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 我們必須學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以及如何在教育中踐行它?

時間 2021-05-29 22:48:35

1樓:大魔王的快樂

原理很簡單:重新發現自己.

換位思考和同理心的說法,雖然也有一定的道理,很多人往往就是抱著這麼一種想法去教育學生、教育子女、教育他人,這體現了教育者的同情心理、道德關懷和引導意識。而另一方面,筆者卻認為,這種換位同理的說法其實比較蒼白和廉價,模糊而不夠具體,因為它不僅在施展權力上仍然是上對下的,且在相當程度上它教委隱晦地迴避了一些關於操作複雜化的問題:

即教育者們在面對受教育者,特別是基礎乃至學前教育物件的時候,他們應該持有怎樣的心理和態度,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應該如何平衡既有知識體系的固化和部分脫節

實際上,本文以為,化身孩童的策略,其深意在於身份的還原和重新定位

忘了你們的年紀,變個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隊伍裡去吧!

你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蹟出現: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

你立刻覺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兒大,一塊兒玩,一處兒做工,誰也不覺得你是先生,你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你立刻會發現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做許多你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許多你以為他不能做的事。

等到你重新生為乙個小孩子,你會發現別的小孩子是和從前所想的小孩子不同了

...這種角色重生的價值在於,教育者對自我意識的追溯、補充、還原和豐富、公升級

此外還涉及:

家庭觀,教育觀,婚戀觀,媒介商,行動計畫

組建乙個體系,重組,路徑,

2樓:mnmn

變成小孩子,就是在小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從小孩子的角度出發,分享幾篇文章https://

3樓:王左政

私以為樓上很多答主都跑偏了。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一言以蔽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讓人變得理性。或者說以理性去約束非理性。如果我們沒有這個需求,那我們根本就沒必要去進行教育。

在這個前提下,如果你自己變成小孩子,那等於是就意味著你自己本身是非理性的,那麼你如何讓孩子變得理性?這本身就違背了教育的宗旨。

所以說,陶行知這句話肯定不是從字面上去理解的。究其本意,還是說因為孩子本身是非理性的,我們直接以理性去規約他,效果未必去好。只有我們先了解他非理性的想法,並由此出發,先以部分之妥協,再由此基礎上加以引導,才可以直接解決那些理性與非理性碰撞過程中產生的棘手問題。

當然,陶行知這話說的對還是不對,內容倒是也值得商榷的。這裡我倒是很想引用下梁實秋提過的乙個案例:

「乙個母親帶孩子到百貨商店,經過玩具部,看到一匹木馬,孩子一躍而上,前搖後擺,連拍加踢,再也不肯下來。那木馬不是賣的,是商店的擺設。店員們讓孩子下來,孩子不聽。

母親叫他下來,更是不聽。哄著給他買什麼什麼,都是不聽。任憑您怎麼勸他,他一概不聽。

於是形成了僵局,大家乾著急毫無辦法。這時乙個店員建議說:我們何不把店裡聘請的那個兒童心理學家請來試試呢?

大家贊同,於是把哪位兒童心理學家從樓上請了下來。這位兒童心理學家問明了原委,輕輕走到孩子身邊,附耳低聲說了一句話,那孩子便像觸電一樣,立刻滾鞍下馬,牽著母親的衣襟落荒而走。事後有人問那專家到底對孩子說了什麼話,那專家說:

「我說的是『你若不下馬,我打碎你的腦殼!」

4樓:故宮蟋蟀

這話很害人,老師就是老師,定位要清晰。懂得小孩的心理是作為老師的基本素質,但並不能把自己變成小孩,而且學校就是學校,不是家庭。

5樓:閩小獅

Let us face the evening skies with childlike eyes.

其實設身處地的去想一下,在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我們渴望或者希望得到什麼?是老師上課給表現好的同學的一朵小花;是老師批改作業以後再末尾寫上乙個大大的優,再配上五角星。或者是希望老師快點下課,希望今天的作業少一點。

這些都是大是大非的東西,做好就可以了。

站在大人的角度看,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小心思,而且會很容易捕捉到。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其實那都是自己內心裡寶貴的秘密,是不能說出來的。

要學會替他們保守秘密。

6樓:乙隻笨蛋

在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家庭的7個習慣》中講述了這樣乙個小故事:

有一天我下班回家,我3歲半的兒子布倫頓在門口迎接我,他臉上發著光,說:「爸爸,我是乙個努力勞動的男子漢!」

後來我知道當我妻子在樓下的時候,布倫頓從冰箱裡拿出一瓶1.5加侖的水,並將大部分倒在了地上。我妻子的第一反應是衝他嚷嚷並打他的屁股。

但是她控制住了自己,耐心地說:「布倫頓,你想做什麼?」

「我想做個能幫忙的男子漢。」他驕傲地說。

「那是什麼意思?」她問。

「我幫你洗了盤子。」

的確,廚房餐桌上放著一些洗過的盤子,用的就是瓶子裡的水。

「那,寶貝,為什麼從冰箱裡拿水呢?」

「因為我夠不著水龍頭。」

「哦!」她看了看四周,「那下次你覺得怎麼做才可以弄得不這麼亂?」

他想了幾分鐘,然後抬起頭:「我可以在浴室裡做!」他叫著。

「在浴室洗會打壞盤子的,」她回答,「你看這樣做行不行?下次你來叫我,我幫你在洗碗槽前放個凳子,這樣你可以站在上面洗盤子。」

「好主意!」他高興地叫起來。

「那現在我們怎麼處理這些水?」她問。

「嗯,」他深思了一會兒,「我們可以用很多紙巾來擦掉!」於是她給了他一些紙巾,自己則去拿拖把。

1,我們很喜歡以結果來判斷對錯,而小孩子的心智侷限了他們本身的能力,所以常常會造成一些糟糕的結果,比如打壞餐具、破壞電器、弄髒家具、甚至是將自己置身於危險中。當大人們看到這樣的結果,第乙個反應往往是「怒不可遏」,然後接下來是評判、指責、嚴厲管教。

可實際上,小孩子的動機是單純的,大多數時候沒有什麼好壞之分,只有喜惡之別,甚至有的時候是值得鼓勵的動機造成了糟糕的後果,比如上面這個故事。當受到大人們的指責時,大人指責的是結果,而小孩子接受的卻是結果和動機被一併指責,他們受到的教訓是,以後這個事情不能幹了,我想洗碗這個事情是錯的,我再也不要幫爸爸媽媽洗碗了。

所以,對小孩子的行為,不要只看結果,更要關注他的動機,也就是要盡量去理解他的想法。

2,當看到壞的結果時,在你做出反應之前,先暫停一下,給自己乙個緩衝的時間,如果你第一時間是生氣,那說什麼都白搭了,你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你怎樣在盛怒之下教育好孩子呢?

3,每一次出現問題的時候,都是乙個很好地教育的機會,當然,也可能使問題更糟糕,這要看做家長的,或者做老師的,是否有這個智慧型,而這種智慧型的習得,是需要自己付出努力的。

4,向孩子提出問題,讓他自己去思考,比直接去評判孩子的行為要好得多。

5,歸根結底,就是像這個問題所說的,我們必須學會變成小孩子,用小孩子的視角去看待事物,才能理解他們,才能跟他們溝通,跟他們在一起,讓他們無條件信任你,而不是敬而遠之。

此外,還補充一點我覺得很重要的: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讓孩子知道,無論孩子做的好還是不好,你都是愛他的,不要讓他覺得,只有他做到了你的期望,做對了,你才愛他,做錯了,你就會罰他,就不再愛他,就對他失望、憤怒。

無條件的愛不是溺愛,而是一種信任。

7樓:Enma

同理心,解決孩子一切問題的前提。你必須要理解他,說出他的想法,他才會對你放鬆戒備,再溝通會順暢很多。這就必須學會變成小孩子,才能產生對他的同理心。

8樓:二橫

其實這句話也是我一直遵守的乙個原則。

我的理解其實有兩個方面,乙個是思想上的乙個是行為上的。

思想上就是,遇到任何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的,就思考一下如果我那個年齡的時候是怎麼想的,有一些什麼樣的行為。把自己的思想放在兒子一樣的年紀,去考慮這個事情是不是他的作法是不是正常。

行為上呢就是我們要做和孩子一樣的事情,比如孩子玩耍比如學習比如看書,我們要先看,然後同他一起,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和他一樣的感受。特別舉例就是看書看動畫片,這樣我才更了解他獲取的資訊,和他有很多的話可以說,有很多的點可以聊。

其實就是把我當成他的朋友,真正的朋友。

9樓:bobo chen迦南貓

這個很難,需要有足夠的教育智慧型。

特別是兩個不同成長背景年齡偏大的孩子之間。

說乙個我遇到的事兒吧

乙個孩子13歲,是醫生女兒,父母都是醫生,平時管的很嚴,看漫畫都要藏起來那種,她姥姥都說在家被媽媽看著做作業那種。平常愛寫些筆墨扭捏的詩詞,舊愁強附新辭那種。但很認真。

上的也是重點學校

乙個是14歲比較差的中學,父母都是打工,喜歡打麻將。覺得孩子丟給學校丟給老師就行。學習成績不好,愛追星。父母管的也不嚴

兩個孩子在一起學習的時候,那個14中的女孩突然冒出了一句,我們這種學渣就不一樣了。

我什麼也沒說,她們也就相互避開相同時間單獨約課學習了,我也根據她們的不同調整了學習內容,畢竟將來的世界,三觀,和要走的路是不一樣的,心裡也很難去認同對方。

所以從很多現實情況來看,做到題主這句話很難,需要教師對學生方方面面的了解,方可熟練運用。

10樓:Ting

理解:我們必須學會猴子的語言才可以融入猴子的社會

踐行:要時刻記得你是乙個人,而不是乙隻猴子。你的任務是努力讓猴子融入人類的集體,而不是變成猴子

11樓:博林每天說賺錢

陪伴孩子,並非時間越長越好

很多家長認為,要給孩子足夠多的陪伴,陪孩子的時間越長越好。雖然如今家長陪孩子的時間增加了,但並不是陪孩子的時間越長越好。一些研究表明,重要的不是陪孩子的時長,而是質量。

比如,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科學家發現,媽媽的陪伴時間和孩子未來的行為表現、情緒健康以及學業成績沒有關係。對孩子有害的反而是媽媽不好的狀態,比如壓力大、睡眠不足、內疚和焦慮。家長的負面情緒是很容易傳遞給孩子的,這些對孩子的發展是不利的。

那高質量的陪伴是什麼樣呢?高質量的陪伴就是,保證有一段陪孩子的特殊時間,這段時間是你跟孩子一對一相處的時間。這時候家長不要太有目的性地教育、訓練孩子,而是要給孩子有溫度的愛,敏感地關注他的需求,表達對他的積極想法和感受。

比如,家長可以放下手機,關掉電視電腦,全心地跟孩子互動,讀書、聊天,或者玩玩具,也可以陪孩子出去走走。

比如你的孩子剛學會獨自睡覺的時候,突然又開始要和大人一起睡,講道理也不聽,你應該好好地誘導性地問問你的孩子,可能你的孩子是關燈之後怕黑。你可以連著幾天在孩子房間陪著,等孩子睡了再走,慢慢女兒就能獨自睡覺了。

總之,D有時候孩子不聽話,都有他們的理由。家長要對孩子的需求保持敏感,多聽、多看、多想。這種敏感是滲透到每一次陪伴和每一次互動中的,家長有針對性的及時回應就是高質量的陪伴。

結婚了必須要小孩子嗎?

烏拉呆 問下自己,你要孩子是為了什麼,傳宗接代?養兒防老?看到書裡乙個很感動的答案說 為了參與乙個生命的成長,不用替我爭門面,不用為我傳宗接代,更不用幫我養老,我只要這個生命存在,要ta真實,要ta自由,想要ta在這個美麗的世界走一遭,讓我有機會和ta同行一段. 陳黑馬 排除歷史 社會 長輩.等一切...

如何理解小孩子特別喜歡冒險的心理?

空調爸爸 這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天性 好奇。有位答主已經提到了這點兒 好奇會導致人做出一些試探性的動作,大人和孩子唯一不一樣的,是試探性動作的不一。大人會很理智,根據我們以往的經驗去試探一些抱有興趣的事物,但我們的前提是不傷害到自己。而孩子就沒有那麼理智了,他們只會以很簡單和慣性的動作去試探,我們需要...

如何與小孩子相處?

林漫漫漫談 與孩子相處沒有其他路可走,就是成為朋友,成為朋友還是成為朋友。在友誼的基礎上,關鍵時刻亮出大人的樣子適當把握一下孩子的方向。 小可可 給孩子留面子,也是給自己留退路 給孩子報了乙個畫畫輔導班。因為離家遠,每次送他過去我就跟著旁聽,聽完再一起回家。還有其他幾位家長,也是每次都跟著旁聽。六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