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科學中語言框架的建立?

時間 2021-07-11 17:23:12

1樓:劉八路

認知學在知乎上是個小眾話題,那就容我在這吹吹牛皮。以下皆為我的猜想:

所有的認知皆為解釋,框架是骨,事實是肉。

認知,就是對複雜而多元的事實進行簡化拆解,然後安放在我們邏輯框架上的乙個過程。與人交流的時候我們通過自己的邏輯框架進行事實解釋。但是資訊的接受方有著和你相異的邏輯框架,接受方同樣對你所闡釋的資訊進行簡化拆解,然後懸掛到他自己(接受方)的邏輯框架上。

這樣很可能你的資訊主幹在他那裡是枝葉,而你資訊的枝葉在他那裡是主幹。

這樣的交流就是乙個不成功的交流,因為你和他缺乏對事物共同的認知框架。這及時我們通常所說的話不投機和缺乏共同語言。

一般情況下個人遺傳和環境經歷的差別(包括學歷的差別、男女的差別、文化的差別、母語的產別)是造成這種溝通障礙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說個人遺傳和環境經歷可以造成兩個人邏輯框架的不一致,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結論:認知框架是遺傳和外部資訊刺激的雙重作用結果。

那麼認知框架是怎麼在大腦中形成的呢,我們假設有一對雙胞胎出生後被分開撫養,A生活在地球,B被送到太空站。

我們先來看一下A:由於地心引力,他會形成「上下」模型,由於看到水流,他會形成「流動」模型,他也會形成「能吃的」和「不能吃的」模型。漸漸的隨著他的成長,這些基本的模型隨著資訊的刺激會變得複雜,生長出突兀,用於解釋更多的事實。

但是生活在空間站的B,可能就難以建立起「上下」模型,及時被有意教育,在他的印象中「上下」和"左右」是一種型別的概念。同時他看到水,也不會建立「流動」的模型,可能更早的建立的是「抖動」和「變形」這樣認知模型。

這是我的理解。

認知科學有哪些有趣的應用領域?

stoneme 認知科學家唐納德霍夫曼認為 人類對現實的感知其實都是人類的幻覺。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把視覺 聽覺 觸覺 味覺等感知當作我們對真實世界準確描述的依據。當我們停下來認真思考這個問題時,或者當我們發現自己被某種感知錯覺愚弄時,我們才驚訝地發現,我們對世界的感知從來都不是直接的。它是間接的,...

為什麼這麼多人不看好認知科學的前景?

匡奕光 因為,當前的認知科學還沒有真正進入科學時代。原因是 意識與物質之間的關係 還沒有找到結果。所以,所有認知理論都可以隨意胡說八道。 王泓硯 實際上,認知科學也就等於人工智慧,只不過前者重在理論研究,後者重在技術落地,以人類的能力,人工智慧也只能沿著認知科學指明的方向前進。如果說認知科學不看好了...

認知科學和社會心理學該在歷史解釋中占有一席之地嗎?

不敗太陽C 應該的。因為有了認知科學,人類才有了摸著石頭過河。世界一開始在人們的面前就是神秘,不可抓摸的,而有了認知科學,人們終於可以提起步伐,穩步向前。不過認知科學還是有BUG,即是出發點固定。認知科學有它自身的牢籠與困境,科學為的是為人們爭取到出在於這世界的固有規律,從目標出發,拿到目標規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