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腦科學或神經科學領域的謠言或被誤解的 常識 ?

時間 2021-06-02 08:51:04

1樓:鹽選推薦

關於大腦的十大流言

流言一:正常人的大腦只開發了 10%

在愛因斯坦死後,科學家研究發現,他的大腦有 20% 被開發,遠遠超過了正常人被開發的大腦比例(10%)。

不好意思,只要你是個正常人,即使你睜著眼睛,什麼都不想,整個大腦仍然都在使用中。如果是做一些稍微複雜的工作,如起身走路、說話,那你的大腦包括小腦、腦幹,每乙個部位都在執行。

這個流言只要做乙個簡單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就不攻自破了。可能有人會問,那很多腦成像實驗中說當人做某件事情時,某某大腦區域被啟用是怎麼回事呢?實際上,你所看到的腦成像圖是經過分析之後的結果,通過對比多組實驗所得的腦成像掃瞄,它會發現你在做某一件事情時,某個大腦區域相比其他情況、其他區域更為活躍。

2014 年女神斯嘉丽詹森的《超體》(Lucy)上映的時候,我連預告片都沒看就激動地花了 60 元人民幣去了電影院。到了那個偽科學家開始講正常人的大腦只被開發了 10% 時,我心中就想,「藥丸藥丸(要完要完)」。整個故事講的就是女主機緣巧合下大腦被急速開發,一路開外掛程式,當大腦被開發了 28% 時,成了萬磁王;到了 100% 時,呃,變成了乙個 U 盤。

我愛女神,也很喜歡此電影的各種酷炫的鏡頭。但是,導演你怎麼能用這個 20 世紀最傻的大腦流言來做科幻電影的梗呢?會誤導多少小朋友啊!

流言二:我們只有「看聽聞嘗觸」五種感知

欸欸欸,難道不是嗎?實際上,除了這五種,我們還有其他的感知,譬如,由耳朵裡的前庭系統負責的平衡感知( equilibrioception )。這個感知時刻負責我們的平衡狀態(譬如說是站直了還是彎著腰,還是在倒立),以及運動情況(譬如是靜止的,還是突然快速地被撞飛)。

當我們在做任何動作,從簡單的走路到困難的瑜伽動作,平衡感知能夠幫助大腦去精準地調節動作的角度,從而順利完成這些運動。當平衡感知出現問題的時候,最嚴重的情況是連走路都會覺得很困難,每走一步都覺得非常眩暈,或是容易摔倒。這些資訊都能夠幫助大腦了解身邊的環境,並掌握自己的身體狀況,並能夠迅速地對環境的改變(有輛車迅速向你靠近)做出合適的反應(快跑)。

2樓:

沒有完整大腦我們就不能思考學習。

已有某案例顯示,乙個四十來歲的法國籍腦子並沒有正常人的大腦,它只有貼附在內顱壁上的一層灰質加白質,腦袋裡大量的空間都被腦脊液佔據。它是小時候生病了,腦器質性病變,腦脊液越來越多。但是該男子一直正常生活學習,並且是個公務員!!

反應較慢,智商稍稍遜色。這個人最牛在於這麼多年都沒有出現什麼軀體麻痺,顫抖什麼的,正常人一樣,思考,說話,做遊戲,主要是最近軀體不適才來檢查,結果發現自己無腦四十來年全然不知。

想以後研究神經科學(腦科學),需要從哪方面開始準備?

大學生嗎?買台Mac doge 不用學好,起碼學會linux系統的使用,起碼掌握一下基本的shell指令碼用法。好好掌握一門程式語言,如matlab python。學好數學 線性代數要學好,這是以後做影像研究的基礎。統計學好,R最好學一學。學好英語 多讀讀文獻吧。 BrainBee汪老師 到了研究生...

請問大學有沒有關於神經科學(腦科學)的專業啊,怎麼好像沒見過,我想讀?

長風凌雲 神經科學屬於生物學的分支,一般不會作為乙個本科招生的專業類別,但是在研究生招生裡是有神經科學這個專業的。神經科學的研究需要綜合很多基礎的生物學,生物化學,生物物理,遺傳學的知識,所以只有學過這些基礎課程才能去做研究。現在很多神經科學的研究比較前沿,進展很快,教科書是遠遠落後於科研進展的。儘...

在現階段的神經科學和腦科學的研究中,有沒有人腦結合 AI(人工智慧)的方向?

望裡科技 精神與心理評估診斷手段嚴重依賴主觀現象與經驗判斷 缺乏客觀指標 沒有 biomarker 而AI技術日漸成熟能夠識別傳統統計方法無法識別的規律 使得精神科 Biomarker 發現成為可能 傳統統計學方法無法在腦電 基因等高噪音 非線性領域發現特異規律,而AI可以彌補 精神科是被試量小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