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當今大學生就業越來越難? 尤其是女性?

時間 2021-05-10 10:04:12

1樓:揹帶褲大寶貝

大學生就業難是不掙的事實,而且是越來越難。這是誰的責任,說是誰的責任都比較冤。

比如說我吧,從小學到高中,再到大學都是非常努力的學習,成績優異,老師看好,可是到找工作就不行,人家就不要你,看你不舒服,又怎麼樣呢。像我們專業,好多招聘公司直接說160以下,女生不要進來。

和我一樣的學生很多,從小就努力學習,勤勤懇懇學了12年終於考上大學。特別是初三和高三,每天淨學習12小時以上,就是過年、過節也是抓緊學習。上了大學也是實實在在的讀書,平均每門功課80分以上,有的學生夜裡還出去打工,暑假也沒時間好好玩,因為越學越迷茫。

知道多了,才明白大學生早已不再是天之驕子,也沒有學到一點實實在在的技能,很是擔憂。

我在上大二時候就經常提起畢業能做什麼,我們學的東西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只寄希望專業課可以學到東西,等到大

三、大四的時候發現這也學不到實用的東西。

大四找工作徹底明白,工資非常低,條件非常差,大家都進了偏遠艱苦行業。

後來了解了我們高中同學,就業也都不怎麼樣,有的甚至沒有工作。

比如我高中室友,高考沒有發揮好,560多分上了二本院校,學的是經濟學。過年同學聚會,他說年後去找工作,而且他們學校的這個專業因為就業率太低撤銷了。後來他找到乙個業務方面的工作,經常用英語,收入很低。

是啊,現在的大學生越來越多,專業卻不多,還是老專業,很難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學的裝置,工藝跟不上時代,還是要到企業去學習實用的。這樣,大學生就會非常自卑,沒有東西拿得出手,就業難也是情理之中。

大家覺得呢?

2樓:利侯晁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但不知道你是否都曾嘗試過:進國企、走私企、自創業、做苦活。

按照我自己的經驗,世俗的成功普通人已不大可能,但大多數人的成功的公式應該是這樣的:時間+持續精進+不斷試錯=回報。

我剛入社會那幾年,進過廠、賣過保險,最後負債好幾萬,被迫遠走廣州打工,用了一年的時間把錢還上。在這一年和自己獨處的時間裡,我開始學習、看書、不斷自我總結和精進。

還錢結束後,我又再次踏入職場,我與題主一樣,做苦活,心有不甘。坦白講,從內心裡,我認為自己不是乙個平凡人,也不甘於平凡。

從職業路線來說,沒有做過的事情,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就不應該妄加評判,做過的事情,失敗了,那也不代表這件事就沒法做成。

明白了這個道理,你再回頭看所說的這些,在任何行業,都不乏失敗者和成功者,且過得最好的那波人,也一定是有異於常人的能力和特點,這是我們大眾口中所說的「精英階層」或者「知識分子」。

的確,現在讀書的成本越來越高昂,這是不爭的事實。對大多數一般家庭的孩子來說,選專業的目的只有乙個,那就是快速入職,快速產生效益。

這個法則在以前可能有用,但今年疫情以來,全球製造業、外貿業、旅遊酒店業都十分艱難,許多企業都在此時選擇縮減人力,這對畢業生來說,更是乙個巨大的災難。

因此,今年找工作會面臨哪些難題?

薪資福利降低,以適應社會龐大的供需失衡

就業人口眾多,而職位相對往年減少

某些行業面臨重大危機至今未恢復

明白了今年找工作的難題,我們才好制訂策略來一一應對。

首要你要明白的是,以你自己的年齡來算,在前三十歲,都大可不要擔心害怕,失敗了不要緊,要緊的是,為此你都付出過哪些努力?收穫了什麼。

之所以以三十歲為界限,除了大部分公司三十五歲的人不再具備競爭力之外,就是讓你自己具備樂觀主義精神。更重要的一點是:根據經濟學上統計的人一生的財富增值,大部分人是在三十歲以後獲得的,因此,從這個收入曲線來看,你們的機會還在後面,而前期的鋪墊就更為重要。

悲觀固然可以令人保守一些,但過分悲觀的話,用行為經濟學中的「稀缺」來解釋,這種悲觀會佔據我們的日常和認知源,從而產生坐井觀天和管中窺豹的心理,即被過分分散的精力造成資源損耗。

所以,我們按照最壞的假設:找不到工作咋辦?那就降低標準繼續找!如果還找不到怎麼辦?三千一月的工作夠多了吧?這樣的工作不怕找不到吧?

我的原則是,選對行業,先進去幹著再說。在這過程中,可以去學習和發現新的機會,如果可以更好,在公司發展下去這是最好的。

反之,也應該多多積累向下挖掘自己的能力。

從這個角度來說,找工作並不困難,真正困難的是降低我們對於工作的標準。

說完了找工作,我認為有必要聊一聊,在當今社會,大學生自身的優勢是什麼?又該如何發揮你們的優勢?

首先,乙個資料是,即使今天的大學生已經感覺遍地都是,但實際上,根據歷年教育部的大學畢業人數總量來看,大學生佔中國人口比也只有僅僅4%!

這還包括了大專學歷在內。從這一點來說,今天的大學生依然是「香饃饃」,這是你們獨特的「學歷優勢」。

有了本科學歷,你們就有機會接觸網際網路大廠、知名機構,如果自身能力在過硬一點,入職大廠幾乎沒有任何懸念。

而這中間的差別,僅僅只是需要你們多讀兩年額外書而已。

學歷在今天,依然是大公司的敲門磚和稀有品。

說完了學歷,其次你們的優勢是年齡和「毫無經驗」。

為什麼我要把年齡和毫無經驗放在一起?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年齡低,所有毫無經驗。

而沒有經驗,真的是優勢嗎?

在我看來,是的!

今天的職場,不管是管理還是業務,還依然有很大一部分決策權掌握在70後的手裡,這部分群體,某些受到的管理理論和實戰理論,坦率地講,是無法適應今天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的。

拿管理來說,今天的很多企業管理上還依然有嚴重的「形式主義」和「辦公室鬥爭」,這一點實際上是損耗了企業的協作和競爭的。

大學生的優勢在於,你們是白紙一張,接觸到什麼就容易給自己定性什麼。因此,我建議你們去大廠的原因也在於此,那裡有更好的理論和實戰經驗。

白紙,反而是你們的優勢。

至於年齡,這就更顯而易見了。你們有比前輩更為充足的體力和反應速度,也沒有家庭的因素干擾,這是你們的優勢。

最後,今天的確有很多大學生受不了批評和吃苦,這確實不比過去。但我想說的是,如果你把負責,看作是老實;如果你把批評,看作是對你個人的針對,那麼恐怕你也不太適合在職場中生存。

職場是什麼?職場的背後其實就是優勝劣汰,不然不會有那麼多公司盛行末尾淘汰制度。

因此,機遇與危機並存。

套用狄更斯的話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3樓:IT人劉俊明

大學生就業問題近些年來得到了廣泛的關注,隨著大學畢業生的數量逐年攀公升,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加大,這是比較正常的現象,但是即使大學生的數量在不斷增加,具有大學文憑的職場人在整體就業人群當中的佔比也並不算高,還有巨大的提公升空間。從產業結構公升級的大方向來看,未來行業領域對於大學生的需求量還是比較大的。

之所以很多人感覺或者認為大學生就業越來越困難,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傳統就業觀念帶來的侷限性。其實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就業崗位不應該只關注於一些傳統意義上的白領崗位,在產業領域有大量的人才缺口,而且這些崗位的上公升空間也非常大,所以大學生在就業時,應該打破傳統的就業思想,積極投身到更廣闊的產業領域。

第二:行業發展的不均衡性。當前有很多行業的發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現象,導致熱門行業人才過剩,而有的行業卻存在招聘難的問題。

所以,在讀大學時,不要一味地關注於所謂的熱門專業,其實熱門專業未必有較好的就業表現。

第三:實踐能力的不足。近些年來,實踐能力不足是導致一部分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在當前的就業環境下,用人單位不再僅僅關注於學歷,對於實踐能力同樣非常關注,尤其是大量的中小企業,更願意選擇有實踐經驗的應聘者。

所以,對於大學生來說,要想提公升自己的就業能力,一定要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要具備把所學專業知識進行落地應用的能力。

4樓:

感覺也沒有很難吧。

只不過比較好的崗位的要求逐年提公升,原來是研究生,後來是海歸研究生。

原來是本科生,後來是研究生。

原來是大專生,後來是本科生了。

這一代人口也不少,國家還不包分配,自然會感覺到競爭壓力比較大。

崗位是有很多,只不過很多留不住人,也沒人願意做。

5樓:木王虹

因為工作崗位飽和了,很多任務作其實壓根不需要大學生來做,資本家發現自己可以僱傭大專生、高中畢業生,還可以少發點工資。可以看看歐美國家失業率,中國失業率已經很低了

什麼原因導致大學生就業難?

墨攻 從供給側,高校教育的底層邏輯仍然是以蘇聯的大學教育機構為主,最典型的就是綜合性大學稀缺,大學的課程太過偏科,重專業輕全面,還有什麼輔導員制度,應屆生等等,這些其實都是為計畫經濟而服務。而需求端,企業則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產物,需要有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人才。那麼好了,乙個具有計畫經濟色彩的學校,培...

什麼原因大學生就業難呢?

童毅 1 社會用工環境 好的工作崗位太少了,大學生太多了,就業市場競爭激烈,所以普遍大學生求職困難。2 個體層面,在於自己高不成。低不就,能力不夠,還是處於就業被選擇的情況。如何解決就業難?社會層面,只能靠國家,個人的話,努力提公升自己吧。如何提公升自己?我在知乎其他問題回答了,主要還是要靠自己去摸...

什麼原因現在大學生就業難

揹帶褲大寶貝 現在每年全國就有六百多萬大學生面臨就業難問題,以前部分大學生國家包分配,現在百分之九十的大學生不包分配了,都是自己畢業出來找工作。以前部分大學生包分配的原因是土改剛下放 八幾年 國家沒有實行免費的九年義務教育法。很多農村家庭戶溫飽解決都成困難,子女讀書沒有學費,小學畢業就沒讀書了。那個...