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 和 在意思上有什麼區別嗎?

時間 2021-06-03 10:37:20

1樓:Noah

首先第一句話這種「タ形+のだった」雙重過去式用法極其小眾,在日常生活尤其口語表達中幾乎聽不到(或許在某些方言中還存在),比如我們會說「楽しかったです」,但絕對不會說「楽しかったでした」。

切入正題,據 @與太郎 提供的原文専門家が徐福村周辺の調查を進めた結果、徐福の故居や當時の造船場など多くの遺跡が見つかり、2023年徐福村という名前が正式に復活したのだった。

重新看過原文之後,發現是作者通過調查發現了乙個事實,因此得知2023年徐福村這個名稱就已經恢復使用了。在進行「調查村莊「之前,徐福村這個名字就已經「恢復使用了「。

換句話說,先有了「名前が復活した」(動作A),再有了「調查を進めた」(動作B)。動作A要比動作B發生的早,但作者通過動作B得知了動作A的存在。

這句話通過「タ形+のだった」這種雙重過去式句法強調其調查發現結果,並且這個結果也是在調查之前的就已經發生了的。作者在這裡使用二重過去式就是在強調他調查徐福村得知了這個名字早已恢復使用這件事。不過最後這句話就算換成「2023年徐福村という名前が正式に復活したのだ。

」也不會造成理解問題。

可是,從動作延續這個角度來考慮,日語的二重過去式還表示過去發生的這個動作跟現在毫無關係並不延續至今這樣的一種用法。有時候日本人部落格中出現這樣的句子。

「奧さんはその織物に顏夫人以前將臉埋在那個紡織品裡過。(單純敘述過去發生的動作,並沒有持續到現在,這裡你不可能說現在夫人的臉還埋在那紡織物裡吧)

「コンビニの棚には本が置便利店的架子上有擺放過書。(暗指現在架子上不再擺書了,可能改擺飲料零食了或者什麼都沒有擺)

總而言之,如果只有一句使用「タ形+のだった」的句子的話,我們可能會對此產生很多解讀,甚至有時候困擾我們理解整句話,因此這個用法或許是需要更詳細的上下文語境才能豐滿。考慮到其用法極其有限,屬於一種「書き言葉」,日本人他們自己在寫這種句子的時候或許因為母語習慣意識不到,就像一開始舉得那個例子一樣還是把這種雙重過去式當成一種日語習慣性誤用吧。

第二句話的「タ形+のだ」,如果就一眼看過去單純去理解的話,因為有「あの時」表過去這個時間,我傾向於認為是在強調過去反覆的行為,不過「んだのだ」這個句尾能表達很多意思,強調原因理由回想反覆等等,如果有上下文那麼這句話表達的語氣或意思會改變。

「あの時、彼は勉強してたんだ」=他那會兒學習很努力。(暗指他現在不努力了)

類似的其他例句還有:

「昔、私は朝6時に起きたのだ。」=我以前6點起床。(現在沒這習慣了可能7點、8點起床了)

「するのだった」則表達一種後悔的心情,

「試験に落ちた。もっと勉強するんだった。」=考試沒及格要是再努力多學一點就好了。後面這半句還可以換成「勉強すればよかった」或「勉強等等。

請問 和 在引述時有什麼區別?

兩者的接續差別很大的。如果你能夠真正理解什麼叫 引述 的話,可以這麼解釋給你聽 前者往往接續的是乙個完整的句子 用言或助動詞的終止形 或者乙個名詞或乙個完整的句子。後者常常接續的是乙個單純的名詞性質的概念,用於對前者 名詞性質的單詞或名詞短語 進行說明和解釋。以上解答,如果仍不理解可以聯絡我。 co...

韓語的鬆緊音意思上有什麼區別?

布丁丫 學習韓語時,對初學者而言,感覺最困難的常常是如何區別松音和緊音。韓語的子音根據氣流和緊張度分為松音 緊音和送氣音。松音和緊音發音最主要的區別就在於發緊音時,應先使發音器官緊張起來,使氣流在喉腔中受阻,然後衝破聲門,發生擠喉現象。附韓語中五個松音發音方法 發音時,將舌面後部抬起,使舌根接觸軟顎...

立刻 馬上 有什麼區別?

踏浪 火車馬上到站了,火車立刻到站了,這兩句應用在不同情況,比如說再等等,火車馬上就要到站了,是被動的等待,而說再等等,火車立刻就要到站了,意思可能是火車被督促過,火車是被動的。有的情況兩個詞隨便可用的,你馬上過來一下和你立刻過來一下,意思就沒多大區別。馬上常用來強調說動態,馬上去做,行為形式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