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口味出生就已經有偏好是偽命題嗎?

時間 2021-11-06 22:47:38

1樓:貓虎獸

面對食物,從嬰兒開始是有本能的,我女兒從一開始就不喜歡吃魚,然後我強硬的試著給她喂了一點,結果就起疹子了,看來小傢伙知道自己對魚過敏。從此對於食物的選擇,我把這個權利交給女兒自己。

女兒稍大點後,發現她很難抗拒精加工食品,那些新增劑很多的包裝食品,哪怕這些東西吃多了會拉稀,所以我知道,人類的本能抵抗不了精明的食品生產商,所以我不給她吃任何配料超過兩樣的東西。我不希望她對於食物的本能消失掉。

所以,人的口味先天會存在,但是隨著環境,會慢慢的改變,起碼我女兒就是這樣的。

2樓:南柯一夢

偽命題是指不真實的命題。所謂不真實,有兩種情況:其一是不符合客觀事實;其二是不符合一般事理和科學道理。

另一種解釋是指沒有意義的命題,無法斷定其真假,既不是先天的分析命題,也不是可以通過經驗判斷的綜合命題。和雞生蛋、蛋生雞概念差不多。

所謂口味,可說是人們對食物滋味鑑賞和接受的能力。

「烹調」之所以形成,推本溯源,就是因為人們有這種能力,試想人們若沒有口味,調味又調給誰來嘗?一些生物天生吃什麼東西,就吃什麼東西,沒有什麼選擇。他們只有鑑別的能力,鑑別能不能吃而已,從沒有聽說過有什麼口味不口味。

人類則不僅鑑別能不能吃,而且還進一步知道是什麼味道,並且還能更進一步,對這味道品嚐其好壞。尤其更要繼之以好噁,認為好吃的便喜悅而追求,認為不好吃的(實際就生理言,不好吃的也一樣是能吃的)便討厭而摒棄。到這時口味便產生了。

只因這口味一經誕生,乃致打破了人們飲食的淳樸性,產生了種種後起的要求與活動。吃東西,就生物的觀點,不過是補充原料,新陳代謝而已;在生理上原不過是充飢而已;但人類的飲食活動便已不是僅僅充飢而已,卻在「充飢」之外產生了新花樣,而這一新花樣,便正是開啟烹調殿堂大門的鑰匙。所以我們若說:

「口味是烹調之母」實不為過。

口味的差異

人既然同樣都是人,人性自然是一樣的,而人的口味,也應該是一樣的。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我們也同樣可以說「口味不同各好其面」。不過面貌之不同,全是來自天生,而口味不同,卻多半是來自後天的習性。

分別在於:

1、體質

例如:身體強健喜歡吃幹的、硬的。身體弱的人、牙不好的人則較喜歡吃稀的、軟的,又如有的人天生就怕吃牛羊肉等強烈味的肉,還有人生下來就不吃肉,所謂「胎裡素」。

反之也有些人,從小就喜歡大油大肉的吃,好比牛羊吃草,虎狼食肉,都是天生的差異。另有些人由於健康關係,以致影響口味,例如胃酸過多的不敢吃酸的。凡都是由於體質攸關,非人力所能左右,可說是先天的。

2、特殊背景

例如某種東西曾經吃得過多,吃倒了胃口,所謂「吃傷了」,特別是吃某種東西以致嘔吐過,以後很久,甚至終身不再吃這東西了。

3、信念

例如信回教的人不吃豬肉,中國古老農村的人,不吃牛肉,因為牛是耕友,不忍吃。還有個人特殊感念而有所禁絕的,例如曾暫不食羊棗。

4、環境

俗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於左鄰右舍親朋友好無不喜歡吃,你必然受到感染,而也有同好或同惡了。

5、其他

當然還有許許多多偶發的事件,都能影響到個人的習慣與嗜好——總之正由於這諸般的事件,乃使人與人之間的口味,彼此發生差異。

人一出生就知道自己的死期是可喜的還是可悲的?

翟文宣 瀉藥。首先感謝題主能提出這種問題,思路新奇。在此宣告,以前從來沒有在這方面考慮過,今天就這個問題說一下自己的看法。第一點需要明確的是死期是乙個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死期,在死期將近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點預感。這個問題好在把這個客觀存在極端化了。乙個人一出生就知道自...

為何如今已經有一些人覺得楊白勞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黃世仁是對的。?

太清宮 哪有什麼天經地義,大於生命的,除了在乎的人,就是青史幾行名姓,至於楊白勞,女兒保不住,更不用想什麼載史之筆,本身老命一條,手裡的本錢比明太祖還清晰明了,所以,直接送黃世仁一刀就行了 陳胖子7.27 因為不了解時代背景,對問題的理解只在表面,認為黃世仁和楊白勞是單純的借貸關係卻看不清黃世仁以借...

絕大部分人(也許)的共情能力,是自出生就開始被逐步削弱的嗎?

春前草 我認為共情是能力而不是天賦,義即這是一種後天可培養 可習得的能力。但是問題在於我們好像缺少對這個能力的重視和培養方式,所以逐漸在失去吧。我認為閱讀文學作品和關注社會新聞都是好的方式。文學其實是人學,很多作家都是很善感的,都是有極強的悲憫情懷的,在進入這些作品的時候我們也會沾染上一些。至於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