重。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把持齊國朝政的田氏宗主田悼子死了,他的弟弟田和繼任。但事情沒有這麼簡單,田氏的乙個分支公孫氏,堅持認為田和殺害了他的宗主哥哥。

田和看樣是個心狠手辣的主兒,為了平息「謠言」,他把公孫氏的代表公孫孫殺了。公孫氏的另乙個代表公孫會一看形勢不好,就在廩丘這個地方發動了叛亂,宣布脫離齊國加入趙國。

這還得了?

田和馬上做出了反應,以田布為將,率軍攻打廩丘。

之所以在這裡說齊國的事兒,是因為這事牽扯太廣,影響太大,並且跟魏國、魏文侯都有莫大的關係。

這,只是個引子。

三晉伐齊

田布的效率很高,率齊軍很快就到了廩丘,團團圍住,開始攻打。沒辦法啊,廩丘(今山東省鄆城縣)的地理位置實在太特殊了,它是齊國的西大門,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對齊國有著極其重要的軍事意義。

趙國的反應也不慢,隨即知會了韓、魏兩國,準備結盟對抗齊國。三晉聯軍在魏將翟角、趙將孔青的帶領下,迅速抵達廩丘,然後與齊軍打了一仗。

直接說結果吧。齊國大敗,田布戰死,損失戰車兩千乘,陣亡士兵三萬多。

三晉聯軍很幽默,也不知是為了震懾齊國,還是洩憤,他們把三萬多齊軍遺體堆成了兩座屍山。

大家正堆得高興呢,有個叫寧越的人找到了趙軍主將孔青,對他說,別玩了,還是把屍體歸還齊國吧。

為什麼?

你想啊,把屍體還回去,齊國不得花錢辦喪事麼,這麼多死人,得花多少錢啊!?耗窮他們。

要是齊國不要怎麼辦?

這樣更好。本來打了敗仗,齊人就不待見那些權貴們;現在又不肯接納戰死士兵的遺體,齊人還不得恨死他們。如此一搞,百姓就不會再效忠國家,權貴們也無法命令百姓效力,這就叫二次進攻!

真知灼見,察人所不察!

孔青採納了這個建議,跟齊國說我們三晉慈悲為懷,你們派人來拉屍體吧。

以田和為首的田氏一族說我們不要。也算是中計了吧,反正要不要都算中計。

這事傳開之後,齊國舉國震驚,國內矛盾嚴重激化,國民開始離心,為以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深藏不露

可是事情發展到這,還是沒看出來跟魏國、魏文侯有多大關係。放心,這才剛剛開始呢。

以魏文侯為首的三晉在下一盤很大很大的棋。

廩丘之戰後,魏文侯和周天子取得了聯絡,雙方進行了友好會談。

魏文侯重申了周天子才是天下共主的事實,希望天子能出面討伐無道的齊國。

周天子強調自己權威和周代禮法不容侵犯,表示對田和這種弒殺宗主的行為絕對不會姑息容忍。

魏文侯表示希望三晉能夠得到天子號令,率領其他諸侯教訓教訓齊國,為周王室貢獻自己的乙份力量。

周天子覺得有些為難,你們三家並不是諸侯,如何能率領其他諸侯?

沒問題,我們三家以晉國的名義出兵就是了。

你們沒有其他要求?

沒有。只有對您的忠心和誠意。

很好。我以天子身份,號令你們三晉征討齊國,掃滅違背周禮的行為。

會談結束後,雙方都很滿意。

周天子又可以號令諸侯了,他找到了久違的存在感,似乎看到了昔日的榮光。有三晉這樣願為王室效力而又不求回報的人,真是太好了,越多越好。但他不會想到,這只是三晉的第一步棋。

出錢出力而又不圖回報,世上會有這樣的人麼?

魏文侯說我就是。至少目前看來是。

囂張

周威烈王二十二年(西元前404年),打著天子旗號的三晉聯軍繼續攻打齊國,攻入了齊國長城,把軍事重鎮平陰圍了起來。

這對齊國而言,是非常沉重的軍事打擊。那個時代,長城的防禦力是很強的,而現在,竟然被人攻破了。悲劇啊!國都臨淄再也沒有屏障了。整個齊國,從國君到平民,都陷入了恐慌之中。

還有更恐怖的事情呢!三晉有了天子的號令,在出兵前,又聯合了宋國、越國等諸侯,對齊國發起了多面圍攻。

這些來湊熱鬧的諸侯國並不是吃飽了撐的,一來迫於三晉的壓力,必須得表示聽從周天子號令,否則可能下乙個就輪到自己了;二來打敗了齊國,每個參戰國都會分得一杯羹,何樂而不為呢?

這件事也能從側面證明,在當時,以魏國為首的三晉整體實力有多強。

齊國面臨著一場巨大的危機。

除了三晉,南邊越國的實力也很強勁,壓得齊國透不氣來。為了瓦解伐齊聯盟,齊相田和決定先搞定越國。

齊國先是割讓了建陽、陵這兩塊地給越國,然後又進獻了很多男女奴隸,這才得到了越國不出兵的口頭承諾。屈辱?這才剛開始呢!

隨後,雙方決定在第三國魯國舉行簽約儀式。越國國君乘著戰車入城的時候,齊、魯兩國大臣恨不得找個縫鑽進去,真丟不起那人!因為給越君駕車的是魯國國君(魯國也一樣面臨著越國的強大壓力),當警衛員的是齊國國君。

國恥!越國退出之後,齊國壓力小了一些。可是怎麼才能讓三晉退兵呢?看他們的樣子,好像不滅齊國不罷休。

這時候,齊國有個叫田括的人,看透了魏文侯的棋,解開了這個看似無解的結。

三晉與我齊國並不接壤,現在他們越過鄰國而圍我平陰,這點小利不值得他們如此興師動眾。他們必是想要名分,所以,請國君去見他們吧。

當時的齊國國君是齊康公,他親自去了聯軍大營,與三晉會盟。然後,三晉派出了自家大夫去齊國,與田和會盟,達成停戰協議。

君會見君,臣會見臣,這一幕等同於齊國承認了三晉的諸侯地位。

三晉也不傻,沒有實際好處是不會輕易撤軍的,你看越國不就得利挺多的麼。經過商討,齊國答應以後不再修築長城,實際上等於解除了防禦三晉的軍事屏障。

盟約達成,三晉伐齊之戰隨即結束。

這次戰爭是戰國初期規模比較大的一次軍事行動,三晉最終迫使齊國屈服,成為了當時最強的軍事集團。名震天下!

圖窮匕首現

但棋還沒有下完,咱們接著下。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伐齊聯軍離開齊國,各回各家。

在回國的路上,諸侯們去朝見了周天子,除了韓趙魏三家家主,還有魯國國君、宋國國君、衛國國君、鄭國國君。可憐的齊康公,像俘虜一樣,也被拉著跟聯軍一起去。

朝堂之上,周天子十分高興,很久很久沒有這麼多諸侯來朝拜了,看來我還是有些分量的。

別高興的太早,這盤棋的勝負,馬上就要見分曉了。

首先,三晉率領其他諸侯國君向周天子覆命,說我們奉您的號令,一直打進了齊長城,已經狠狠教訓了齊國。

然後,齊康公表示我已經知錯了,願意接受懲罰。三晉能幫我們齊國認識錯誤,雖說是奉天子號令,但也出了不少力,為維護禮法立了大功。所以,請天子據禮法封三晉為諸侯。

這一軍將的好!

其他幾家諸侯國君紛紛表示贊同,誰也不想得罪三晉啊。

周天子無話可說,只好冊命三晉為諸侯,推秤認輸。

原來是這麼回事!真相至此大白。

之前《三家分晉》篇裡,我曾說不知道周天子為什麼非要封三晉為諸侯,可能三晉走了後門。現在看來,他們比我高明得多。

在魏文侯的領導下,三晉利用了齊國內亂的機會,先是打敗了齊國,為周王室建功;然後又迫使齊康公舉薦三晉為諸侯,最後成功的達到了受封的目的。

周天子並沒有損失什麼,只是一開始沒有料到三晉的隱藏政治意圖,有點被耍的感覺,但實際上也可以說雙贏,畢竟諸侯們又來朝拜了。

最慘的當屬齊國,割地賠款,喪權辱國,誰讓你有把柄被人抓了呢?

綜合這些資訊來看,司馬光說周天子自己破壞了禮儀的觀點,就有點站不住腳了。因為三晉立功後受封諸侯,是完全合乎禮法的,並且,請封的話還是由齊康公這種老牌諸侯國國君首先說出來的。

但是,這也不怪司馬光先生,畢竟他是北宋人,史料很匱乏,尤其是三晉伐齊的細節。而我所採用的史料,很多都是來自於2023年清華大學收藏的一批戰國竹簡,叫「清華簡」。這些珍貴史籍自然是司馬光看不到的。

所以,我們要向奮鬥在考古前線的工作者們致敬,是他們在縫補著中國的歷史長卷。

三家分晉的前因後果?

鹽選推薦 春秋與戰國的分野是從 三家分晉 開始的。但實際上,晉國最後的幾個諸侯中,無論魏家 趙家還是韓家,都比不上智家。甚至,魏 趙 韓三家還深受智家的欺凌。那為什麼最後瓜分晉國的確是魏 趙 韓三家呢?智家在這個過程中犯了什麼樣難以挽回的錯誤呢?這得從智家家主智宣子確定家族的繼承人開始說起。資治通鑑...

三家分晉為什麼晉文侯不反抗?

沙羨君 晉侯 不是我不反抗,而是亂臣賊子們太厲害!晉國公室的衰弱,不是一代完成的,而是數代持續不斷完成的。晉國卿族很強大,他們強大到什麼地步?敢於公然弒君!早在晉靈公時代,趙盾兄弟也就是趙國祖先就殺了晉靈公。哪怕這位國君有做得不對的地方,但是以臣弒君也確實太過分了!所以後來趙氏被滅族,在趙氏孤兒趙武...

資治通鑑為什麼從三家分晉開始寫起?

大明慈父朱洪武 為什麼以此為起點呢?首先,這是 續 的問題。資治通鑑 的起點主要是以儒家衛道士自居的司馬光本著 續傳不續經 的原則而定的。這其實由執筆 資治通鑑 魏晉南北朝部分的劉恕點明過 恕蒙闢寘史局,嘗請於公 司馬光 曰 公之書不始於上古或堯舜,何也?公曰 周平王以來,事包春秋,孔子之經,不可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