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清華 2021 年丘成桐數學領軍人才招生辦法,初三生可報名申請,期間不得轉專業?

時間 2021-05-05 22:46:52

1樓:滄海devil

2樓:

這個計畫完全是失敗的。

看著吧,到時候在博士階段之前肯定就會抱怨不能轉專業。

因為其本來就不是做數學的料。不是能力不夠,而是你懂得。

這個計畫依然無法過濾那些內心對數學不是真正感興趣的人,但相比之前的競賽報送政策也算是進步吧。

3樓:

這麼做的主要動機(注意是主要)是為了和北大以及國外高校爭搶生源?還是真的為了培養數學人才?

主要動機的回答很重要,直接影響到後續工作開展的方向

4樓:愛培優

從培養目的和培養物件來看,設計基本合理。

我們都知道,所有的規則和方案,都是為了達到目的而制定的,那麼新領軍的目標是什麼呢?

丘成桐:開闢乙個不設任何框框的拔尖人才培養特區

簡單來說,新領軍計畫就是要為中國培養一大批數學方面的頂尖科學家,並希望以此為契機,再一次真正的推動中國基礎領域科學進一步發展。

為達到這個目的,需要幾個關鍵性動作:首先,是要發掘一批具有天賦,同時對數學研究有興趣的學生;其次,需要一套為他們量身定製的特殊培養方案;第三,要給予他們足夠的激勵和成長空間,保證他們能順利完成培養過程;最後,就是要在整個選拔、培養過程中,保證人才不會流失(當然,正常的篩選、補充是必要的)。

明確了這幾個關鍵性動作,我們再來回頭看新領軍計畫的選拔培養方案:

1、招收物件為初三至高三,主要集中在高一高二年級,這就保證了培養物件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接受特殊定製的培養;

2、3+2+3的培養模式,保證了對具有高超天賦的學生提供高效率的專業培養,同時,壓縮了培養時間,也進一步提公升了培養效率;

3、依託清華大學這個培養平台,提供最優質的的師資和設施,保障培養效果;

4、最重要的是整個培養過程中不允許轉換專業,這樣就從根本上遮蔽掉了一批想以新領軍為踏板的功利主義者,剩下的,將是最純粹的,願意為所熱愛的學科付出的人。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新領軍計畫的規則和方案,設計的還是比較成功的。

5樓:

我見過很很很很喜歡數學的人是個姑娘她覺得數學是這個世界最最有意思的事情她心情不好腦子比較亂的時候都會做數學題開心一下心情好的時候就再做個數學題開心一下她連知乎人均985都不是來我們公司做人力資源和數學八竿子打不著的工作開會的本本上亂塗亂畫都是各種數學題我乙個都看不懂說實話我恐懼數理化(●—●) 面對把數學當愛好的姑娘真的想給她跪 respect (ˊωˋ*) 我們問她為啥不去考研究生她說自己天賦不夠考了一年沒考上再喜歡也就只能到喜歡了畢竟還要生活

為什麼他們會覺得在這個計畫裡只有成為了那頂尖的獨乙個才是成功的大富大貴揚名立萬才是成功的其他的人就是廢物了或者就廢了?

這個計畫不是自願報名的嗎?想進這個計畫的人真的都是為了圖TOP的招牌出來好找工作的?有這個天賦高考985 211 計算機它不香嗎要去數學天才聚集地自我折磨?

他們應該是有天賦且喜歡甚至熱愛數學的人吧即便以後職業生涯不是科學家諾貝爾即便是普通崗位也不會和數學分道揚鑣的人吧

6樓:

人類物化。

人生很長,不止數學。

培養人格最關鍵的時期之一就是高中大學。

看透世間繁華虛無之後對數學的純粹的熱愛,雖然仍然是那份熱愛沒變,但你才敢說你活過。

否則真的顯得很無知愚蠢。

7樓:

出發點是好的,為培養和挑選天才。但是放國內的中小教育,不知有多少家長為之瘋狂,壓榨小孩的潛力。 希望篩選方式,可以有效區別真天才和刷題出來的學霸。

8樓:Ruiliang Gao

我的天資實在普通,我個人是逐步決定將來走上數學科研之路的。

我仍然覺得能給廣大初中高中生乙個機會盡快學到數學是件好事,唐高中時期就看Milnor的書了,我猜現在知名的許boss等大佬可能更會猶有過之,所以如果能有乙個合適的選拔機制我還是傾向於認為這樣的制度能夠選拔出來幾個真正有一定數學天賦的孩子,至於剩下的孩子就算沒有做數學研究的天賦或者說缺乏對於數學研究的熱情,但是學懂數學拿到畢業證總是不難的(這件事情對我這樣天資平平的人都能做到,相信對這些孩子也不是什麼問題),在那之後的事情也不用大家多操心。

在知乎幾年見到了很多「初中生」「高中生」假人也罷,真牛也罷,開口纖維叢閉口上同調的人也見到了很多,能有乙個機會讓這些人真的在有人指導的情況下學到數學總比閉門造車成為名詞黨要好。

需要警惕的其實是另一件事,很多家長和老師會把這種計畫當成是自己教育成功的標誌而忽略了學生個人的意願,把數學研究僅僅等同於考上清華讀個博士,這無疑是太過功利了。所以不妨設立乙個實驗期,比如說參與計畫半年之後可以自由退出,實驗期結束之後不允許轉專業。按照我的經驗一般學完數分1之後大多數人就知道自己能不能繼續學數學了。

只花半年的時間也不會影響到孩子參加正常的中考和高考。

9樓:richardkuo

對於有數學天分的青年才俊是好事兒啊!略過高中三年對於他們來說浪費時間的學習階段,盡快進入專業學習,能力提公升,比其他人的優勢大的多。

能通過選拔出來,自身實力和智商都很拔尖,數學專業碩士畢業,再換其他專業也很合理啊,畢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把數學理論研究搞一輩子。3+2完成後這批學生想轉專業讀博士會非常容易,必然會被國內外大學的各個院系瘋搶,金融,計算機,通訊等熱門專業的導師對本科學數學的學生都是大愛。對於理工科的專業來說,數學基礎是王道,本科學數學的口徑是最寬的,數學好的,在讀博士的學術路上也會走的非常順利。

提前進入清華這樣的綜合性大學,3+2的學2習期間可以接觸更多不同院系的課程,開闊眼界,慢慢能夠認識到什麼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也許自己就適合在數學的道路上走下去,那是最好的,學校也樂見其成,為你提供最好的學術路徑和資源。若是成長過程中發現自己並不想從事數學專業,這時再更換自己感興趣方向也很容易,而且經過3+2的學習階段,你的同齡人剛上大二,而你已經可以選擇自己心怡的專業開始博士生涯了,豈不是很爽?

10樓:

既然很多回答拿科大少年班舉例,那我講乙個在科大人盡皆知的事情。

科大的教學樓旁有乙個水上報告廳。每兩三年,就有快退學的學生在那裡跳湖自殺。那麼,為什麼科大以外的從來不知道這事呢?

因為這些自殺的和GPA後50%的學生一樣,都是科大出國的"人上人"眼裡的炮灰和助推器。這意味著每年入學的樣本裡有50%的人下場都會很慘。

清華這個計畫如果沒有後路,就是如出一轍。

11樓:

我覺得從培養方出發,這個方案是有可取之處的。

讓部分人浪費時間在高考等等事上,往大了說是對整個學科犯罪。

這就是給了乙個小口子,特殊招生制度,培養出個別數學家來了呢,就成功了。

從可能的被培養方出發,那確實不是什麼人都適合的。

主要是控制人數規模,不能太大不能太小。

12樓:李笑

非常無理取鬧,提前到高二報送已經是極限了,那些高一高二進少年班的也是要求高考分數過關的啊。現在弄個初三保送,真就高中學習一文不值?無法無天了?

教育部一定要嚴格管控,不能讓學校為了搶生源出的昏招拿學生未來發展做實驗

13樓:

太保守了小學5年級就可以開始培養了。

轉專業的一律計入誠信檔案不得考公。

看誰還轉。

表面為了培養數學人才,實質典型利己主義。

14樓:神淚一光

雙手雙腳贊成,

9年義務教育基本把基礎文化知識學了。

某些有天賦的人應該專注學習自己天賦的專業。

高考只是乙個排位賽,老是在乙個水平的地方轉,就像小學生學寫字,你996的練字自然能練成書法家,你996的刷題自然可以練成做題家,但是你裡文學家,科學家卻沒有靠近多少。

有些說占用資源的,真是搞笑。資源是國家的。清北是學霸的,說真跟普通人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再說前沿科技水平要追上發達國家,就要一套更能發覺科學天賦的系統,高考太中庸了,很多人就是為了更好的就業機會罷了。高考誠然可以發掘智商高的人,但很多領域單單智商是不夠的,需要天賦興趣堅持。

數學領軍人才招生,真的很好。它不是高考體系,沒有智商高低鄙視鏈。沒有知乎上的第一學歷,第二學歷。

人家只是研究數學的。

15樓:

初中生的天賦有幾個是真天賦?不好好利用國內人口基數的優勢,總是希望搞特殊化,能不能達到培養學科精英是乙個疑問,擴大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到是鐵定的事實。

這又不是一兩百年前的歐洲,只有特定人群可以學習理論知識,所以集中資源給那些特定人群就好。現在國內九年義務教育,每乙個孩子都具備一定的知識素養。所謂優秀中學生,什麼叫做優秀,怎樣去評判優秀,乙個搞數學的,在這方面含糊其辭不明不白。

即便有了量化標準,那麼這個標準又是否可靠。如果以知識儲備作為量化標準,知識儲備和數學天賦之間又不是函式關係,甚至相關程度都很小,與身在城市還是農村、是否上過補習班以及父母的相關水平能力相關度很高,這樣無異於海浬撈針,關鍵還只在一瓢水裡撈。如果以所謂的智力測試或者邏輯能力測試作為量化標準,這就是個偽命題,乙個搞數學的應該比我更加清楚這一點吧,這樣的測試是無法測出超過標尺的量的,更何況這就不是乙個一維問題,是個多維問題。

不過要是以後腦科學發達了,完全破解人類智力問題之後,也許可以這樣做?不過那還不如直接搞基因工程算了,定向基因製造數學家,豈不妙哉!

總之,任何搞特殊化的行為都是歪門邪道,只有不斷加深通識教育,提高基礎素質,充分利用人口基數優勢,在適當時候進行大規模高水平篩選,才有可能發掘人才。

不過也許重點不在於優秀,而在於不能轉專業?我也是學基礎學科的,現在社會風向和青少年思想裡,確實比較輕視基礎學科,但這不是學校招生來決定的,很大程度上依靠於國家的政策導向以及對口就業前景。像我父母那一代,基本都優先考慮中專,齊次才是高中大學,到我高考的時候,最熱門的是土木,這倆例子就是典型的政策導向和就業導向。

以數學來看,以純數學來看,以國內純數學來看,呵呵,這是國內數學研究制度體系方面自己的問題,怪不得學生。

16樓:學術審醜打垮一切

中國過去的路徑都太偏考試技能訓練,這個選拔一樣如此,一次考試更不能說明問題。

好處就是學生早點脫離初等應試技巧的高強化訓練這個還是得改革,先重視初等教育和高等入門,像蘇聯那樣,不應繼續割裂,先初等做題訓練,再直接高等學習,效果必然不好。

而且大學裡上課和考核糊弄事,學生學到啥程度,必然爛的要命。這個不痛下改革,不行:

1 給老師物質激勵去講課

2 給老師降低數量化科研考核的內容

3 聘用能講好某門課的人,而不是學生每一期都學不明白,還讓他講,大學生根本沒有那麼強的學習能力,陶哲軒億萬的比例,我們幾十年裡真沒啥天才。學不好的學生也不能讓他蒙混過關。

如何評價丘成桐?

唯一乙個得到菲爾茲獎的中中國人。terence tao不算,人家中文都不會說。在中國國內置立好幾個研究所,浙大數學研究所,清華數學研究中心等。我想丘先生對中國的數學貢獻是有目共睹的,而丘先生的數學成就也給我們中中國人臉上貼金,在國際數學界也給我們華人長臉。pS 另外題主說的所謂 轉3D列印 是什麼鬼...

參加 2021 年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是什麼體驗?如何評價今年的競賽?

學海浪子 很羨慕其他的答主。我因為還在準備,今年並沒有參加,為明年做準備在。今年去了也是白卷。看了其他答主,第一感覺還是羨慕啊,想明年或者後年,我也能那個優勝,或者進複賽搏一搏,也不是為了什麼獎,就是為了能寫出題,順便見見世面。各位繼續加油。 北儀的小金豆 一直覺得這玩意兒和自己八竿子打不著,後來被...

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計畫會比丘成桐數學英才班好嗎?

學半 這個問題,實質是在問學哪一種數學好,或者兩種數學中哪一種是世界一流的數學。無疑世界一流的數學好。所以首先要搞清楚在清華大學教授的數學是什麼。據悉,先秦時期中國古代學者用形數結合幾何學方法 數學科學方法 建立了萬物之理 無敵之道的宇宙數論。在此基礎上發展的數學才是世界一流的數學,因為大家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