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乙個黑人拿到諾貝爾獎,是諾貝爾獎評委的問題,還是黑人的問題?

時間 2021-05-11 13:03:58

1樓:楓茗mapleea

世界主要自然科學研究成果貢獻國,美國中國英國德國貢獻了60%以上的科研成果,在這些國家的科研人員中,美國非裔學者不到5%,中國沒查到有非裔學者,英國非裔學者不到4%,德國非裔學者資料查不到,但非裔在德國佔比不到1%。相反美國華裔學者佔比高達10%。這意味著在世界科學研究中白人學者和華人學者產出了絕大多數的科研成果。

所以真像題主所說的將每年諾貝爾獎的1/3的名額給黑人,受損失最大的絕對是黃種人學者,而諾貝爾獎的權威性、專業性和公平性會迅速被這種「政治正確」所擊垮。

2樓:ocean

以下黑人獲得過諾貝爾獎,搬運自「冷歷史」。

他們分別是

拉爾夫·詹森·本奇(美國,2023年諾貝爾和平獎)、艾伯特·約翰·盧圖利(南非,2023年諾貝爾和平獎)、馬丁·路德·金(美國,2023年諾貝爾和平獎)、威廉·阿瑟·劉易斯(聖露西亞,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德斯蒙德·圖圖(南非,2023年諾貝爾和平獎)、沃萊·索因卡(奈及利亞,2023年諾貝爾文學獎)、納爾遜·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南非,2023年諾貝爾和平獎)、科菲·阿塔·安南(迦納,2023年諾貝爾和平獎)、旺加裡·馬塔伊(肯亞,2023年諾貝爾和平獎)、貝拉克·海珊·歐巴馬(美國,2023年諾貝爾和平獎)、埃倫·詹森-瑟利夫(賴比瑞亞,2023年諾貝爾和平獎)。

用諾貝爾獎獲獎的數量衡量乙個國家的教育水平合理嗎?

Boris 不合理,因為獲得諾貝爾獎是反映一國的基礎科研水平的。搞基礎科研不是國家發展的頭號需求,而是末位需求。只有當國家經濟已經發展起來了,國家手裡有閒錢了,這個時候加大基礎科研投入,聘高水平的教授搞基礎科研,擴大全人類的知識面,順便從成果中尋找新的商機。搞好基礎科研也需要乙個配套的設施和組織體系...

諾貝爾獎有沒有過了很多年之後證明是錯的或者不是很嚴密的?

1939年諾貝爾和平獎提名是張伯倫和希特拉,對,沒錯,就是當時的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拉。獲獎原因是兩人簽署了慕尼黑協定。可惜,只怪元首太沒耐心,還沒來的及領獎就撕毀了慕尼黑協定,要不和平獎就拿到手了。 已登出 有!南開化學學院朱曉晴教授!2013年他推翻了1992年諾貝爾化學獎成果Marcus電子轉...

潘建偉真的沒有一絲獲得諾貝爾獎的可能性嗎?

諾獎無所謂理論還是應用。應用研究獲獎的太多了 一代桑格測序,1982化學獎 冷凍電鏡,2017年化學獎 噬菌體展示,2018年化學獎 PCR,1993年化學獎 鋰電池,2019年化學獎 核磁共振,2002年化學獎 密度泛函和量子化學,1998年化學獎 潘的學術貢獻能不能達到上述成果的成就,還是要取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