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有沒有過了很多年之後證明是錯的或者不是很嚴密的?

時間 2021-05-09 19:24:25

1樓:

2023年諾貝爾和平獎提名是張伯倫和希特拉,對,沒錯,就是當時的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拉。

獲獎原因是兩人簽署了慕尼黑協定。

可惜,只怪元首太沒耐心,還沒來的及領獎就撕毀了慕尼黑協定,要不和平獎就拿到手了。

2樓:「已登出」

有!南開化學學院朱曉晴教授!

2023年他推翻了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成果Marcus電子轉移理論。

這絕對中國化學界的驕傲

3樓:青藤

其實也可以把科學史看成乙個『證偽』的過程,我們逐漸的認清事物的真像,發現前人認知的侷限性,然而我們本身也存在侷限性,將來會有人把現在一些我們認為合理的理論推翻,或者給它加乙個限制。這是乙個合理的過程。

4樓:松阪砂糖

倒是有個相反的例子

化學滲透假說的提出者英國科學家公尺切爾在2023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然而這個理論在當時沒有經過任何實驗證實,受到多名科學家的爭議。

但是在現在越來越多的實驗可以證實這個假說的正確性。

5樓:

先說結論,有。

再說為什麼。

乙個很簡單的哲學道理,世界是不斷發展的,沒有終極科學之說,現在得出的「科學」理論只是在當前階段人類發展水平下是科學的,那以後回過頭來看當時的「科學」還科學嗎?

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傑弗里C ·霍爾 (Jeffrey C. Hall)--美國麥可·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美國麥可W·楊(Michael W. Young)--美國獲獎理由:

「獎勵他們在有關生物鐘分子機制方面的發現」。

說不定在2023年,有關生物鐘分子機制方面又會被推翻,誰知道呢?

但是還是要感謝這些科學家們的貢獻,沒有實踐就沒有發展。以上。

6樓:698592a

乙個很簡單的事情,我們不能用現在的眼光去看待過去的事物。以今天為時間節點,千百年後的人類也會說我們的科學是一種迷信,也是漏洞百出的。因為什麼呢,因為所有的科學技術和文明的進步都是螺旋形上公升的,必然有對錯在其中,不合理的將會沉澱,就是你們所謂的錯。

而這個對錯只是以評判者的眼光去看待。自然並沒有法則,全憑人的意志在判斷。

人對於世界自然或者未來的認知少時又少,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的,僅以今天的認知去看待世界與人的問題,可以說是一種迷信。上面舉的例子都是前人總結的,並非是真理。或許有後人可以研究論證,他們的想法是對的呢,誰又敢保證?

7樓:hanDsome

其實還有一位大佬大家都忽略了,波爾!

他當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因為他對原子結構的研究,然而經過量子理論的研究,他的模型其實是不完善甚至是不正確的。

8樓:Liou Honpye

歐巴馬,得了和平將,從伊拉克撤軍,ISIS迅速崛起,不斷進行獨狼襲擊,製造難民無數。歐洲恐怖襲擊不斷。其實就是惡魔的代言人。

9樓:nzczll

以前物理學諾獎是不發天文學領域的,所有成果都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就是100年後,依然體現出嚴密性。

自從把天文學領域包含進來後,嚴密性就大幅下降。

10樓:

One gene one enzyme hypothesis

乙個基因乙個酶假說。

G.W.beadle以紅色鏈孢霉為材料,通過篩選突變體的方法,證明生理表型受到基因調控,並且「乙個基因對應乙個酶」。

Beadle的實驗可以說開創了分子生物學和生化遺傳學。他本人也於2023年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發現很多酶是受到多個基因調控的。後來的主流觀念是一基因一多肽假說。現在人們認為這個假說還是「太簡單了」。

這就是生物科學的發展過程。最初的理論經過後人不斷的完善,填上漏洞,才能不斷發展。

11樓:卡西莫多

12樓:齊風魯韻

當然有。這其實是個哲學問題。

真理具有相對性,是指人們在一定的條件下,對客觀過程及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總是有侷限的、不完全的。人類已經取得的任何乙個真理,都是無窮的絕對真理鏈條中的乙個環節。真理是乙個過程,認識是從相對真理走向絕對真理的不斷深化的過程。

由無數相對真理所連線的絕對真理「長河」川流不息,永遠不會停留在乙個水平上,所以真理是不斷的向前發展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特定的物件、範圍和條件,當這些發生變化的時候,真理也會更著變化,所以真理一直在發展中發展著自己,超越自身

13樓:周宙

說乙個差不多的吧

DDT的發明人,化學家muller。

當時這個東西一合成出來真是功德無量,於是拿了諾貝爾獎然後然後

過了幾十年人們發現南極企鵝體內都有富集

於是各國都禁用了。。。

14樓:王東

波爾對氫原子能級的解釋

在對氫原子觀察後發現其原理與經典理論有出入,於是許多物理學家開始絞盡腦汁解釋。最後波爾比較好的解釋了現象,於是頒發了諾貝爾物理獎。

不過波爾使用的還是經典理論解釋氫原子能級,而且提出的假設並沒有說明為什麼這麼提,只是單純的提出核外電子在stationary state(穩定能級)。然而也許是他命好,它推導的方法是錯的,但結果竟然是對的.......(讓許多奮鬥一輩子還沒成果的物理學家情何以堪)。

雖然這個方法今天看來是錯的,但由於時代原因,當時看來卻是最正確的解釋,於是他就」狗屎運「般的拿了獎

15樓:Tony老師

這才是進步,新的取代舊的,更完善的取代有缺陷的,科學家的存在不是為了發現永恆的真理,而是作為人類進步的乙個個台階。任何著名的發現與假說,只有被證明是不完善那一刻才真正值得我們驕傲與自豪,因為這是人類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最重要的標誌。

16樓:張典

正確和錯誤並不是那麼好分辨的,但是諾貝爾獎的錯誤率還是相對來說很低的,一般你會諾貝爾獎不頒發給當年的研究成果,因為他一般要考量一下這個研究所造成的影響,所以很多科學家死後才獲得諾獎。但是也不能說是沒有錯誤的時候,很多理論現在看是正確的,未來可能就是錯誤的,還有乙個最能說明問題的,歐巴馬都過得和平獎了,你說他沒犯過錯嗎

17樓:

J.J.湯姆孫(Joseph John Thomson,1857-1940),英國物理學家,電子的發現者。

因通過氣體電傳導性的研究,測出電子的電荷與質量的比值,2023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G.P.湯姆孫(George Paget Thomson,1892-1975),英國物理學家,J.

J.湯姆孫之子,因通過實驗發現受電子照射的晶體中的干涉現象,2023年獲得物理學獎。

然後這對父子乙個認為電子是一種粒子,另乙個認為電子是一種波。

18樓:胡堯

有啊比如Kornberg因為發現DNA聚合酶I,這是人類發現的第乙個具有DNA合成活性的酶,對之後的分子遺傳研究和相關技術如PCR的產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他也因此獲得諾貝爾獎,然而隨後他兒子又發現了DNA聚合酶II和III,並證明他發現的DNA聚合酶III才是細胞內主要進行DNA合成的酶,而他老爸的DNA聚合酶I的DNA合成活性不高,而且容易從引物:模版複合體脫離,並且同時具有5'和3'外切酶活性,根本就不是標準的「DNA合成者」,而是複製叉後隨鏈上負責切去RNA引物和填補其空缺的酶,每次合成的長度也就10多個核苷酸……

雖然兒子打了老爸的臉,不過老爸畢竟更早,也是很厲害的!再說,DNA聚合酶I也很重要啊!

19樓:tensorspace

諾貝爾物理獎在最早的幾十年裡偶爾會發給一些看起來沒什麼太大價值的技術發明。之後理化這樣的硬獎的專案的重要意義還是沒什麼爭議,但是究竟該把功勞歸功於誰經常會引起爭議。比如田中耕一那個化學獎,還有當年的雙螺旋

20樓:

21樓:張淳

DDT (雙對氯苯基三氯乙烷)因其高效的殺蟲效果使其發明者獲得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後因為不易降解、對環境危害大而被禁用。

22樓:邱洪燈

諾貝爾獎在自然科學領域的認知度要遠高於文學獎及和平獎,文學獎與和平獎往往因為政治、文化、種族等方面的因此爭議較大。不過自然科學領域的確有錯誤的案例,最為著名的便是1948的諾貝爾醫學獎授予發明劇毒有機氯殺蟲劑DDT(二氯二苯三氯乙烷)的瑞士化學家公尺勒,當時DDT的發明被認為大力推動了農業的生產,然後隨後卻發現DDT的使用並未有效的殺蟲,因為它的使用讓蟲子的抗藥性越來越強。此外,DDT在殺蟲的同時,也會殺滅正常的生物,同時富集在生物體內,從而危害了人類的健康。

2023年,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評委會才公開表示,為2023年的諾貝爾醫學獎授予DDT的發明者而感到羞恥。另外,2023年,丹麥的病理學家菲比格聲稱他發現了引起癌的致病菌,稱之為「癌蟲」。對菲比格的發現,諾貝爾醫學評獎委員會一反要用多年的時間來驗證的常態,馬上將2023年的諾貝爾醫學獎授予菲比格。

然而根據菲比格敘述的方法,沒有一位科學家能重複出菲茨格的結果。時光前進了三年,美國科學家佩羅·羅斯發現了導致胃癌的三種病菌,戳穿了菲茨格的謊言。原來菲比格做實驗時給大白鼠注射的線蟲並不是原來的線蟲,而是從動物腫瘤中提取的致病菌。

沒有乙個黑人拿到諾貝爾獎,是諾貝爾獎評委的問題,還是黑人的問題?

楓茗mapleea 世界主要自然科學研究成果貢獻國,美國中國英國德國貢獻了60 以上的科研成果,在這些國家的科研人員中,美國非裔學者不到5 中國沒查到有非裔學者,英國非裔學者不到4 德國非裔學者資料查不到,但非裔在德國佔比不到1 相反美國華裔學者佔比高達10 這意味著在世界科學研究中白人學者和華人學...

奧本海默為什麼沒有得到諾貝爾獎?

nzczll 他要活到現在,估計是能拿到諾獎的。拿到諾獎的,即使是單純比較學術貢獻,也不一定就比沒拿諾獎的學術貢獻高。諾獎也不過是在活著的人裡面挑最好的,這個是諾獎的乙個bug。但也沒辦法,這個bug沒法解決。 HarryHong 關於奧本海姆除了原子彈之外的各種成就,上面的諸位答主已有闡述,按下不...

潘建偉真的沒有一絲獲得諾貝爾獎的可能性嗎?

諾獎無所謂理論還是應用。應用研究獲獎的太多了 一代桑格測序,1982化學獎 冷凍電鏡,2017年化學獎 噬菌體展示,2018年化學獎 PCR,1993年化學獎 鋰電池,2019年化學獎 核磁共振,2002年化學獎 密度泛函和量子化學,1998年化學獎 潘的學術貢獻能不能達到上述成果的成就,還是要取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