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些文章詩詞的鑑賞是否存在分析者將作者不存在的想法捏造出來的情況

時間 2021-06-02 09:38:47

1樓:藍藍藍藍藍藍

老師給看過一篇文章,講的是:接受美學

大概是,作者完成文藝作品後,只能算作品的第一階段,接下來由讀者去再創作,接收者也是藝術創作主體之一。

當然不同的人對作品的理解也不同,但只有接收者的理解才能讓作品走向生活。

2樓:林小環

很多作家直白的就說了自己寫的時候真麼這麼想,我記得有誰的文章被選作閱讀題,有個問題「為什麼窗簾是藍色的」,答案是渲染一種憂傷抑鬱的氣憤,人家作者自己說,,,我的窗簾就是藍色的。。。我就照實話寫的,所以說,應試教育很坑爹的。。。。。。

3樓:

有這種情況並且這麼做沒什麼問題。

結構主義美學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之一即羅蘭·巴特提出的「作者已死」,大意是無論作者想要表達什麼樣的內涵,解讀文字都應當是根據讀者個人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而展開的。這種觀點下,對文字的解讀不是以作者為中心,而是將讀者作為中心,強調閱讀的創造性。讀者的誕生必須以作者的死亡為代價。

所謂一千個讀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嘛。

……好像和大家答的重複了,求摺疊。

4樓:陶成霄

建議去看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原作者與讀者不同的觀點。

5樓:李漢章

作者已死。——羅蘭·巴特

在作者完成作品的一瞬間,作者與作品的關係便宣告結束,解讀權回歸於讀者手中,所以自我化的解讀是普遍存在的。

就這個問題我當面問過王安憶老師,問她是否擔心讀者或批評家的扭曲解讀。她也說自己寫完就不管了,大家怎麼讀是他們的自由。和前面的觀點如出一轍。

高中語文閱讀題那種大多數都屬於為答而答的「臆造」,但不能一概定性為錯或壞,畢竟也是讀法的一種。

何況,有相當數量的作家,相當數量的作品,只是出於自我書寫的慾望,從來就不是寫給讀者的。

6樓:

不僅僅詩詞歌賦,所有文字內容,都會有這樣的情況。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解讀,有些甚至完全相反的。這些解讀與讀者差異(如社會地位、知識水平、所屬的社會群體)都緊密相關。

尤其是到了網際網路時代,這樣分化就更加厲害了,解讀更加多元了。

讀者佔據了更主動的地位,有了更多思考的空間,而不再是單純的被動接受,不再是作者說什麼就是什麼,這有什麼不好的嗎?

7樓:

手機作答,簡而言之。

前面很多高讚回答認為作品寫出來之後就不再屬於作者個人,我同意。每個讀者都可以並且應當從作品中看到、體會到屬於自己的東西。

但是,你只能說你從這個作品中讀出了什麼,感悟到什麼,或分析其遣詞造句的妙處,但萬萬不能斷言「作者是要藉此表達什麼,體現了作者的什麼」,作者在寫作時是什麼想法,只有他本人才具有唯一權威。除他本人外,任何解讀都是揣測,沒有標準答案。

因此,我認為對文學作品進行鑑賞品讀是完全應當的,讀者們對作者寫作意圖進行揣測也沒問題,但把某一種揣測作為標準答案,就十分荒謬了。這就是我厭惡中學語文閱讀理解題的原因。

8樓:楊子

甚且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清·譚獻《復堂詞錄序》

但不可強以讀者之心妄指為作者之心。

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王國維《人間詞話》

9樓:

閱讀鑑賞是是否能夠分析出作者不存在的想法:會。

這些想法是不是錯的:不是。

作者對自己的作品不具備權威,這是20世紀以來文學理論的常識。艾略特認為,作者並非因其天才而成就偉大作品,相反,作者要壓抑自己的天才,將自己融入到文學傳統之中去。(艾略特:

《傳統與個人才能》)。其後類似理論眾多,不一一枚舉。

為何我們會傾向於某種解釋?

1.我們也在以自身經驗背景——伽達默爾稱之為前見——闡釋文字,同時也在解讀他人的闡釋,三者互動

2.作品提供框架,彷彿提供一塊花崗岩,解釋者如同雕刻家,但你終究無法雕刻出電子計算機出來。這是作品對解釋的一種限制。當然也有人認為要徹底消解作品的限制。

作家難道沒用了?

作家可以寫作品,同時提供作品寫作背景,但不要輕信他們對作品的解讀。有時候作家會藏起來,藏得很深,生怕不夠深,再加幾層解釋遮蓋住。

10樓:奉谷

西方有「接受美學」理論,從讀者(受眾)出發解讀作品。

王國維曾引用「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形容成大事業、大學問的三種境界,這三句詞原本的意思與王國維要表達的不同,單拿出來賦予不一樣的意義,別有美感。

11樓:

捏造到不一定是。可能有一些思想感情是藏在作者內心深處,作者都不一定能體會清楚字間蘊含的感情。所以作者做閱讀理解也得不到高分。

倘若你翻一翻《唐詩鑑賞辭典》,很多詩都給出了多種解讀。高考語文題中的「有人說……還有人說……,請你分析作者的情感」一類的題就是照搬《唐詩鑑賞辭典》上的分析。

還有乙個更著名笑話,說英語老師拿了乙份錯誤的答案,按照錯誤的答案講卷子,但是還是把所有的完形填空都圓過去了。。

12樓:BeCoDeR

高中的時候,買過一本《毛*澤*東詩詞選集》,書中的第一首詩是:

毛*澤*東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楊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個人認為這首詩基本達不到「被鑑賞」的水平。當時那本書對這首詩的解讀原文背不下來了,在網上找了一段文字,大概意思是非常相近的:

毛*澤*東在青年求學時期,曾經和同鄉蔡和森一同報考長沙師範院校。長沙師範院校的創辦人就是徐特立,並擔任校長之職,徐特立要求二人各寫文章以資考核。於是毛*澤*東以青蛙為題寫了《詠蛙》一詩,以抒發自己的抱負。

毛*澤*東形象地以青蛙為題,抒發了自己的偉大胸懷和抱負,展現了領袖人物的風範。

青蛙龍行虎步,靜坐時如老虎之盤踞,顯示了王者的霸氣。所以第一句:「獨坐池塘如虎踞,」氣度不凡,詩意美妙絕倫。

革命尚未開始,任何勢力都沒有,只有等待、積累吧!所以只能夠在「綠楊樹下養精神」了。

春天來了,冬眠的蟲兒都醒了。在農曆驚蟄之後,紛紛開口鳴叫,在自然界裡,都是青蛙先開口叫鳴的,所以就吟出了「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做聲」的豪氣。

後來知道這首詩根本不是毛*澤*東寫的。。。

推薦一些好的BL文章

好吃的煙火 偽裝學渣一起去啊,更遠的地方。撒野我要贏一壺酒,拿來娶你。殺破狼我的大將軍,一言九鼎,戰無不勝。鎮魂鄧陰之林初見崑崙君,驚鴻一瞥,亂我心曲。默讀你可以教孩子防備陌生人,提高警惕,但是不能讓她怕穿碎花裙子,不然要我們是幹什麼用的?銅錢龕世他們走得不緊不慢,袍擺輕掃卻了無塵埃,山道彎嫋,歲月...

蒐集一些描寫夏雨的詩詞?

lmy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閒掛小銀鉤。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一夜雨聲涼到夢,萬荷葉上送秋來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雨打梨花深閉門,忘了青春,誤了青春。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李清照 攤破浣溪沙 病起蕭蕭兩鬢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

對於一些唯飯來講,西皮和多擔是怎樣的存在?

秋皛 唯飯就好好的唯。只要他多擔擔的不是敵對方又何妨?cpf又不是diss你哥哥,只要肯做事,且圈地自萌就好。完全可以好好相處啊,就看你們怎麼處了。你們飯的是愛豆又不是飯圈大大,為什麼老管飯圈大大說什麼呢?人愛豆稱兄道弟和和睦睦的,飯圈大大幾句話就惹得粉絲開始撕逼。有的時候真的覺得某些飯圈大大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