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學以致用,道德經對於你來說,是愚,還是智?

時間 2021-05-12 04:54:00

1樓:紅旗捲起農奴戟

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愚之的目的是平之,在道家看來平息自己的心是解決一切爭端得失的法門,未必對,但是現代人如果真能平息自己的心,起碼確實能活的輕鬆些

2樓:

道德經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式。常知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古之善(仙),為道者(上善天時,萬物謀求公升仙。。但道士應該怎麼辦?)

非以明民(通過斷捨入離,消除愚昧)

將以愚之(度過愚鈍閉塞的時刻)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民這種精神屬性的人,難以獲得低位融洽與陶冶,原因是「主體思想」介入現實太多,太過現實,又不明真相)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小聰明容易小器,小器者面相自我,不置可否,索然無味的心靈,非賊即盜,男盜女娼)

以不智治國國之福(大智若愚者,自我特徵不明顯,舍我,捨我其誰,舍我入其隨,入鄉隨俗,入世較少,豐滿靈魂者不入世以避損傷,心靈蓄積於內,顧此失彼,此為德福,所謂福祉(此))

知此兩者亦稽式(上道覺醒的點為稽 ,下道覺醒的點為式)

常知稽式,是謂玄德(觸碰陰陽二道極端都有源頭活水,左右逢源)

玄德深矣遠矣(玄幻與德福,也不是高深大德者想觸碰就能觸碰,也要看外部大氣象/大風雲/大風水,也有失靈的時候,失靈為矣夫)

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當玄幻不再,當明德失守,說明世道將變革/革新/變卦。。世道的末流,人怎麼掙扎,怎麼努力都無濟於事,不如順水推舟,靜觀其變,新時代很快到來、反轉)

3樓:名可名非常名

任何經典,第一篇最重要,第一篇第一句,就是中心思想。

伏羲沒有文字,一畫開天,幫助世人解惑,後來發現需要演化出文字,但文字帶給我們的困擾很多,所以道德經就是解除這些困擾的經典。「道可道非常道」。困擾我們每個人的,只可能是我們自己。

我們的身外,心外,無善無惡,無對無錯。沒有這些概念,是我們有了這些概念,從而使自己只能看到現實的一部分。

4樓:法生

老子是悟道之聖人,老子的道德經非以世間識別智慧型而能解,有物質的世間,是有生滅的,即所最大善人,若不知有永不滅的,無物質的世界,也是惡法,常法是不變的,無常之法,是變幻莫無窮,生者去滅,常法與之相反,無生無滅,我們生在人世,認為人世為有,其它沒有,若死後生在鬼世,就認為鬼世有,其他沒有,若又死後,最生地獄,同樣還是認為地獄世有,其他沒有,若同樣死後,最生人世,又認為人世有,其他沒有,若生天世,他的世間福報比效大,知有他世,但不知有出世間法,不知有無為之法,即無物質法界,福報消盡,還回生死,如燈無油,光即無有,如人在夢中,不知自己還在床上睡覺一樣,世間之人不知出離此有器世間,不知此有器世間,如空幻化,本來沒有,真實之法無有物質,無有質礙,自由自在,飛行變化,由你自心,世間之人,不知此理,認此假物,以為真實,如空中花,如水中月,如夢中事,如鹿見陽焰,虛妄取著,如世間之人,各執一詞,各說各有理,都認為自己是對的一樣,若人能思維此世間之人,包括科學家,研究人員,都以為自己是對的樣,你就會知道有物質世界與無物質世界,是有不是無,就會知道自己不見知者,不一定是無,就會知道自己所見所知,不定是有,如此思維,慢慢就是知道道德經,佛經,就會知道什麼是道可道,非常道了,就會知道有為與無為了,就會知道佛經三藏十二部經,都是在說此理了,就會知道老子的道德經,六祖的壇經,都是他們悟道後,留給後人的修行寶典,就會知道釋迦牟尼佛二千五百年前化身前來,度化此世間有緣之人,《注意,老子,六祖等一切大悟證入道果者,即是在此世間真實成就道果,但不一定在此世間才是初悟,應是多世修行佛法之功,釋迦牟尼佛不同,他是無量劫前,即以成佛,憐愍眾生,在此世間,化身作業,從天而下,入胎出生,長大,出家苦行,成就佛道,後入涅槃,涅槃者,眾生名死,佛法即是涅槃,生死即是涅槃,佛為了度化眾生,才現是像,不要以為釋迦牟尼佛真有此事,勿生緋謗,佛者即是法身,無為無相,無有變易,無有生滅,不可眼見,以化身示現,眾生可見,勿錯理解,譬如文字,語言,有生有滅,而文字語言之性無生無滅,你不可能說,我沒寫字,就沒有字,若是這樣,你就錯了,若你沒寫,就說沒字,若你寫時,字從何處而來,從筆來,從墨來,從手來,還是從紙來,還是從心來,若從筆來,筆應自出,若從墨來,墨應自出,從手,從紙,從心,亦復如是,就不自出,因緣和合即有,若無和合即無,然字性本體不生不滅,若無字性,你用此因緣和合也寫出字來,所以你寫字即有,你不寫字性非無,若無者,你寫不出字,如空中無水果,你用什麼因緣,也摘不出水果,如你家中無公尺,你也煮不出飯,因有公尺,才有飯,字亦如是,因有字本,才可出字,字之本性,無生無滅,清淨無為,不可見,聞,覺,知,隨你受用,變化無窮,遍滿虛空,你不可能說這個字你在用,別人就沒有,,別人同樣可以用,周遍法界,同一字性,無有邊際,無有盡際,名之為道,無有名字,無有音聲,名為法體,若悟此理,即心解脫,不再被此有物礙世間所縛,你想怎麼用就怎麼用,隨心自在,變化隨意,無有掛礙,如同文字之性,遍滿法界,眾生之身,亦復如是,如眼性耳性鼻性舌性身性,亦同此理,遍滿法界,隨你受用,如用文字,不是你用他無,誰都可用,佛身亦復如是,不是釋迦牟尼佛有,阿彌陀佛有,不是十方諸佛有,而六道眾生無,不是佛有而我無,不是佛可用而我不可用,只要心不被眼前境界所縛,只要不取這有物質有器世間,心即解脫,自由自在,誰都可用,如同文字之性,誰都可用,文字之性同一字性,隨你自用,一切萬法,各各都有自己本性,不相雜亂,自性本空,如文字之性,自性本空,隨你受用,一切萬法亦復如是,自性本空,隨你受用,遍滿法界,眾生之眼耳鼻舌身,各各都有自性,不相雜亂,遍滿法界,隨你受用,如同字性,同一字性,無量眾生用之無盡,佛身如是,同一佛身,遍滿法界,只要不取眼前無量身中一微塵身,心即解脫,無礙法界,隨你受用,只要你不取遍滿虛法界中一微塵身,心即自在,法界無盡,寶城無盡,隨你之意,用無有盡,只要你不取著,眼前遍法界中一微塵中父母親屬,心即解脫,法界無盡中所有大善人,諸佛菩薩都是你的親屬伴侶,只要你不取眼前,遍法界中一微塵中的生滅之相,心即解脫,成就佛道,即可化身無量,救拔自己生生世世之父母親屬,出離苦海,是名為真實報父母之恩,如同釋迦牟尼佛,救拔成佛之前無量無邊之生身父母,為之說法令離苦海,名真實報恩,非是世間,取相分別名為報恩,若想真實報父母恩者,應自先解脫,方便開化有緣眾生,令離有礙世間,出離苦難,解脫生老病死之難,名真實報恩,一切有器世間,生者即壞,無有常住,非是常法,道本自然,隨你心意,陏意示化,說名無常,法體清淨,常無變易,不進不出,猶如虛空,名為本體,名之為常,如字性本體,常無變易,清淨無為,而字相有生有滅,變幻莫測,所以名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上善若水中,居善地者,即此理也,非世間之善地,世間善地者,生者即滅,無常變幻,不名善地,善者,即是法性,道者,即是法也,

5樓:哈哈菌

這個將以愚之是樸素的意思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看上去是進步的,實際是退步的

看上去是聰明的,實際是愚蠢的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

改造社會,這是聰明還是愚蠢呢?

發明各種各樣的科技,這是聰明呢還是愚蠢呢?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

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

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以上這些,沒人能說得清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我只知道這個

鄙人愚見

6樓:hoitong

道德經裡沒有愚,也沒有智。只有本來的樣子。

老子寫下道德經並不在乎他人對此評價智慧型深遠與否,老子只是在終極維度的視角寫下道德經,為這個無法定義的維度命名為道,在老子命名為道之前,古人命名為易,說的是同乙個東西。

所以,如果你不想陷入思想的誤區,得先意識到,此「智慧型」是建立在覺知到無法定義的這個維度的存在,這個維度以一種沒有形狀,沒有運轉的形式存在,所以無法描述,無法定義。當你覺知到這個無法定義的維度存在,融入了你的身心,便是他們說的「得道了」,當你得道了,你便成為了像老子一樣的人,一樣的視角,一樣的健康,此時道德經對你來說,已經變成可看,可不看。所有的愚也好,所有的智也好,無為也好,都是自然而然的體現,成為真正的無己。

而不是通過思想,通過意志,去做一件「愚」的行為,也不是去做一件「智」的行為,也不是有為的去做一件「無為」的事情,一切都只是順應自然。

無悟可悟,一切都只是凡夫多餘的自作聰明,老聃根本沒有在寫思想。

7樓:文蟲

潤物細無聲最妙啊。人吃飽而不害人而且樂意不是挺好。凡事有因果,智愚還真不好分辨,愚則困窮,困窮則變,變則通達。失敗與成功都是現實某種現象,細分還真不好分

8樓:木木先生說

有時候知道真相未必就是好,所以「愚」不見得比「明」會好,這個世界只有利弊,沒有對錯。從政治角度來看,水至清則無魚,況且行道者看重的是最終目的,格局要遠高於此

9樓:老菸槍

道德經沒教人去學這些技巧。將欲取之,必先與之。將欲廢之,必先立之。以奇用兵。這些話,是在講萬事萬物是乙個整體,前後相隨高下相盈長短相形,講的同樣是要整體地去看待事物。

10樓:沒想好

根據問題所限定的答案,那必須是愚,「上善若水,大智若愚」的嘛(從五千文裡要是讀出智來,那就然矣哉朽木不可雕也了矣,這點小機智我們還是有的)。

11樓:知乎斯坦

首先要給「明」和「愚」下乙個定義,借用齊物論的觀點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

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

不然於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

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

譯文:能認可嗎?一定有可以加以肯定的東西方才可以認可;不可以認可嗎?

一定也有不可以加以肯定的東西方才不能認可。道路是行走而成的,事物是人們稱謂而就的。怎樣才算是正確呢?

正確在於其本身就是正確的。怎樣才算是不正確呢?不正確的在於其本身就是不正確的。

怎樣才能認可呢?能認可在於其自身就是能認可的。怎樣才不能認可呢?

不能認可在於其本身就是不能認可的。事物原本就有正確的一面,事物原本就有能認可的一面,沒有什麼事物不存在正確的一面,也沒有什麼事物不存在能認可的一面。所以可以列舉細小的草莖和高大的庭柱,醜陋的癩頭和美麗的西施,寬大、奇變、詭詐、怪異等千奇百怪的各種事態來說明這一點,從「道」的觀點看它們都是相通而渾一的。

齧缺問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

「吾惡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

「吾惡乎知之!」「然則物無知邪?」曰:

「吾惡乎知之!雖然,嘗試言之: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

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嘗試問乎女:民溼寢則腰疾偏死,鰍然乎哉?

木處則惴慄恂懼,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蝍蛆甘帶,鴟鴉耆鼠,四者孰知正味?

猨猵狙以為雌,麋與鹿交,鰍與魚游。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淆亂,吾惡能知其辯!

」齧缺曰:「子不利害,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

「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雲氣,騎日月,而遊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於己,而況利害之端乎!」

你所理解的「形而上者之謂道,形而下者之謂器」是什麼意思?

邱惠心 有乙個角度是 中國文字是象形文本,道 為自己執行,不隨人為改變的。器 為狗能守住的,或人為可以讓狗去看管住的。另乙個中醫的角度是經絡執行為道,人體器官為器。在中醫的角度,胃經 胃 乾坤成列,道立其中。萬物有其形,成形而顯道。取形歸象為聖人上道,謂之行道 借形成意為凡子下法,謂之御器。化物形而...

「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其中的「道」,有何異同?

第一 前一句是周易中的 道 修辭手法為互文現義。天行健 幹 地勢 順 坤 按照周易的第一卦 乾卦 的通篇表達的觀點,竊以為,健的意思是,對比於第二卦 坤卦 中所表達的 順 的意思相對的。表達一種 龍馬精神 乾卦也確實使用的是 龍 來表達這種銳意進取,自強 不息 之生生不息之剛健之德。第二句 道德經的...

君子可欺之以方,難罔以非其道,何解?

俠心隱者 感覺用一句歌詞就能解釋了 歷經苦難,痴心不改。隱隱有一種是對 貧賤不能移 這句下的註腳的感覺。你可以用 方 去欺負君子,但你欺負得再多再狠,也很難讓真正的君子對自己所行持的那個道產生懷疑甚至非議。 葉森 給個角度 欺和罔意思相近,方和非道是對文。所以,意思應該是 君子所追求的不應該是趨利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