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90後博士劉慧穎畢業成中南大學特聘教授?文科教授不需要積累嗎?她發表的幾篇英文期刊水平如何?

時間 2021-05-30 00:12:05

1樓:崇優

分學科考核不就結了…社會學當然可以發醫學類期刊,但評價體系、晉公升體系、工作量等也要按照醫學類(不是有醫學院麼)的計算,就行了唄~

校科研院不就是做這些事的麼…訂標準,開撕,改標準,開撕,轉換不同學科間的標準,開撕…撕歸撕…事兒還是要幹的…

我們一雙非普通高校都能整明白的事兒,985能整不明白?看來地區和地區的差異之大確實挺魔幻的

2樓:rrreagan

畢業的中南本科生回答一句,這學校比較形式主義,感覺雜七雜八的搞了一堆,本科生教育質量很一般。行政不令人滿意,輔導員權力過大且篩選機制有問題,似乎每個人都在追求功利化的東西。從連續的這類事中就能看出。

總結一句就是合併的巨無霸學校就是做不到精緻。

3樓:朝聖者

對此事件不做評價,但是想從另乙個方面說一說。

如果題目改為如何看待60後博士成為某985的特聘教授,可能此事件的關注度便沒有這麼高了。本來年齡小是乙個優勢,但是在社會包括求職卻成為乙個劣勢,成為被質疑的乙個重要因素。

希望大家關注的是實力而不是資歷。

4樓:

工科生強答一波。

沒有什麼好評價的,無非是乙個高校按照自定規則引進了一位優秀的年輕教師而已。

從中南大學的教師主頁、ResearchGate、GoogleScholar來看,劉博士是一位會寫文章的研究人員。而特聘教授則只能說,遊戲規則如此。乙個人想拿到高分,就需要理解和遵守遊戲規則。

期刊水平不是相關專業的不好評價,在letpub上搜了一下,中科院醫學大類下的2/3/4區都有。有幾個期刊在小木蟲上沒有點評資訊,在國內應該是比較小眾的期刊。

劉博士讀的是「社會工作與社會行政系」的博士,但成果大多是醫學類,應該可算作交叉學科。而交叉學科的成果數量對傳統方向簡直是「降維打擊」,這應該是預料中的事情。

一位博士在短短三年能拿到這麼多的成果(且不論oa與否),那他可能本就是一位聰明且勤奮的人。

5樓:

中南大學原本在張校長的帶領下走的好好的,結果張校長下任後,行政問題正在逐漸生長。校長信箱已經不再是原來的校長信箱了,輔導員還曾經威脅過我們說給校長信箱寫信都會反饋到輔導員這邊。

現在的中南大學就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行政問題腐敗問題不解決,恐怕今後又會變回一所末流985。

真希望張校長回來

6樓:

不管是SSCI還是CSSCI,都有自己的分割槽啊;另外是什麼學科發什麼學科文章應該不用多說吧...掏錢買版面也不為過,畢竟社科文章難發、周期長、肉還少,相煎何太急?

建議相關學校某些負責人學習一下社科的基本規律再去做安排。是非難清淨。

我還是站SSCI的文章的,SSCI的top或者一區,感覺比大部分在知網讀到的文章通俗易懂,當然我這個對比肯定有不足。但是我想CSSCI的top期刊肯定也是佳作不少。

7樓:

有幾個疑問,

第一, 這位特聘教授發表的文章在醫學領域不算什麼,但是在護理學領域還是不錯的,怎麼會跑到社會學領域?

第二,為什麼發表SSCI就能獲得特聘教授,一篇SSCI的份量真的這麼重嗎?

第四,發SSCI期刊普遍都需要交高昂的版面費,這也是不合理的。

8樓:

搞社會學的,卻在這些與自然科學有交叉的方向上發文如此之多,是因為更容易出短平快的成果麼?之前的404教授好像也有這種情況。這個風氣感覺不好……

9樓:

高校學科建設還是不能太急功近利,社會科學研究者更需要腳踏實地,當前社科領域的評價體系需要反思,不然難以真正建立與崛起的中國相匹配的主體性!

10樓:wicee

個人認為,劉同學不論花錢與否,花了多少錢,這是她自己的事情,和其他人不相關。但據此發表多篇SSCI、繼而回國被中國知名的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以「特聘教授」聘用這一事件本身,可以作為觀察當前中國人文社科學界生態的乙個很好的微觀視窗。當前中國人文社科學界病了,病的不是事件中的劉同學,而是以西方刊物評價好壞為馬首是瞻的、沒有基本鑑別能力和區分水平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界研究評價體系,即將「價值評價權」拱手讓人,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包括劉同學在內的諸多人文社科學者、尤其是青年學者,只是這一「指揮棒」下的順勢而為而已。但壞就壞在我們高校各院系、尤其是領導們自身缺乏應有的反思能力和鑑賞水平,大家不關係你研究了什麼以及研究得如何,只是關注發表的刊物級別及數量。對此,我們必須高度警醒並有所反思:

究竟什麼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究竟應該由「誰」以及如何評價人文社科領域中的層出不窮的研究成果水平高低?以SSCI為導向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此風當休矣!

11樓:

這個問題,其實問題不在於劉博士,更在於高校的急功近利。關鍵在兩個方面:一是文科能像自然科學一樣評價麼?

中南大學用「積分」來評聘教授,一把尺子,看似「科學」,確實懶惰。當然就容易出現類似於劉博士這樣的從心理學、醫學等接近自然科學的學科竄到社會學這樣的文科專業上來的情況。二是母語發表和英文發表之間的關係。

社會科學強調母語發表不僅是因為問題意識、學術本土化等原因,還是因為母語本來就容易在共同語境中判斷學術水平。中南大學把英文發表上公升到那麼高的分值,顯然是沒弄懂其中的道理。

12樓:開端

我代表女權給與警告,女士發的文章就不叫文章了嗎?女士就不能當教授了嗎?憑什麼因為作者是女士就質疑她發的文章有水分?

氣的我渾身發抖手腳冰涼,趕緊穿了件外套,又降溫了,狗日的還不送暖氣

13樓:

「她代表香港大學獲2023年-2023年度美國福布賴特學者榮譽。」官網上的這種介紹就是典型的急功近利,沽名釣譽。富布萊特學者專案僅僅只是訪學交流,博士在讀期間去交流,就低講就是「串門」而已,就高講了不起就是「聯合培養」博士生,她竟然一下拔高到代表著香港大學獲得富布萊特學者,這不是招搖撞騙嗎?

14樓:

無論是天賦異稟破格任用以作典範,還是背景深厚手段通天明渡陳倉,本質上都是上層人物在玩規則。我輩平民,豈敢跟制定規則的人談規則。

90後如何看待00後?

X YD 我侄子侄女馬上初中了,我97年的,00後生在乙個經濟快速發 資訊高度發達的時代,他們身上有許多優點,我們90後群體也有很多優點,大家相互啟發 相互學習 一起探索,努力向前,以年齡為由對新時代的青年施加各種固定的生活模式和高高在上的指令和偏見之類等,我覺得真沒什麼意義! 東野痞貓 90後之前...

如何看待寒門博士劉春楊之死?

喬女 還能怎麼看,悲劇唄 大的方面有二,悲劇之一在於,成功的標準模式化。很多人忽略了自己想做什麼,而是follow大眾的價值觀。考取功名,揚名立業,娶妻生子。但是幸福的模式有很多種,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自己。自己究竟怎樣才會幸福,要自己去摸索。如果一旦不能怎麼樣,就會辜負了父母師長朋友怎麼怎麼樣,心...

如何看待90後開始養生?

有節操的胖子 養生很有必要呀,好處顯而易見的,跟身邊人一比其實還算比較明顯的。養生本質上是對自己身體的一種投資,而且這種投資是肯定有回報的,想想那些慢性代謝病,越來越低齡化了吧,真可怕。預防醫學真的比臨床醫學大多了 個人來說 與其等著生了病去治 而且說真的病就算是治好了,你的身體肯定是沒有生病前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