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苔能否從生物學解釋?

時間 2021-05-12 04:24:00

1樓:

你說你不信中醫,但其實你挺信的。你已經認為你小孩飯量小,長得不高和舌苔發黑有關係。

你去看西醫,直接讓檢查看看小孩為什麼飯量小,長得不高不就得了。

2樓:

不是醫生,不請自來。我自己腸胃的好壞基本上都能從舌苔反映出來。

我從小就腸胃差,長期有舌苔,大部分時候白苔,偶爾黃苔。

從小飯量偏小,易飽,口臭,體力不好,容易累。出去玩飲食稍有不規律腸胃就受不了,平時也是時好時壞。沒有舌苔的那幾天整個人精神很多,不噯氣,不會過多打嗝,也不會吃一點就吃不下。

舌苔不好的時候這些問題全出來了。

除了攜帶地中海貧血基因外(遺傳,兩廣地區比較常見),體檢一切正常,包括胃鏡,連幽門螺桿菌都沒有。中醫也看過,沒什麼大作用。

3樓:ao CHANG

你也是秀逗了找個西醫大夫問舌苔。

還真有臉說「我們西醫不看舌苔的」。呵呵

這是因為他們看到舌苔的各種變化還不知道怎麼應對吧就跟有的中醫大夫說我們不看胸片兒一樣,自己缺失的環節不懂的都不知道虛心學習

從微生物角度說就很容易解讀,舌頭上會留有食物殘渣,口腔濕潤,溫度適宜所以會有對應適合的微生物在表面生長。在微生物實驗室待過的再看各種舌苔就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培養基被雜菌汙染時各種彩色菌落)。口腔的環境其實就是身體內部的環境的乙個縮影,比如上火時吃辣椒吃多了就會內熱撥出的氣體甚至溫度都會公升高,就會見到舌苔的發黃。

對應的環境才會長出較多對應此環境的微生物。

中醫的舌苔理論個人覺著實質上與看到長出來的微生物的顏色和形態質地來反推其生長的環境(最主要的是人體胃腸道的狀態這塊兒)這種道理差不多。其實很高大上。

4樓:BULL

1)中醫不科學,所以中醫的一切都是錯的

2)所有關於中醫有效的證據,在西醫確認並且能作出合理的解釋之前,要麼是編造,要麼是特例,要麼是自癒,要麼乾脆根本沒病,反正都跟中醫無關。

3)如果這些證據最終被認可,那也是因為西醫認可了。所以這些中醫的東西就不再屬於中醫了,從被確認開始,他們屬於西醫的成就。

4)所有對西醫不利的資料都是過去式

馬上就會有人用第三條了。

5樓:微瞑子

中醫的生命觀特點是:任何不同「尋常」的現象,都不應被忽視。西醫確實在很多「次要」症狀上,研究不夠。

我想,你應該去中醫院找兒科醫生看看,該挑疳積就挑,該針灸就針灸,該吃藥就吃藥,治好、不出問題為原則。

6樓:雨夏

清華大學曾經發過一篇if5出頭的sci來說明他們的一項研究。可能能給你一點啟發。研究說明了舌苔和消化道菌群的可能聯絡,這也很符合中醫所說的「舌苔是胃氣所生」。

另外舌苔的乾濕,舌質的胖瘦與身體技能也有所聯絡,這個搜尋一下中醫診斷學現代研究也能找到了。

舌苔的實質是消化道呼吸道定植菌群與機體的相互作用

研究人員採用二代測序技術(NGS)結合中醫的舌診技術,研究了19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舌苔的微生物群落的狀態,並將其與上消化/呼吸道菌群相聯絡,提出人體生態系統(human ecosystem)的概念,揭示中醫上講的「寒熱」等等西醫並不怎麼承認的指標,在舌苔微生物群的分布上是有明顯差異的。

研究人員針對19名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根據舌苔的顏色作為寒熱辨別的乙個指標,舌苔分別表現為白膩苔和黃膩苔(分別對應寒證和熱證),正常人的為薄白苔。研究兩組患者舌苔的微生物群的特徵。

結果共在舌苔上發現715種微生物,大部分為寒熱證型共有,但有123種為寒證特有,258種為熱證特有。與健康人的對比發現,這些特有的菌群代表了區域性微生物穩態的失衡,這或許就是寒熱證型的病理基礎之一。

例:熱證舌苔中大量存在的Alloprevotella tannerae和Solobacterium moorei菌,是引起扁桃體炎和牙周炎的罪魁禍首,而上述口腔炎症一般被中醫辨為熱證。然而而這些細菌卻不(大量)存在於寒證舌苔中。

如何從生物學角度解釋gay的存在?

蠢熊維尼 決定性取向的遺傳機制至今不明。性取向完全有可能是由多個基因共同作用產生的。單個基因可能會帶來優勢,多個組合在一起才額外產生對性取向的作用。舉個栗子。假如有7個基因會分別帶來諸如邏輯思維能力,免疫力,甚至性功能等方面的正面表現,那麼這些基因會很自然地作為優勢基因流傳下去.但是一旦某人湊齊了這...

定量生物學(系統生物學 計算生物學 理論生物學)是否將成為未來生命科學研究的熱點?

私以為,火不火很難預料,但是這些研究方向有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從形而上的角度來說,如果想要理解生物系統,這些問題是必須要理解的,從實用的角度上來說,如果這些問題解決了,會導致生物技術上有非常大的進展。我傾向於認為會成為研究的主流方向。不然也不會選擇進入這些領域。 microball 先定義一下我心目...

抱怨跟身體有關嗎?有生物學解釋嗎?

二水 瀉藥,不會遺傳,和生活環境有關,建議嘗試理解。影響生物一基因二環境,算是和生物學搭邊吧。您的母親可能比較焦慮,希望您多陪陪她,可以多諮詢一下心理醫生或心理學專業的人。如果您不想變成那樣,很方便,多看書,多了解時事,開闊眼界,遇到問題這樣處理 有沒有解決辦法?有,思考是否可以獨自解決 沒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