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讓10歲的孩子改掉粗心,變得細心起來?

時間 2021-05-29 23:47:14

1樓:爸媽營

孩子題目做錯真的是因為粗心嗎?

很多家長都聽過,每當孩子考試考砸了時都會這麼說,這次考試沒認真,太粗心了,其實我都會做,下次一定做對。真的如孩子說的是粗心嗎?其實不然,那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呢?

想像這樣乙個場景:乙個跳水運動員要參加半年後的比賽,他了解了一下基本動作,也練了幾次。有那麼一兩次很標準,有幾次有失誤,不過他認為自己比賽時就能做到。

比賽很快到了,他站在跳台上很緊張,結果當然失誤了。離開賽場時他說:「唉,我疏忽了,主要是太緊張了。

」聽了這個故事,你會怎麼想?

估計你會喊起來:他練得太少了!當然會失誤!

甚至你會說,這個故事太荒謬了,運動員不會這樣的!

所以當家長問關於孩子粗心的問題,可以這樣說:沒有粗心這回事。作業或者考試失誤的主要原因是練得太少了,基本概念不清楚,不夠熟練,準確率低。

我們判斷「粗心」的標準通常是:

「簡單的,不該錯的,考試錯了」----那就問問自己,熟練度足夠嗎?

「原本會做的,考試做錯了」----那就問問自己,基本概念真的清楚嗎?

「審題錯了,不是不會做」----那再問問自己,準確率夠嗎?比如平時做題力求一遍作對嗎?

我們常常認為,平時做過的,考試就能做出來,其實不是。為什麼呢?

一、熟練度不夠

所謂熟練度,可以想象一下我們成年人,做小學一年級的計算題,每一題其實對我們來說都很簡單。但是當我們在計時的情況下完成1000題,並不一定全對。如果平時經常做計算類的工作,很可能做的又快又準;如果平時疏於做簡單計算的人,很可能又慢又錯誤百出。

解決:一道題目,反覆接觸至少要六次以上,並且每次都在思考,才會熟悉並產生記憶。這樣才會在考試中能做對。

二、基本概念不清

還有一些題目,學生們認為自己是會做的,因為平時做對過,只是考試錯了。但很可能是他們只看過1-2次,有乙個模糊的概念,很多概念的細節到底是什麼?之間的關聯是什麼?

可以有哪些變化?並未深究。在考試有時間限制和壓力的情況下,人通常本能的選擇自己大腦中最先搜素到的記憶儲存,而這個記憶和認知很可能是錯誤和疏漏的。

所以考試訂正時,這類題目,不妨再變形或者深究一下,舉一反三,這時會發現同學們又疑惑或者糊塗了。所以,學過,並不等於是學會,更不等於融會貫通。

解決:試著去講解題目,如果做到能講解題目,表示確實理解了。通常在講解過程中,也會不斷發現自己知識上的漏洞。

這也是教學相長的意思。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

三、準確率不高所以如果平時單元的作業100題總要錯3-5題,考試的出錯率基本會翻2-3倍。而概率因素導致平時錯誤率越高,考試時失分率越成倍增大。因為考試時題目的型別更加寬泛和變化多端。

解決:每次做題都認真對待,提高準確率,爭取會的做題,建立錯題本。

好吧,我們再回到那位跳水運動員這兒----如果半年後他參加比賽,他現在就需要各項體能的訓練,基本動作的反覆練習--每次都要力求完美,整套動作也需要練得無比熟悉猶如本能,然後才有可能走上賽場。即使這樣,也不是萬無一失的。所以放棄「粗心」這樣的說法吧!

放棄這個觀點之後我們才有可能認真查詢原因,制定訓練的計畫,獲得真正提公升。獲得提公升的,決不僅僅是成績,還包括審視問題的角度,解決問題的策略,行動力,意志力。

怎麼樣才能改掉自大 粗心?

離群者 自大相對的是謙遜,而謙遜與其說是品格,倒不如說是一種能力。乙個人客客氣氣說 我不行 過獎了 之類的話,算不上真謙遜。真正的謙遜,是真的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也能夠看到別人身上的長處,能看到 能知,當然是能力。當看到世界之大,高手如林 當看到方方面面,強於自己的人太多,自大 高傲的頭顱才能低下來,...

怎麼樣讓生活變的充實?

故事裡的夏天 現在是個特殊時期,全中國人民都在抗擊疫情,宅在家中為國家做貢獻,我爸也在家宅了很久了,隔三差五嘟囔無聊。我開玩笑說,我就永遠不會感覺無聊,如果能出門當然是極好的,吃喝玩樂都不受影響 如果不能出門,我可以宅在家裡,有那麼多好看的經典的電影電視劇集,還有書籍都還沒有看。只看電視劇集也會有無...

怎麼樣改掉順從的性格?

整整一年了。這個問題。其實有很多順從性格的人。我自己也是。慢慢的我發現了一些東西。也改善了很多。1 起源。起源是自卑,或者本身是個不愛爭執的人。順從的是一種習慣,深入骨髓。想要改變,就是要摒棄。2 怎麼做。首先是第一印象。第一就是柔弱順從,等他人成了習慣。就會肆無忌憚。而自己內心會很難受。稱為隱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